乞力马扎罗山,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及东非大裂谷和奈洛比以南,处在赤道与南纬3°之间,是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的分水岭,它是非洲最高的山脉,是火山,也是雪山,东西方向绵延近八十公里。这座山,被地理学家称为“非洲之王”。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中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就是以此为背景而展开故事情节的。
1.人物
小说是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为主要目的的,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妻,男主人公名叫哈里,是一位成了名的作家,他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巴黎,曾经经历过战争,有着丰富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经历,脑子里储存着很多小说的构思,但因为害怕写作的失败,很多素材只存在于他的大脑之中,而没有把它们写出来。
女主人公名叫海伦,是一位富豪的遗孀,失去了丈夫,又被两个孩子所腻烦,整日靠酗酒和纵欲度日,来填补精神的孤独和生活的空虚。在大孩子飞机失事后,才从昔日的迷乱生活中清醒过来,她为自己想到一条出路,那就是爱上一个作家,他的作品是自己所欣赏的,生活方式也是自己理想的。机缘巧合,她爱上了哈里,从经济方面为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满足他的一切需求,最终,她如愿以偿得到了哈里;而哈里,享受着她为自己提供的优越的生活,慢慢地迷失自我,甚至放弃了写作。
2.情节
这篇小说继承了海明威一贯的写作风格,没有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在看似简单的叙事中,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即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是惧怕,还是接受?作者借主人公哈里,给出了清晰的回答。
故事开头,男女主人公被困在平原旁边的树林里,他们的汽车因为轴承烧坏而抛锚,两周前,男主人公为了给几只羚羊拍照,腿被荆棘丛擦伤,因为没有在意忘记涂抹消炎药,伤口腐烂生了疽,一群秃鹫循着腐肉的味道落在周围,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
小说以倒叙手法回忆了男女主人公充满世俗味儿的结合过程,女主人公海伦优雅高贵,生活优渥,风度非凡,她爱哈里,爱他的一切,也愿意为他付出一切;男主人公哈里,有才华,生性风流,他没有海伦爱自己那般爱海伦,只是因为她能为自己提供理想的生活,而娶了她,物质满足的生活,渐渐毁掉了他的才能,他变得酗酒、懒惰、傲慢、势利,沾染上很多坏的生活习气。某种程度上,他认为,是这样的生存状态毁了自己。他是否把自己堕落的原因,归罪于妻子海伦,作者没有明确表达这一层意思,不得而知,留给读者去思考。
因为富有,夫妻俩人决定暂时告别过去的生活,到非洲大草原去探险,在海伦看来,这才是自己理想的生活,和真心所爱的人做一场长途旅行,期间丈夫还教会自己打枪,如果他的身体健康、没有受伤的话,一切真是完美。
然而如故事开头那样,哈里受伤了,秃鹫就在离他不远的地方,等待他的死亡。死神的来临是如此之快,如此措手不及,面对哈里的自暴自弃,她不愿意相信,不愿意面对现实,相信飞机一定会来,哈里一定会得救。正因为她的心里存有希望,大概她的心里,不希望眼睁睁看到自己深爱的男人走向死亡,更不希望自己苦苦寻找得到的幸福,这么快就失去。所以她耐心照顾自己的丈夫,鼓励他振作起来,等待救援。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如她不愿意哈里喝威士忌认为这对他的伤口不利;让仆人用自己刚打的野羊炖汤,鼓励他多喝肉汤,以补充体力;细心为哈里换药;对他说的自己快要死了的话语不但毫不在意,反而温柔安慰……这些细节,都体现出她对丈夫浓浓的爱意。
但是死亡,始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哈里已经感知到,伤口正一步步腐烂,烂到了大腿根,进而身上的肉会一块块烂掉,而自己,难逃死神之手。象征着死亡的秃鹫,正在靠近他的身边,一群一群,死神在拭目以待,露出狰狞的面目。
面对死亡,哈里经历了较为复杂的内心过程,由最初的自暴自弃,对待妻子态度恶劣;到后来的烦恼——连死亡都来的这样毫无意义;再后来是妥协,他意识到了最后的结局,转变了对妻子的态度,觉得是她给了自己愉快的、毫无压力的生活,这样对待她不公平;在小说的高潮部分,哈里在睡梦中听见了飞机的声音,梦见自己的老朋友康普顿驾着飞机降落在草地上,自己和海伦和两个男仆告别,飞机并没有飞往阿鲁沙救治自己的腿伤,而是穿越暴风雨,飞向乞力马扎罗山,“他看到阳光下显现出的洁白而巍峨的山巅,那令人不可思议的无边无际,犹如整个世界的宽度广度都在眼前。那是乞力马扎罗的方形山顶。他明白了,那就是他要去的地方。”哈里在梦中接受了肉体上的死亡,完成了灵魂上的升华。他最终攀上了乞力马扎罗山顶,攀上了自己灵魂的圣山。
3.环境
