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桂妃研读社》
[桂妃研读社|D12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讲书稿

[桂妃研读社|D12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讲书稿

作者: eb861743cc8a | 来源:发表于2018-07-14 17:52 被阅读33次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讲书稿

    【常规问候】听桂妃读书,成为更好的自己。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桂妃。

    大家能正常听到我的声音的回复1,听不到的回复0。

    【问题导入+互动】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我们常常把问题的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然而,芬兰的公益机构向社会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家收容父母的孤父母院,孩子会选择什么样的爸妈?这个问题很震撼,因为我们很少反过来看自己是不是符合孩子的要求。如果有一天,孩子有机会做出选择,他还会选择我们吗?认为孩子能做出肯定回答的请发1,否定回答的请发2,不确定的请发3。

    【引出书籍:这本书能解决的突出问题】好,看到三种选择都有。其实这都是我们替孩子做出的选择。事实上孩子会如何选择呢?这取决于孩子愿不愿意放心地把手交给我们,让我们牵着他走向快乐、幸福的生活。要让孩子放心地把手交给我们,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和孩子沟通中如何建立足够安全和信任的关系;二是我们将如何养育孩子,在孩子遇到困扰时我们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书《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就是来解决这些问题的。

    【介绍作者和书籍】《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儿童治疗专家及家长教育专家海姆·吉诺特博士。他写的这本书因为彻底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高居美国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并被翻译成31种语言畅销世界各国。吉诺特博士在去世前几个星期,对他的夫人说:“艾莉丝,你会看到这本书将成为经典”。他的愿望实现了,因为这本书被列为最好的自助书籍决选名单,他所倡导的沟通技巧帮助父母以同情和关爱的方式进入孩子的世界,教会父母如何了解孩子的感受并对其作出反应,迄今帮助了无数家庭改善了亲子关系。

    【介绍大纲结构】

    这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一、如何与孩子沟通

    二、如何养育孩子

    第一部分 如何与孩子沟通

    【引入】在亲子沟通这个问题上,目前我们主要有三个版本的操作系统:1.0版是孩子听家长的;2.0版是家长听孩子的;3.0版是和孩子商量着来。

    无论使用哪个版本的亲子沟通操作系统,我们都会发现操作系统失灵现象。这是因为,我们只关注了沟通的结果,而忽略了沟通的方式。吉诺特博士倡导的沟通方式就是父母要以同情和关爱的方式进入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的感受并作出反应,与孩子建立安全信任的亲子关系。

    具体来说,就是要掌握以下两个要点:一是避免错误的沟通方式;二是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

    (一)避免错误的沟通方式

    【论点】说起沟通,许多家长很恼火,为什么我们说的孩子不听,有时不但不听,孩子还会表示强烈反抗。其实,这是因为我们的沟通方式出现了问题,一些错误的沟通方式不但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也没有一点好处。

    哪些沟通方式是错误的呢?主要包括恐吓、贿赂和承诺、挖苦。下面,让我们通过案例来感受一下吧。

    【案例】妈妈对每天早上赖床不起的囡囡,显得束手无策。于是采取了这样三种沟通方式。

    1.恐吓:“你再不起床,我就这样把你抱到学校去,让老师和同学看看”。我们常常使用这样的语气,想把孩子镇住,让孩子在对后果的恐惧中改正错误。实际上,孩子常常对这样的吓唬根本不理睬,仍然我行我素,让我们既尴尬又无法收场。

    【解释】因为警告是对孩子自主权的挑战,如果孩子有一点点自尊,他就不会理会,甚至下次还偏要这么干,以此来展示他不惧怕任何挑战。所以恐吓式的应对根本不起作用,有时候还会起反作用,对抗的,玩世不恭的孩子就这样被我们培养起来了。

    2.贿赂和承诺:“囡囡,如果你现在马上起床,星期天我就带你去海洋馆玩”。我们经常使用这样的方式买通孩子,让孩子乖乖听话。这种方式也不是完全无效,但是短期有效,长期无效。

    【解释】因为贿赂和承诺时间一久可能会成为孩子勒索家长,向家长要价的工具,一旦承诺没有兑现还会产生信任危机,这并不是一种聪明的方法。讨价还价,唯利是图的孩子就是这样被我们培养出来的。

    3.挖苦:“囡囡,我还真没见过像你这样躺在床上上学的学生,以后给你发个家里蹲大学的毕业证吧”。我们也常常使用这种冷嘲热讽的语气表达无可奈何。

    【解释】像这样的挖苦就是对孩子发起了人身攻击,不仅贬损了孩子的形象,还会导致孩子强烈的反击。长此以往,孩子的自尊感就被我们一点一点的瓦解了。

    【论点升华】实际上,面对孩子更加恶劣的撒谎、偷窃等行为,我们更不能保持自己的镇静,谩骂、攻击、殴打等方式只能让我们收获一个更加不堪其扰的孩子,这些错误的沟通方式,无法帮助我们建立足够安全、信任的亲子关系,孩子是不会放心地把自己交给我们去养育的。

