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
案例督导|如果我堕下深渊,你愿意托着我吗?

案例督导|如果我堕下深渊,你愿意托着我吗?

作者: 山青云白心理 | 来源:发表于2019-08-19 14:12 被阅读0次

    山青云白第103期(2018/12/18)案例督导分享,这次聊的话题是“空心病”。

    1

    “空心病”一词,最早出自于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的一个报告《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

    是用来描述大学生中存在的“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现象。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

    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

    事实上,不仅是大学生,“空心病”也存在于社会大众之中。每个人,可能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空心”现象。

    W先生已经毕业四五年了,毕业的时候踌躇满志,觉得自己是要做一番大事业。现在也有一份收入可观,前景不错的工作了。可是总觉得差了些什么,越做越感觉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L女士今年40岁,有一个超级有钱的老公,儿女也上中学了,生活过得非常滋润。可是,她总感觉这一切都是别人的,要自己奋斗出来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想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到处上培训班学习,到处结识牛人,打算创业。她很害怕别人评价她,很害怕分离,亲人的离去对她打击非常大,物质的丰盈没能填补她心里的孤独。

    J先生一直是个很听话的人。小时候听父母的话,上学听老师的话,出来社会听老板的话。结果有一天他上班的公司倒闭了,J先生的人生说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算顺风顺水。公司倒了大不了找另外一家嘛,可是,J先生突然崩溃了,他发现自己前20多年不知道在为什么活着。不过他也没有自暴自弃,于是开始寻找答案,哲学,心理学,释道儒,灵修......可至今还是没有搞懂......

    空心,仿佛无处不在。

    空心到极致,就是空心病。

    2

    那,“空心”,是怎么来的呢?

    从原生家庭去看。

    报告里面有一个很形象的词,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是高智商,「利己主义」是做这事是否对我有利。

    比纯粹的利己主义者更可怕的是,高智商的他们,在追求的时候,善于伪装,善于利用。

    而他们所教育出来的下一代,容易出现“空心病”。

    比如说“唯分数论”,“钱途论”,或者下一代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孩子从小在父母那里感受到有条件的爱:

    「你只有优秀,听话,才配拥有爱。」

    孩子被父母绑架:

    「你看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要懂得知恩报恩,满足我的期待来报答我。」

    孩子从小心里面就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各种社会的,他人的期待填充着自己的内心。

    一切人和事都有条件的,哪怕是父母的爱。

    当然,现实情况可能没有那么地直观直白,父母有意无意,将自己的期待和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

    不管孩子是否配合父母,孩子如果一直局限在这种感知里面,长大后,内在的自主感、意义感、归属感极度匮乏,只好不断通过外在的价值去填充自己的内在。

    可是外在的东西有一个永恒的课题,它们是不可控的。

    所以,无论你外在拥有再多,还是觉得不够。

    而当你一旦失去,你背后的孤独感,匮乏感,就会冒出来,恐惧占据着你的心。

    于是你只好又开始到处往外面抓,企图填补一下。就这样反复地陷在这个轮回里出不来。

    当然,造成空心的原因,还有大环境的因素。如果一个社会都空心了,人也难免不遭受影响。

    3

    那,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想想,什么时候你会真正地觉得活着真好呢?

    也许是,你刚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举目无亲,朋友包吃包住,给你伸以援手的时候。

    也许是,你被学校劝退,没人尊重你,但是老师依然相信你,给你机会的时候。

    也许是,哪怕全世界都不理解你,总有一个TA无条件的支持着你。

    也许是,你深感罪孽,还是有一个地方愿意宽恕你,接纳你。

    也许是,你在大街上捡到一个钱包还给人,感觉对方感谢过头了的时候。

    ......

    有时候,你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后来,你发现只得到了一个明白的人,那就够了。 ——《后会无期》

    所以,是什么时候呢?

    没错,就是你感受到「无条件的爱」的时候。

    不因为你做了什么或者没做什么,那份爱依然在。

    不管你活得有多么从容还是不堪,那份爱依然在。

    你本身就是价值所在,你本身就值得被爱。

    你一直追逐和渴望的东西,不在别处,就在这里。

    当你渐渐感受到这些情感,你空乏的心终于有东西流进来了,你开始在乎了,你开始爱了。

    治愈空心病的关键就是,让自己深切地感受到:

    「爱并非全都是有条件的,爱并非都是利益交换。」

    世界不是只有你认为的那个样子,你不是也不能一直是那个样子。

    世界还是很宽广的,人生还可以活出另外一种模样。

    旋开内心的紧闭着的水龙头,让真实的情感流动。

    真正和自己连接,开始爱自己,建立内心的力量。

    这样,心慢慢就会丰盈起来。

    4

    你有看过奇葩说吗?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个节目有一个亮点,跟其他节目很不一样。

    不是马东的花式打广告,不是千奇百怪的奇葩们,不是奇葩们互撕的奇观。

    那是什么?

    是节目打造的一个「和而不同的,滋润的,能让百千奇葩绽放」的土壤。

    每个人可以畅所欲言,拿导师开玩笑。

    每个人互撕互怼,却又和乐融融。

    无论你的观点多吊诡,你的故事多奇葩,你都可以表达获得尊重。

    哪怕你是观众,你也会感受到一种被理解,被包容。

    我不用担惊受怕,我不用前仆后继,我不用患得患失。

    虽然这是个比赛的节目,但每朵奇葩都可以在这里尽情绽放,尽情做自己。

    这种感觉,就类似于「无条件的爱」。

    当然,就好像比赛还是有基本的规矩,「无条件的爱也是有边界的」。

    而这两者中间所提供的空间,就是你获得安全感,放心做自己,让自己的心发芽长大的地方。

    你本是一颗好种子,只是还没遇到合适的土壤和养分而已。

    写在最后的话:

    说到这里,你可能还会说,我也许是颗好种子,可是身边没有这样的土壤啊,甚至还打压我啊。

    如果你的空心病一直恶化,也许你需要专业心理咨询人士的帮助了。

    本次督导个案的来访者,也符合“空心病”的特征。

    咨询师需要给来访者建立一个无条件的爱的空间,让来访者心里的种子可以生根发芽,渐渐长大。

    咨询初期,来访者的匮乏感以夸大自己的外在来呈现,瞧不起别人,距离感很强。咨询师感觉很难真正与来访者建立连接并及时进行了督导。

    督导后我们体会到,来访者之所以呈现为这个样子,是由于长期内心的匮乏而不断向外界索取扭曲而成的。

    这个个案难的部分是,一些定力不够,自我觉察能力还不够强的咨询师,容易发展成只会用理论技术去分析看待来访者,没有相对的个人成长和体验,这样是无法和来访者建立建立深入和有情感连接的咨访关系的。

    就好像是一个人掉在水里了,你没有下去救他,只站在岸上喊话指挥似的。咨询师如果感受不到来访者在水下的恐慌和不安,也就无法给予深陷在水中的来访者依托和安全有力的支持。

    而这个个案里,哪怕来访者表现得多么不配合,多么地害怕看到自己内心的空乏,多么想把人拒之以外。

    想真正的打开来访者的心,治愈来访者,

    想真正地给来访者提供无条件的爱,

    需要像来访者那样一起待在深渊里,托着Ta守护着Ta,发自内心的理解Ta和爱Ta。

    就像,《无问西东》里面说的:

    敏佳:一闭眼,就觉得自己往下掉,一直往下掉,下面特别黑。

    陈鹏: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你掉得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案例督导|如果我堕下深渊,你愿意托着我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vs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