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自己一直在学习《5分钟商学院》,其中提到了很多工作中的管理工具,我看完之后觉得非常有用,而且有很多自己已经在工作中用了起来。在这里结合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对你也有用。
OKR和SMART
OKR在一些互联网公司好像成为了神器一样的存在。因为Google用的效果非常棒,所以很多互联网公司也跟进使用,貌似效果也非常不错。但也有很多公司最终画虎不成反类犬,根本就没有用出效果。根据刘润老师的整合和我自己的理解,使用OKR,你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是:O代表的是目标,KR是达成目标的关键绩效,所以拆分目标是否合理,是否可行就非常关键;
二是:OKR的应用场景应该是无法量化的知识工作,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这个特点,最好就不要用。
三是:OKR最好能够全员公开,这样大家都互相可以由促进和监督;
四是:也是最关键的,OKR不能够作为考核的依据。至少不能明确说作为考核的依据。那怎么办呢?对每个人进行绩效考评时,要做到360度环评,即让与这个人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人分别对他进行评价,然后算出平均分作为考核分。
OKR的关键就在于公布之后,所有的人都可以看到你完成的怎么样,能够看到你平时的状态的,然后请不同角色,不同岗位的人给一个人打分,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做到客观公正。
一般在公司中,如果你用了OKR,那KR该如何设置就非常的关键。SMART原则就是在告诉你如何去支撑KR这个关键绩效。假如没有SMART,你在设计一个关键绩效时可能会这么设定:提高自己编写代码的质量。这种KR可以说几乎是没有意义的,怎么才算提高呢?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标准的,如果没有明显的写出来,怎么和其他人达成一致呢?
这个时候就是SMART原则发挥作用的时候了。SMART原则其实理解起来非常简单,对于关键结果,我们要满足5个要素,分别是:具体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相关的,以及有时间限制。只有一个关键结果满足这个5个要素,那这个关键结果才是一个有效的关键结果,否则,就是不达标。
PDCA循环
PDCA循环是我们工作过程分配任务、执行任务、检查任务,复盘任务的一个流程,这个流程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形成一个闭环,不会让分配下去的任务变成一个僵尸任务。保证所有的任务,都有人领,都有人反馈,并且最后都有人进行总结。
P是计划,计划的关键就是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这是计划必须包含的要素;
D是执行,也是PDCA最关键的部分,只有执行了,才能够谈后面的流程;
C是检查,检查也就要求必须有反馈,一个任务做的好不好,检查非常关键。
A是处理,处理也可以认为是总结,如果任务完成了,那我们总结完成的经验,如果还有遗留的问题,那我们就进入下一次的PDCA循环。
PDCA这个循环,可以让我们把任务真正的管理起来,而且能够呈现出一个螺旋上升的趋势。所以,我觉得PACD这个循环真正的好处在于它可以让我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做任务,而且能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反思自己。
5W2H法和5WHY法
工具学了是一定要用的,如果不用你理解的再深刻也没有什么卵用。比如这个5H2W,只有你真的用了,才知道这个工具有多么的好用。我个人的使用心得就是,领导往往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就把重点一说就完了,而没有经验的人呢,往往就是痛快的答应了(想在领导面前体现自己的干练)。但回到工位上才发现:为什么做这件事、什么时间完成这件事,这件事做得怎么样才算好,自己一概不知道。
5W2H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Where:在哪里,When:什么时候,Who:谁来做,How:怎么做,How Much:做到什么程度。在接领导的分配的任务时,或者是自己给别人分配任务时,多想想这个5W2H,你分配任务的水平会有非常大的提高。
5WHY法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对于一些你不明白的事情或者是任务,你要能够去追问为什么。尤其是作为领导以后,更要有追问为什么的意识,对于不明白的不能得过且过。在追问为什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个关键点:
一是:追问为什么要敢于追问本质问题或根本问题。
比如:你们公司每天都有一半以上的员工天天加班到晚上9点,你要问的是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加班到这么晚,而不是为什么是9点,不是8点。
二是:当别人回答为什么时,你要能够区分客观事实和主观判断。
对于客观事实,要继续追问,而对主观判断则要非请个人喜好和偏误。比如:为什么你们每天加班到9点,但产品的质量却还是无法提高?如果有人回答:这是因为组长总是无法分配好任务。这就是主观判断。你一定要避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追问下去,因为组长是否分配好任务,这不是客观事实。
我是徐建航,这是我写的第137篇文章,欢迎你加入007社群,七天写一篇,一起写七年,七年之后一起去南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