    (二)有效的沟通方法

    【过渡】既然恐吓、贿赂、承诺、挖苦、打骂都是错误的沟通方式,是无效的。那我们如何沟通才有效呢?这就需要我们以理解、同情和关爱的方式进入孩子的世界,发挥语言温暖的力量,让表扬和批评更有效,让生气显得更温润,这样孩子才会对父母产生安全和信赖感。具体的做法,作者给出了以下建议:

    1.做孩子的“解语花”

    【说明】孩子真实的担心、烦恼、愤怒、失望或者伤心等情绪往往被隐藏在语言和行为背后,需要我们站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根据不同情况解锁这些信息的密码,做一朵孩子行为背后的“解语花”。

    【举例】举个例子:麦苗儿三岁了,妈妈带她去幼儿园做学前体验。麦苗儿指着墙上的画问:“这是谁画的?这么难看。”妈妈立刻制止麦苗儿,不要这么没礼貌,而且很尴尬地冲老师笑笑。老师却很平静地说:“幼儿园里不是每幅画都要画得很漂亮,如果你喜欢,也可以把不好看的画贴在这里”。紧接着,麦苗儿又拿起一辆小汽车的玩具,大声嚷嚷,“这是谁把车子弄坏了?”妈妈着急上火了,这孩子怎么一点儿眼力见儿都没有,一来就到处找毛病,赶紧给老师赔不是。老师呢,还是很平静地说:“玩具就是玩儿的,有时候就玩坏了,这很正常”。结果,麦苗儿不一会儿就高兴地表示愿意留在幼儿园了。

    【解释】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天真是小孩子的天性,他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但我们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和挖掘孩子语言和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情感。幼儿园老师听出了麦苗儿对陌生环境缺乏安全感的担心,给予孩子安全的反馈,麦苗儿就愿意呆在幼儿园了。这位老师就是通过解读孩子的语言,理解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情绪,和孩子在一个频道上沟通,消除了戒备,获得了信任。

    【练习+互动】下面这个小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做一朵“解语花”是如何快速高效地和孩子建立了安全信赖的关系。假期就要结束了,孩子有点焦虑就去看大夫。

    孩子:“大夫,我最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情不好,这是咋回事?”

    大夫:“你今年多大了?”

    孩子:“11岁。”

    好,假如你是大夫,接下来怎么回应?

    嗯,大家的回应都很有趣,懂得“解语花”技术的大夫是这样回应的:“你作业是不是没写完?”。大家是不是都乐了?

    【结语】当我们把孩子语言和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信息表达出来时,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和自己是“一条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意见了。

    2. 理解孩子的感受

    【论点】和孩子沟通还要注重理解孩子的感受。我们往往自动化地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反应,这样很容易产生说教、争论、指责的沟通方式,孩子因此也会产生对抗的情绪,这并不利于良好的沟通。良好的沟通应该是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行为。那怎样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呢?

    【方法】这里要教给大家一个情感映射的小技巧。谁都不愿意看见镜子里自己邋遢的样子,只要看到,都会想办法重新拾掇一下自己。情感映射就是家长要做一面镜子,照出孩子的真实感受,无论这个感受是好是坏,不加道德评判的原原本本的把孩子的感受映射出来,不需要说教,孩子自有体会。

    【举例】比如,壮壮回家气呼呼地对爸爸说,好朋友小明和同学一起嘲笑他。爸爸的反馈是:看上去,你非常恨小明。壮壮通过这个感受的映射,发现爸爸很懂自己,于是心情平静下来,最后他觉察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恨小明,只是一时气不过而已。

    【结论】通过映射真实的感受,就是要让孩子明白这样两件事一件是情感有好有坏,无论好坏都是我们真实的感受,我们可以对一个人一件事抱有好的情感,也允许抱有不好的情感,只有真实地表达出来,才是一个正常的人。这样做的好处是孩子不会因为道德和行为的矛盾而陷入焦虑中。另一件是客观地看到镜子中自己的感受,让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孩子的自我调整远远胜于我们的说教。

    3.发挥语言温暖的力量

    【论点】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大家都听过这么一句话吧,“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如何让我们的话发挥温暖的力量呢?作者给父母提供了说话的法宝:描述+感受。

    【说明】作者认为,当我们描述孩子的行为,并表达感受时,这种描述性的语言更具培养和激发的正向力量。而与此相反,当我们试图评价孩子的行为时,这些评定性的语言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显得毫无价值,甚至带来威胁和毁坏的影响。

    【案例】有这么一个案例和大家分享。壮壮和麦苗儿有一天突然对整理玩具产生了兴趣,经过两个小时对玩具的分拣、整理和堆放,让房间看上去非常整齐。

    壮壮的妈妈这样回应:儿子真棒!真是妈妈的好帮手!(肯定评价)

