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把阅读作为爱好之一的人都有写作的习惯,有人把阅读比作吃饭,写作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饭后消化的环节。
可我最近发现,我有点“消化不良”了。
我喜欢阅读,从识字起就开始了不间断地买书、读书。粗略地估算了一下,我至今花费在书上的钱足以买一辆家用轿车了。我父母常说:“买那么多书干嘛,不如存着。”
存着?还不如买书来看,对自己做个小投资。我常常这么说。
大学时期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这辈子要做个作家。于是我不断地在空间、博客里写点平日里的见闻,其中参杂一些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这样挺享受的,一时间甚至颇有点“著书立说”的感觉,就连班主任和其他同学看到了我的文章都会夸我一句:很有想法。
“很有想法”,我知道这是他们对我的鼓励。我记得大二的某一天,教统计学的张教授把我叫到了办公室里,建议叫我利用平时的时间帮他做点小实验,当我试图用“我想在课余时间写作”来委婉地拒绝他时,他说:“你的文章我也看了,但是我觉得少了点什么,可能是你的阅历不够,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不那么经得起推敲。”
一时间我竟无言以对,我承认大学时期的我满脑子都是“梦想”,以为只要多看书多写作,我就能成为一个作家,因此文章显得浮夸有余而底气不足。
真的经不起推敲。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那些“大作”都觉得有点害臊,这哪里是文章,这分明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
大概每个文艺青年都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
毕业之后的第二年,我辞去了翻译的工作,只身一人创办了我人生中第一家英语培训班。这期间我吃了不少苦,也认识不少家长朋友,每当他们来到我办公室闲聊时看到我身后书柜里那么多书的时候都会问我:“王老师,你应该写了不少文章吧?”
是的,那段时间我写了不少文章,可没有一篇是公开发表的。因为那些文章里充斥我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又和大学时期的梦想不同,它在抒发一个年轻人对于未来的抱负的同时,多了一丝“钱味”,我幼稚地以为一旦这些文章公开发表之后,我的“财路”也会随之消失。
于是,我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把我的一些“见不得人”的想法记录在电脑中、笔记本上。
对于写作,我总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似乎是一个长期积郁的人,非要呐喊出那么一嗓子才算快活。
没过多久,培训班倒闭了,我只得在苏州找了一份工作暂时养活自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尽管如此,我依旧会花上一笔小钱,每个月买几本书,利用上下班坐地铁的时间看看、想想。有时候也会写点什么,聊以自慰。
我的未婚妻常说我是一个在自己的世界里活得很好的人。对此我只得报以“苦笑”,她不知道的是,我并不想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想创立一个自己的世界。
不管是过去的失败还是眼前的苟且,都不足以磨灭我对于未来的“梦想”。
工作之后我听到的最多的词就是“现实”,我也曾试图利用阅读与写作去逃避现实,把自己关在一处只有自己的世界中。说真的,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曾说:“在某种意义上讲,写作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自从自媒体平台被创立以来,与写作搭边的各种变现方式可谓是喷薄而出,我似乎又闻到了一丝“钱味”。可这一次,我有点彷徨了。
我再一次想起张教授说的那句话的意思:你的阅历不足以支撑你写出值得推敲的文章。
这仿佛是一句魔咒一样!它始终阴魂不散地箍在我的脑袋上,让我动弹不得!可我实在是无力反驳它、撬动它!因为它说得实在是太对了!我曾经无数次地问过我自己:什么才算是真正的阅历?难道真的要像取经一样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才算吗?
最近我听了一场线上讲座,关于创业的。嘉宾说:“每一个正在创业或是正试图创业的人,如果一开始就想着赚钱,那么他肯定赚不了钱。”这句话对我来说就如同那一声晴天霹雳。
对啊!创业如此,写作不也是如此吗?我扪心自问:大学时我立志于写作,不就是想发发青春期之后那些多余的牢骚吗?创立培训机构期间的写作,不就是想过过纸上谈兵的瘾吗?我现在又想写作,不就是想尝尝自媒体时代的红利吗?
这些出发点,哪一条不是为了图一时的快活?为了图名、图利?
我终于明白,自己感到彷徨迷茫是因为自己不够纯粹。这或许就是当初张教授为什么说那句话的根本原因吧!
所以,我决定暂时将写作的计划搁浅一段时间,好好地工作和阅读,用心地生活。也许等我到了三十五岁,也许等我婚后有了孩子,再拿起笔来写作,那时候的我应该就脱离了“蒙昧”的状态了。
创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可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虽然这一路走来很崎岖坎坷,但我一直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