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是秋叶大叔所著,2015年出版,我在2019年7月购入并阅读,本周随着秋叶书友会再次共读,收获频深。

这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也大约是我能忆起的最早读过的关于阅读的书。事实上,去年5月左右,我进行过一次关于阅读的主题阅读,看了不少关于如何阅读的书籍,只是读完更迷茫了。后来,再看到关于阅读的书,又持续购入些,却是放着未读。
无论网络上关于阅读的文章,那些大伽、大牛的读书方法论,还是书架上的阅读主题书,或者自己参加的阅读课程,乃至持续至今一年多的阅读输出,我心里始终有个声音,总觉得自己哪里没做到位。关于阅读,我认同其作为学习成长的必要性,下定决心持续终身践行阅读。但心里隐约的声音,让我意识到阅读始终缺乏系统性。我购入了《系统之美》待读,却又放着,类似的书籍太多了,是我需要读的,但需要时间。
一、像写书一样去阅读
值得庆幸的是,持续践行阅读输出后的今天,对于秋叶大叔在序篇里所述的阅读方法论,我已不再陌生。遥忆初阅时的惭愧不已,读书多年,却是不懂阅读方法论。如今再阅,那句“像写书一样去阅读”打动了我。

主题阅读说来容易其实难。
首要的是选定一个主题,这个主题一定是围绕当下需要,是你需要深度学习的领域。这同样也是一种系统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主题阅读能够搭建起一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在后续阅读中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能保持系统性。
圈定了一个主题,就该列出自己想学习、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像写书一样列出目录提纲,然后据此阅读精进,随着阅读的深入,还要更进一步的调整、扩充目录提纲。
二、怎样进行主题阅读
(一)首要的是选书
秋叶提供了一种搜书单的方法:在网上搜索关键词“书籍类型+书单”,比如“管理学经典书单”、“历史经典书单”,可以看到很多人推荐的经典书单。
我习惯在日常交流中收集那些感兴趣的书名,然后趁当当网活动时一次性购入慢慢看,这确保了我手中始终有书可读,且丰富多样,但缺乏系统性。而秋叶提供的这一份搜书单的方法,则更具深度、专度,还能筛选,能够在一个领域持续精进。
按书中所言,主题阅读所需书籍需要十本以上,我很是认同这一数字。有些读书方法论提及主题阅读书时仅要求两三本,按我个人的经验,两三本真不足以博取众长;若是领域入门倒是可行,但也要求是领域的经典论述。
(二)选书后怎样进行主题阅读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论。
有一种比较普通的做法是列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去各书中寻答案,就像不同的专家、作者在你面前就一个问题展开主题讨论似的。这种方法看起来不错,但对于阅读量不足的小白还是难度偏大。就像我,虽然也读了一些书,也认同这样的主题阅读,但始终没尝试过这么读。
我曾经的主题阅读是,就同一领域的书籍进行持续地逐本阅读,让自己的思考在不同的书籍间萦绕、反复,在理解不同作者理念间收获趋同的主题认知。这一刻我忽然意识到,之所以没有那份主题阅读的系统感,是我在阅读前夕,没有针对性地“像写书一样去阅读”。
“像写书一样去阅读”的意义在这一刻更清晰了。像写书一样列出目录,然后在逐本阅读中不断地填充答案。当同一问题的答案渐多时、当答案间有冲突需要梳理时,就是一份类似的不同作者间的交流讨论。

(三)主题阅读的两种输出方式。
无论是读一本书,还是读一系列书,阅读始终是需要输出的。回望当初所记,采用的是思维导图的方式;而这么多年,我已不再以导图做输出,就个人而言,导图形式不适合我。当初写得满满当当的图画,于今日也并无多大的裨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读书依旧笔记,除了书本上的涂涂画画,A4九宫格笔记中的提炼,更多的阅读输出是成文于笔下的文章。作为成品文章,遵循着自己的成长思考,也有着受益读者的需求,我相信以后再回首,会有着更多的效用。

再读《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我本以为只是一份复习,却意外觅见一份主题阅读的方法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真不是一遍之事。常读、多读、反复读,在文字间寻找真谛、真理,持续为之,终身不下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