    麦苗儿的妈妈这样回应:宝贝儿,你花了不少功夫把玩具都归位了,房间看起来很整洁啊。(描述)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壮壮和麦苗儿从他们的妈妈那里收获了什么。

    壮壮从妈妈肯定的评价中收获了两个结果:一是,得到了这一刻做这件事情的肯定,短期有效,长期无效;二是,得到由评价而产生的焦虑,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孩子要么以继续乱扔玩具表示反抗,要么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肯定,跳进了依赖他人肯定的死循环。这也正是我们大人都不愿意被别人评判的心理机制,无论这个评判是好还是坏。

    麦苗儿从妈妈的描述中也收获了两个结果:一是,通过妈妈的话,麦苗儿在心里默默地重现了一遍“花不少功夫整理玩具”这个行为,还进行了一次自我肯定;二是,对付出努力带来的“房间很整洁”这个结果更加感兴趣,下次对“花不少功夫”这个努力会更加坚持不懈。

    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描述性的语言,更能激发孩子对行为本身引起的结果进行探索。实际上,好与不好,得孩子自己说了算,我们的评价显得很low。

    【实战演练】为了进一步引导大家发挥语言温暖的力量,作者通过三个常见的亲子沟通问题,对描述+感受这一法宝的运用技巧进行了实战演练。

    1)表扬。作者把表扬分了两个部分:一是,我们对孩子说的话;二是,孩子听到我们的话后在心里跟自己说的话。表扬就像一块魔法布,它本身不能给孩子提供帮助,但孩子会在这块布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画像。这样的表扬才有效。

    【举例】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夸孩子:

    家长表扬:我很喜欢你送给我的贺卡,贺卡上这束康乃馨特别漂亮。(感受+描述)

    孩子的心里话:我的品位还不错,我的选择值得信赖,以后就这么选。(自我肯定)

    家长表扬:谢谢你,今天洗了碗筷,让我有时间和爸爸散步,我们很高兴。(描述+感受)

    孩子的心里话:我可以通过行动帮助爸爸妈妈增进感情,我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家庭成员。(自我评价)

    2)批评。作者认为,孩子做错事,要回应而不是反应。回应可以告诉孩子错误的事实,他自会探索,而反应只会通过辱骂让孩子受到伤害。回应的方法还是“描述+感受”。

    【举例】孩子拿着皮球,在家里扔来扔去,爸爸提醒了几次,孩子照样玩,一不小心,砸碎了一幅挂在墙上字画。随着画框碎裂的声音,爸爸发火了。我们来感受一下两个爸爸的批评,哪个是反应,哪个是回应?

    A爸爸:都说了别在家扔皮球,你就是不听,真烦人!滚一边去。(反应)

    C爸爸:皮球本来就是在外面玩的,你看砸碎东西,收拾起来有多麻烦。(回应)

    A爸是反映,C爸是回应,对吧。我们看,A爸是不是用自己的反应启动了孩子的反应呢?C爸则让孩子认识到了错误,hold住了场面。

    3)生气。首先我们要说明的是孩子大人都可以生气。因为,生气本来就是正常人发泄不满的一种方式,该生气就生气吧,把自己憋坏才是一个大问题。关键是我们怎么hold住生气的后果。

    针对孩子生气,请启动批评场景。针对我们自己的生气,幽默的吉诺特博士把“描述+感受”的法宝升级为生气三步骤:第一步:明确的定义;第二步:表达时加强愤怒的强度;第三步:解释我们生气的原因,说出我们的内心想法,以及我们希望的行为。

    【举例】还是用孩子扔球砸碎画框那个例子来看啊。爸爸可以这样生气:你把这个画框砸碎了,我很生气(明确定义)。我真得很生气,气死我了(加强愤怒的强度)。这幅字画是我花大价钱买来的,专门去配了这幅框子,费了很多周折(解释原因)。我恨不得把你拎起来暴揍一顿(说出内心想法)。但我是你的爸爸,我觉得不可以这样做,你现在去把地面清理干净,把字画放在桌子上,以后不要在家里扔球玩了(希望的行为)

    我们看,这样的回应,是不是既表达了我们愤怒的情绪,又教训了孩子呢?记住生气三步骤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践、实践加实践。只有形成固化的思维模式,才能在我们七窍生烟时,也显得很温暖。

    【小结】第一部分如何与孩子沟通,就分享到这里。这一部分我们主要学习了两块主要内容,一是要避免恐吓、贿赂和承诺、挖苦等错误的沟通方式;二是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主要包括“解语花”和“情感映射”两个小技术,还有让语言有温度的法宝“描述+感受”,更有趣的是生气三步骤,让生气显得很温润。希望这些技巧能够帮助大家建立安全信任的亲子关系。

    第二部分 如何养育孩子

    【过渡】接下来我们分享第二部分如何养育孩子。这一部分吉诺特博士针对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如何有效地惩罚孩子,如何消除子女之间的妒忌,如何降低孩子的焦虑,孩子的性启蒙五个常见的养育孩子的问题,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技巧。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1. 培养责任感的误区

    【问题】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学会洗碗、打扫房间卫生、洗衣服就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个做法对不对呢?

