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衬上我喜欢的曹芙嘉的那首美丽作为背景音乐。
早上醒来,听了梁文道解说倾城之恋
研究生阶段看了陈数演的电视剧,第一次迷上这个穿旗袍特别雅致的女人,到现在仍然爱之不渝。当然记得毕业工作以后,没有恋爱没有心事烦扰的那个开学前的暑假,几乎是一个人在新华书店度过的,那时候我几乎每天都去报到,因为那里有空调人少,有小孩子大人在书店席地而坐看书。那时候我也读了不少,在书店里,很特别的孤而不苦的时光。估计也读了不少张爱玲的吧,或者是读研期间,大概我对上海的向往和上海市阱文化的喜爱也是张爱玲帮助建立的,读研的城市选在上海与她也是有关系的。尽管杭州是绿意盎然,眼波浩淼的,然而终究不及上海担得起历史的沉重,也张扬着现代化的摩登,科技的锐崭与江南的温情和谐统一,刚柔并济。
再说倾城之恋,陈数演了一个大龄离异女青年的二次恋爱,梁文道言简意赅的叙述了整个故事。只不过他尤其提到了其中的战争文学,小人物恋情撞上了大时代,即使在战争时期恋爱、生活依然要发生,而尤其对于一个被旧社会大家庭想要逐出家门的离了婚的大小姐,不再是清纯(跟宝络也是映衬)年代,哥嫂的嫌弃,老母亲的世俗(跟半生缘一样的)...白流苏遇到了范柳原,不是似火的恋情,是成年男女的苟且?也没有那么绝对。香港的沦陷和倾覆加速了成婚的节奏。而谁又不是世上的偷生者?
小说的末尾是这么写的: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的站起身来,将蚊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恢弘而荒凉
小说里还多次提到了墙:让我感觉断壁颓垣就是倾覆之城。墙根下的爱就是战时的恋。

荒凉地后背发冷。梁文道称张爱玲就像一个冷眼旁观的幽灵,穿透每个人的内心,锋芒如刀,发射刺骨的寒光。
疫情期间的爱情又是如何的呢?不得不说这也是大时代。所以你是怪张爱玲与正面战场的抗战文学相比,与彼时时代的格格不如,还是欣赏她的勇敢写实(尽管她也有着日伪等字眼的牵连...,)。还是日后看那个女作家的文章也觉得有可取之处。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事后的反思总难扣住当事人的心理了。所谓感同身受,也许只能做到一种近似的体谅,不过是一种安慰吧。孤独这杯苦酒只能一个人畅饮。
电视剧的结尾也很巧妙:白流苏的婚礼仪式感言是她和范柳原在战争中相识相知相恋,希望战争永远消亡,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我想上厕所,也口渴
你自己起床
让爸爸把尿盆儿和水给我送过来
你不是小宝宝了?你是大宝宝还是小宝宝(叛逆期不会承认自己小)
人家不上套,说:反正还有人比我大
爸爸不会帮你 妈妈不会帮你 姥爷不会帮你 外婆不会帮你
这个句式像什么
蒙施爷爷讲故事里的,然后背诵吸进下水道和另一个故事中的话语,我想这种输出是很令人兴奋的。
广告创意:
前浪说:我真羡慕这些年轻人没有吃过苦
后浪(周冬雨演):德芙第一口都是苦的
一口德芙,年年得福。
不是闫妮小品里这样的创意,一晚上能一大筐。短时间打动人的创意,投资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