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展开,是以乞力马扎罗山作为大背景的,山脉下的草原和山林,这是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作者把主人公哈里、海伦和两个男仆置于空旷的非洲草原之上,环境艰险,野兽出没,汽车抛锚,男主受伤,生命危在旦夕,在这一背景的渲染衬托下,人和自然相比,显得相当渺小;面对困境,人不能自救,把获救的希望寄托在外来的飞机上,在这样的荒僻之地,人物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
人物和环境形成巨大反差,这也是海明威一贯的手法。在《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迪亚哥先是在海上和一条大鱼斗争,抗衡,三天过后,大鱼死了,桑迪亚哥取胜,获得了这条鱼,然后想办法把这条大鱼运回岸边;还是在茫茫海面上,老人仅凭着手中简单的几样工具(船桨、棍子、刀子)与鲨鱼作斗争,当他回到岸边时,大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廖廖无几的人物,辽远空旷的背景,看似简单的情节,不屈不挠的精神,海明威善于运用巨大反差来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塑造出独属于自己的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给读者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4.主题
哈里作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在病重将死之际,半昏半醒之间,回顾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人生,尤其是他作为作家,脑海中那些还没有完成的写作素材,其实也是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小说用回忆串联这一部分内容,清晰地为读者勾勒出哈里短暂而又丰富的一生。
如果说,一开始我们还在为他的所谓堕落,迷失在物欲享受中没有继续完成写作荒废才华而遗憾;越往后,我们其实已经感受到,他在生命即将逝去的时候,用叙述口吻回忆往事,完成写作,弥补自己的遗憾,也弥补读者的遗憾,完成了作家这一身份的最终升华。他的所思所感都在海明威巧妙精湛的叙述描写中展开,让读者窥见哈里那纷乱的思绪,寂寞的心灵,和勇敢积极、向往崇高的灵魂。凸显了小说主题,彰显人物的崇高精神。引导读者去深入思考,生而为人,究竟应该怎样面对死亡。海明威借助于哈里这一人物形象,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5.线索
这篇小说有两条线索,可以称为一明一暗。明线是主人公哈里和妻子海伦在这一天的活动,串联起故事的主要情节;暗线是哈里内心情绪感受的变化,预示着主人公的最终结局。
以暗线为例,我们来梳理一下:
开端部分:交代夫妻俩人的处境,“他从未想过自己是在这里、用这种方式面对自己的结局……他也只是觉得烦:连死亡都来的这样毫无意义。”
发展部分:哈里在脑海里构思小说,自己在战争中的故事,“但既然这就是结局,他也该明白,这就是事情的本来面目——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人生。他既然生活在谎言里,也就应该死在谎言里。”
再发展部分:哈里回忆自己和海伦的相识,听到海伦打猎时的枪声,不愿因为自己受伤,毁掉海伦的生活,“突然他想起他快要死了。”面对死亡,他有些妥协,顺利喝下了海伦端给自己的肉汤,“他看着她那标志性的微笑,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
高潮、结局部分:入夜,哈里继续在脑海中写作,后来打算睡一会,“他觉得这会死神好像不在附近。也许它正在哪条街上骑着自行车悄无声息地走过。”回想起战友威廉逊的死去,感慨“筵席已散,只剩下孤独的主人。”在梦中,“他感觉到死神再次靠近了自己。”“死神爬到他身上,压在他的胸口,他动不了也发不出声音。”天亮的时候,哈里听到飞机声,飞机带着他向东边飞行,穿过暴风雨,他看到阳光下洁白巍峨的山巅,“那是乞力马扎罗的方形山顶。他明白了,那就是他要去的地方。”至此,哈里完成了肉体上的死亡。在哈里死后,鬣狗发出人一样的哭声,惊醒了海伦,在海伦的呼唤中,“他安静地、无声无息地躺着,没有任何回应。”
两条线索并行交织,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既展现主要人物的活动,又揭示人物情感和内心的变化,突出哈里面对死亡时的心理变化过程,到小说结尾,完成人物精神上的升华。
6.经典句子
爱是一堆粪。我是一只在粪堆上咕咕叫的公鸡。
对女人说谎,要比说真心话来得更容易,也更成功一些。
拿了很多钱舒舒服服的活着,荒废了才华,也失去了工作的信念,就像心灵上长满了脂肪。
既然生活在谎言里,也就应该死在谎言里。
他越不在乎爱情,他就越在乎金钱。
不论是酒还是情人,都无法缓解她的恐惧。
他知道这不是一样的爱,但是何必告诉她真话呢。
他不会被毁了的,因为他不在意任何事。
他爱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又穷又美丽。
他不怕死,只怕痛,怕那种历时漫长的痛。
筵席已散,只剩下孤独的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