    【观点】作者认为,通过日常琐事逐渐培养起孩子的责任感,这一做法是不对的,它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很少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因为日常小事的摩擦,让孩子心生怨恨,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不是一件好事。我们应当把培养孩子责任感放在尊重生命、关注人类幸福这样一个大的框架中考虑。

    2.培养孩子责任感六步骤操作指南

    【观点】作者认为,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正确方法应当是打开孩子的心门,传输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有机会按照自己内心树立的标准做决定,从而达到精神自立。具体方法就是责任感培养六步骤操作指南。

    1)打开心门。责任感培养第一步是打开心门。培养责任感首先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其次才是技巧。要想让孩子敞开心扉,就要表明我们和他们是同盟军的态度。

    2)建立联系。责任感培养的第二步就是建立联系,关键就是使用前面介绍的“解语花”技术。认真并且敏感地倾听孩子传达的信息,尊重孩子的需要,我们和孩子的关系才能建立起来。如果我们对聆听不够敏感,捕捉不到孩子的诉求,我们只会收获一个沉默的、生气的、不开心的孩子。

    3)映射优势。培养孩子责任感的第三步是映射孩子的优势。关键就是使用前面介绍的“情感映射”技术。同时,我们还要升级一下这个技巧。心理学有个“罗森塔尔效应”,是说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所以,在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聊天,想方设法,映射出孩子积极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价值观。

    4)布置任务。培养孩子责任感的第四步是布置任务,关键技巧就是把情绪转到解决问题上来。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接纳他的情绪,给孩子布置解决问题的任务,帮助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解决办法上,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能干的、负责任的人。

    5)拥有自主选择权。大家都知道那句话吧,我妈觉得我冷。这句话是说孩子往往在家长面前完全没有选择权。所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还要让孩子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是第五步。孩子天生不具有责任感,也不是到了一定年龄能自动获得。在培养过程中,我们要多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训练孩子的判断力和决择力。

    6)塑造独立性。培养孩子责任感的第六步就是塑造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能够自主独立的承担生命的意义,找到为此而承担的责任。

    【举例】举个例子,让我们共同感受六步骤培养孩子责任感的效果吧。

    比如,孩子面临他认为很重要的考试,正在紧张地复习,面对家庭聚会的要求,孩子说,马上要分班考试了,没有功夫参与大人们无趣的聊天。而我们认为考试年年有,亲情更重要,作为家庭一员,有责任通过聚会表达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在我们进一步的强迫下,爆发了家庭战争。

    现在让我们用六步骤培养责任感的操作指南进行实践。

    首先,我们回应孩子的感受,可以说:听得出来,你不想参加这次家庭聚会。

    其次,我们通过倾听捕捉到孩子想复习功课,对大人聊天感到无聊的信息,可以说:你想待在家里复习功课,大人们的聊天让你感到很无聊,是吗?

    第三步,我们要积极映射孩子对待学习任务认真负责的态度,可以说:真没想到,你对分班考试这么看重,看来你是想分到更好的班级,你对自己的学习如此认真负责,我们觉得很欣慰,好好复习吧。

    第四步,我们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个任务,让他对不参加家庭聚会向爷爷奶奶主动沟通,做出解释。

    第五步,我们尊重孩子对不参加家庭聚会做出的选择,不再强迫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非得参加家庭聚会不可。

    最后,我们可以有意识的使用一些句子,暗示孩子有能力为自己做出决定。我们可以说:“如果你不想参加的话,这件事,我们听你的”。孩子很高兴我们用如此信任的语言和他们交流,被尊重感再一次激发了孩子的责任感。

    【结论】在培养孩子责任感这件事上,我们要允许孩子带着自发的需要和目标,独立自主地体验自己的人生,这时候,孩子就开始学着承担责任了。

    好,以上就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六步骤,这个操作指南的关键是家长用尊重、理解的态度进入到孩子的世界里,通过映射积极情感、布置任务、尊重自主选择权塑造独立性等方法帮助孩子建立了责任感。掌握了方法,关键还是要不断练习。希望大家做好责任感培养六步骤笔记,通过反复练习,把六步骤固化在日常生活中。

    (二)如何惩罚孩子

    【互动】关于惩罚孩子,我想先做个小调查。孩子做错了事,该不该惩罚呢?同意该罚的请发送数字1”,不同意的发送数字“2”,犹豫不决的发数字“3”。

    看来,不少人都同意啊。实际上在该不该惩罚孩子这件事儿上,大部分家长在“该罚”这个观点上是比较一致的,只是惩罚的方式众说纷纭。然而,也有一部分家长却显得犹豫不决,罚吧,怕伤害孩子,怕孩子的童年不快乐,怕孩子怨恨家长,不罚吧,又对孩子的错误无计可施,很纠结,这样的家长现在越来越多了。

    其实啊,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这个问题,而去思考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惩罚孩子?不就是想帮助孩子认识错误,纠正错误吗?那既然是这样,达到这个目的还另外的方法吗?

    过去,没有人告诉我们在不惩罚孩子的前提下,我们也能处理令人棘手的问题。现在作者就提出了不惩罚三大招式,让不惩罚比惩罚更有效。接下来,我就逐一介绍这三大招式。

    1.招式一:允许情绪,限制行为

    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犯的错儿,但是不知道这里面其实包括了两方面,一是情绪,二是行为。不同的部分要用不同的方法处理。情绪应当得到理解,而行为应当被限制和纠正。

    【举例】比如,壮壮的要求没有得到爸爸的允许,他气恼地摔坏了拿在手里的玩具。我们往往只看到了孩子气急败坏地摔坏了玩具,而忽略了孩子气急败坏的情绪。如果我们对这个气急败坏的愤怒情绪给予理解,说,“我知道没有答应你,让你很生气,但是摔玩具就不应该了,这不是一个好孩子的行为”。壮壮感受到了爸爸理解自己为什么生气,之后,才会在被理解的状态下,自己矫正摔东西不对的行为。这样的训诫是不是比惩罚更有效呢?

    2.招式二:有技巧的限制

    刚才我们说到限制行为,如何限制呢?这就是招式二------有技巧的限制。我们分别从有权威地表达限制、找到可替代的行为、理清自己的态度、分类表达限制的方法四个方面和大家分享具体的技巧。

    1)有权威的表达限制。有权威的标的限制不是简单地说不。而是要承认孩子行为中隐藏的愿望,积极进行反馈,这样说不才不会让孩子怨恨家长。

    【举例】比如,孩子说今天不想去学校。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位妈妈的处理方式。

    A妈:不行,你必须去学校,每个学生都要按时上学,这是规定。

    C妈:你多不想去上学啊,今天是周六就好了,这样又可以玩两天了,我明白的。但是今天是星期一,没办法啊,你早餐想吃什么?

    如果您是孩子,是不是更喜欢第二个妈妈的方式呢?

    2)找到可替代的行为。孩子生气时会扔东西发泄不满,我们可以找到可替代的行为,承认孩子的情绪,避免造成破坏。

    【举例】比如,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生气有很多种发泄的方式,大喊几声也可以,如果实在想扔东西,可以扔枕头、布偶娃娃等不会造成破坏的东西。

    3)理清自己的态度。当孩子犯错误时,我们往往情绪激动,但要意识到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就停下来,什么也不说,先思考,直到搞清了孩子行为及我们的态度,理清了应对策略再下手也不晚。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想要收回是非常困难的。

    4)分类表达限制的方法。对于限制孩子的行为,我们要区分无危害的行为和有危害的行为,分别采取不同的表达限制的方法。

    对无危害的行为,我们先要允许孩子的情绪或愿望,再明确行为的限制,这样孩子更容易采取合作的态度。

    【举例】比如,对孩子想在周二晚上看电影的无理取闹而无危害的行为。我们采取的方式是:“你希望今晚看电影”(承认愿望);“但我们的规矩是周末才能看电影”(明确限制);“你可以周五晚上去看”(实现愿望的途径)。

    对有危害的行为,比如孩子用脚踹妹妹的肚子,我们首先要立即制止行为,然后再允许孩子情绪的表达。

    3.招式三:限制身体活动,不如释放能量。

    针对小孩子喜欢跑跑跳跳引发危险的行为,第三招释放能量应该是最好的办法。小孩子跑跑跳跳,难免会弄伤自己,也可能使其他人陷入危险的境地,怎么办呢?我们可以专门带孩子去公园,让孩子尽情地玩耍,释放了能量,在其他地方就自然会安静下来。

    作者在书中教给大家的允许情绪,限制行为、有技巧的限制和限制身体活动,不如释放能量的三个不惩罚的大招,让不惩罚比惩罚更有效。通过分享,针对孩子犯错,我们该怎么办?相信大家有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思考。

    (三)如何消除子女间的妒忌

    【过渡】如今二胎家庭越来越多了,有的爸爸妈妈说生二胎最烦恼的不是没人带,不是没有钱,而是大宝一句“你不爱我”。子女间的妒忌常常让父母束手无策,偏向哪个都不对。那子女间为什么产生妒忌呢?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消除妒忌呢?

    1.子女间为什么产生妒忌?

    【引入】家有二宝的妈妈爸爸有没有觉得无论我们做得多么公平,都无法避免孩子认为不公平的现象呢?这说明孩子要的不是某件事的公平,而是父母对自己爱的唯一性。无论我们多么小心翼翼地在两个孩子间保持尽量的公平,买一样的衣服、一样的玩具、一样的享受各种权利,但实际上孩子总会认为本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被别人分走了,分走的不是物质而是父母对自己的爱。

    【说明】子女之间的妒忌是与生俱来的,孩子认为父母的爱是独一无二的,孩子不愿分享,这和我们常说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是一个道理。分享父母和分享爱人一样令人痛苦,子女间因分享父母的爱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互相妒忌。

    2. 如何帮助孩子消除妒忌呢?

    【说明】子女之间彼此竞争为了得到父母唯一的爱,会扭曲孩子的性格,为以后的生活带来不断地麻烦。那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消除妒忌的影响,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呢。作者提供了以下四种方法:

    1)方法一:有技巧地介绍小宝宝的诞生

    任何新生儿的诞生对于原有孩子的安全都具有威胁感,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有时候大宝会用美化的态度掩盖自己的不满,所以父母要有技巧地介绍小宝宝的诞生。

    【举例】比如,这样介绍即将到来的二宝对大宝有帮助:

    五岁的囡囡得知妈妈要生小宝宝了,于是画了一幅有弟弟,有阳光,有花朵的画,表示自己很开心。她的妈妈没有鼓励她这种“美好”的向往,对囡囡说:“有时候弟弟很可爱,很好玩,有时候弟弟也很讨厌,很麻烦。因为他什么都不懂,我们必须给他喂奶、换尿布,照顾他,如果你觉得这些会让你不舒服,你要告诉我们,我们会给你特别的爱”。

    2)方法二:鼓励孩子表达不满

    对于大一点的子女之间的妒忌如何处理呢?这一方法就是鼓励孩子表达不满。当孩子压制妒忌时,就会产生一些伪装的症状和不好的行为。与其让孩子通过症状和不好的行为表达妒忌,不如让孩子用语言表达他们的不满。

    【举例】比如:大宝讨厌二宝时,如果这种情绪不能表达,大宝可能会做把二宝推下楼的噩梦,或者通过过敏、出皮疹等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也可能通过尿床、咬指甲、砸东西等行为表现出来。壮壮在妹妹三个月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出皮疹,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找到原因,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壮壮说出了妒忌的情绪,皮疹就意外地消失了。

    3)方法三:寻找发泄的替代品

    消除大宝对二宝的妒忌,第四种方法,就是寻找发泄的替代品,让大宝既不伤害二宝,又可以发泄心中的不爽。

    【举例】比如,可以给孩子一个布娃娃、枕头或者其他布制的玩偶,告诉孩子如果真的想发泄怒火可以发泄在这些布偶身上,也可以和布娃娃说话。如果是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以允许他在纸上狠狠地划线或者写下自己愤怒话。

    4)方法四:给孩子唯一的爱,而不是均等的爱

    我们总想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结果呢,孩子总是不领情。因为孩子想得到唯一的爱而不是爸爸妈妈平均对待的态度。怎么让孩子感知父母唯一的爱呢?

    【举例】举个例子哈,某学校班主任,为了拉近和孩子的关系,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老师独一无二的关注和爱。他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每天早晨在教室门口通过孩子自己设计和决定的方式与老师打招呼。有的孩子喜欢转一圈击一下掌,有的孩子喜欢跺两下脚,抱一下,有的孩子只需要简单地握一下手。无论再复杂的小仪式,老师都铭记于心,毫无差错地和孩子们以独一无二的方式打招呼。孩子在学校体会到了老师对自己独特的关注和爱。

    一个班主任要与几十个孩子打交道,而我们家长只需要和两个孩子讨论爱的唯一性,是不是更简单了呢?只要发挥我们的智慧,总能找到一种唯一的爱的表达和沟通方式。

    【思考】现在让我们思考一下吧。

    我们如何向每一个孩子表达唯一的爱呢?

    以下是我提供的一些小妙招,大家可以试一试,或者由此受到启发,找到自己与孩子沟通的唯一方式。

    1.给每个孩子准备不同且唯一的,而且是孩子喜欢并选择的餐具;

    2.给每个孩子不同且唯一的说再见的方式,可以让孩子自己设计。

    3.给每个孩子每周与父母单独相处的机会,彼此说说心里话。

    (四)如何降低孩子的焦虑

    【过渡】童年是无忧无虑的”。这种美好的愿望似乎可遇而不可求。即使孩子生活在父母的手心里,当孩子感受到某种威胁,失去了安全感,又无能为力时,就会产生焦虑。孩子的焦虑都从哪里来呢?父母怎么才能帮助孩子减少或降低焦虑感呢?

    【观点】作者认为孩子的焦虑主要从这么五个方面来。一是担心被抛弃,二是内疚,三是父母不信任,四是父母之间的冲突,五是对死亡的迷惑不解。针对孩子这五个方面的焦虑,我们将逐一介绍,并教给大家具体应对的方法。

    1.被抛弃的焦虑及应对

    孩子最大的恐惧就是害怕失去父母的护佑,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旦觉得父母不再爱他,抛弃了他,就显得非常无助,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举例】比如,我们常常因为孩子的过分要求而愤怒,“我再也不想看见你了”、“那我就不要你了”,这样的话就会脱口而出;或者,我们也担心孩子害怕离开父母,于是不打招呼,悄悄消失,这些都会让孩子陷入随时可能被父母抛弃的担心中。

    家长怎么帮?

    针对被抛弃的焦虑,我们有两个法子:

    1)永远不要威胁说要抛弃孩子。无论是开玩笑还是警告,我们都不能说不要孩子的话。

    2)对不得以的分离,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举例】比如,小孩子放学回家看不到父母很着急,感觉不安全。我们可以在家里留小纸条,或者在准备好的小黑板上写下我们在哪里的消息,这样孩子就会确定爸爸妈妈这会儿不在家,他们在单位,下班就回来了。

    再比如,我们要出差、住院治疗等等,不得不离开孩子一段时间,对于年幼的孩子,知道爸爸妈妈要离开,就会哭闹,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的反应,所以乘孩子睡觉、玩耍不注意时,悄悄走掉,这会让孩子产生被抛弃的焦虑感。与其这样,我们不如和孩子玩分离和团圆的游戏。把分离和团圆的过程通过两个玩偶演出来,让孩子知道妈妈/爸爸为什么离开,什么时候会回来。

    2.内疚的焦虑及应对

    当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了“都是因为我,事情才变的如此糟糕”的反馈时,就会陷入内疚的焦虑。

    家长怎么帮?

    针对内疚的焦虑,有一个简洁而有效的法子,那就是指出并指导孩子纠正错误行为。

    【举例】比如,我们可以说:“你真的让妈妈生气了,妈妈身体本来就不好,我们给妈妈道个歉吧”。再比如,我们还可以说:“你们这样闹,王老师受不了,不上课了,现在你们是不是派班长把王老师请回来,保证再不闹了呢?”

    只要我们正面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帮助孩子找到解决的办法,孩子就不会纠结在内疚中焦虑不安了。

    3.父母不信任的焦虑及应对

    孩子认为自己可以做到,而父母却因为失去耐心而叫停孩子能够通过努力做到的事儿,这会让孩子颇受打击,从而陷入希望父母相信自己却又无能为力的焦虑中。

    【举例】比如,孩子已经很努力地学习系鞋带了,但怎么也系不好,父母常常会失去耐心说;“怎么这么笨”,然后蹲下来三下五除二就帮孩子系好了。孩子觉得自己能系好,只需要再练习几次就好了,爸爸妈妈怎么就不相信呢?但是又觉得没有能力改变父母对自己的认识。

    家长怎么帮?

    针对父母的不信任和不耐烦引起的焦虑,最有效的法子是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静待花开,相信孩子经过实践和成长,一定会具备符合他的年龄段的能力。鼓励+期待就可以啦。

    【举例】比如,看着孩子的小手笨拙地系鞋带,怎么也系不好,我们可以说:“别着急,你看宝宝这次已经可以把两根鞋带交叉起来了,进步很大哦。你看,像这样,把这根绕个圈,把另一根从这个圈里拉出来,对,就是这样,不错不错,再多练几次,宝宝就可以自己穿系鞋带的鞋了。”大家看,我们边鼓励边示范,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一样本领,是不是自信心都爆棚了呢。

    4.父母冲突的焦虑及应对

    当父母吵架时,孩子常常感到阻止父母吵架无能为力。更要命的是,父母还常常要求孩子站在自己这一方,反对另一方。这让孩子常常陷入分裂的忠诚和感情中,不仅焦虑万分,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

    【举例】比如,壮壮的妈妈和爸爸因为爸爸睡懒觉而争吵起来,妈妈觉得爸爸只知道睡大觉,也不带壮壮出去玩儿,爸爸觉得自己累了一天,稍微睡会儿,休息好了再带壮壮出去玩有啥不行。越吵越激烈的时候,妈妈突然对壮壮说:“”壮壮!你说你爸是不是一点也不负责任!“壮壮立刻傻眼了,不知道该向着妈妈还是向着爸爸。

    家长怎么办呢?

    针对父母冲突引起的焦虑,我们要分两种情况来想法子

    第一种情况,就是针对父母的日常争吵,最好的法子是避开孩子或者实在不能避开,就用协商的办法来解决争端,让孩子知道父母也可以有分歧,但是协商就OK了。让孩子目击父母相互攻击,对孩子没有好处。

    第二种情况呢,就是针对父母离异的吵闹。我们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因为很多原因,没法生活在一起了,但是这不影响我们对孩子的爱。父母离异的孩子要降低焦虑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给孩子一段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失去过去稳定家庭而进入另一个稳定状态的过程。父母离异给孩子带来的焦虑和伤害是非常难以平复的,所以家长要更加呵护这样的孩子。

    5.对死亡迷惑不解的焦虑及应对

    孩子对死亡还没有概念,当亲人或宠物死了,再怎么哭喊,也无法让亲人或者宠物活过来,孩子无法应对这种沉重的打击,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同时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不再被爱了,这种恐惧也会让孩子陷入焦虑。

    【举例】举个例子吧,壮壮的奶奶去世了,3岁的壮壮和奶奶感情很好,他知道奶奶生病走了,但是大人们都说奶奶去了天上,壮壮就想,只要我天天念叨奶奶,奶奶一定也想我,就会从天上下来看我的,但是无论壮壮怎么念叨,奶奶也没有再像以前一样给壮壮做好吃的红烧肉,给壮壮讲故事。壮壮每天都在没有奶奶在身边的思念中煎熬着。

    那父母要怎么帮壮壮呢?

    帮助壮壮面对死亡而迷惑不解的焦虑,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允许孩子表达他们的担心、幻想和感受。

    【举例】比如,我们可以说;“你想奶奶了?”、“你希望奶奶还活着?”、“很难相信奶奶再也不回来看你了。”等等。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第二步就是告诉孩子真相,我们可以很严肃的和孩子谈一谈生命的开始与结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然后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好了,通过刚才的列举,我们知道了孩子的焦虑主要来自被抛弃的担心、内疚、父母的不信任、父母的冲突和对死亡的迷惑不解五个方面,而且,我们列举了帮助孩子摆脱焦虑的具体方法。这些对症下药的方子是不是还蛮有可操作性的。

    实际上,父母完全消除孩子的焦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处理好这种情绪,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帮助孩子为担心和烦恼的事情做好准备。

    (五)孩子的性启蒙

    最后,我们要说到性这个问题。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我们和孩子说性确实难以启齿。

    【互动】问一个问题啊。当孩子问他是哪儿来的时候,你的反应是什么呢?从ABC三个答案中选一个,把相应的字母敲 在屏幕上。

    A.孩子对生命的起源感兴趣了;  B.孩子好像知道些关于性的知识了;C.唉,咋说呢?这多不好意思,编一个吧。

    三个答案都有人选。有趣的是,曾经有一位妈妈反问孩子,为什么要这么问时,孩子说:我们班小辉说他是从上海来的,那我是从哪儿来的呢?相信大家一下子乐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在性这个问题上有多么紧张。一听到孩子问从哪儿来,立即与性划上了等号。

    所以,和孩子共同面对性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更加坦然的态度。针对孩子的性启蒙,我们需要做好三件事。

    1.第一件事,就是明确父母的性态度。性态度不需要掩饰,当我们极力掩饰时,反而因为我们想多了,遮遮掩掩让孩子感受到了不太健康的念头。

    【举例】比如,很大方的告诉孩子自己比较喜欢女孩子苗条儿的身材,肌肉男的体格很健美。让孩子对性别的不同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审美观。

    2.第二件事,就是正确对待孩子最初的性感觉。抚摸婴儿,会让孩子很小就体会和接受爱。弗洛伊德认为孩子最初的性感觉有口欲期和肛欲期。

    婴儿通过吮吸母乳获得口唇快感,或者用嘴巴到处啃咬探索世界,那就让他获得这份愉悦的感受吧,加以限制,反而会造成孩子成人后贪吃、吸烟、酗酒等不良的习惯。

    幼儿肛欲期的快感来自于对粪便的排出与克制。我们要正确对待身体与排便的关系,既不觉得厌恶,同时也要帮助孩子通过训练形成卫生习惯,符合社会要求,这是孩子步入社会化的第一步。

    3.第三件事,就是明确表达性教育的态度。随着社会的进步,性知识的学习可以交给学校完成,而性的价值观,孩子是通过父母相互作用和配合来学习,父母之间相互体贴、拥抱都是孩子能够习得的性态度。

    针对裸体、手淫、孩子间探索身体的小游戏以及脏话、同性恋等问题,我们既要保持镇静,又要明确地限制。避而不谈和不明确的限制只会助长孩子的好奇心,搞不好就让孩子走偏了。

    怎么样,这样谈性,不尴尬吧?

    【小结】第二部分,如何养育孩子,我们就分享到这里。这部分我们主要讲了责任感培养的六步骤,惩罚孩子的三大招,四步消除子女间的妒忌,五种焦虑原因及应对方法,性启蒙三件事。希望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遇到麻烦时,我们能get到这些方法和技巧,帮助孩子走出困惑。

    《孩子,把你的手交给我》整本书的分享,就全部完成了。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与孩子沟通,如何养育孩子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没有任何一本书,任何一种育儿方法都具有普适性,最了解我们和孩子的是我们自己,希望这本书能架起一座亲子沟通的桥梁,也希望这本书中的方法和技巧对大家有各自不同的启发,当你困惑时,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想要的答案。

    最后,让我们用这本书扉页上诗人汉娜·卡恩的诗句来结束这段学习的旅程。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让我能走在

    你对我的信任之光里。

    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桂妃研读社|D123]《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讲书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ivy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