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出了我的教育主张:修出世之心,炼入世之才。
“出世之心”这个词听起来太过抽象,有些虚无缥缈的感觉,乍一听还有一丝消极避世的味道。因此今天我打算讲讲我所理解的“出世之心”具体指什么。
首先,我所理解的“出世之心”,共包含了 6 种心,分别是:宁静心,自爱心,无我心,无常心,敬畏心和慈悲心。
接下来稍微详细解释一下。
(1)宁静心。即一个人能够安静下来,安坐当下,听见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内心的能力;不仅指身体不再活动,更是指心、思绪和情绪能够安静下来的能力。
之所以将宁静心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宁静心是“出世之心”6 心中最内核、最基本、最重要的心,它将贯穿整个修行的过程,是其它 5 种心的根本保证和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宁静心,别的心的修行都只是空中阁楼,毫无根基可言。因此,宁静心乃 6 心之首,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
古语云,一,静能生慧;二,宁静致远。
一颗宁静的心,是所有智慧的源泉。
智慧从来不存在于外面的世界,而存在于人的内心。
向外求,只能求得改造世界的知识,向内求,才能求得人生的智慧。
人的内心仿佛是一个包含了整个宇宙天地间,所有存在的无限的智慧源泉。
心,好比一个智者,有很多智慧可以分享。但遗憾的是,这位智者平静谦和的声音总是被另一个声音所淹没,以至于我们大部分人完全听不见内心的声音。
而这个干扰的声音,来自于头脑。
头脑是生存的进化产物,它总想当掌控者,总想控制一切,总在追求确定性;
它喋喋不休,永不闭嘴,就好比《大话西游》里啰嗦的唐僧,你不能做这个,你不能做那个,你应该做这个,你应该做那个。
它在我们的身体里制造混乱,制造分裂。
它是我们追求人生智慧和人生幸福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因此,我们要学着让头脑安静,让头脑闭嘴,这样我们才能听见来自内心,来自智慧源泉的声音。
这即是静能生慧。
其次,宁静方能找到真我,明晰自己的人生方向,树立人生目标。
当我们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我们便能越加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这短暂又漫长的一生,究竟想要做什么才觉得尽兴,才觉得不枉此生。而不是浑浑噩噩地上学,恋爱,工作,结婚,组建家庭,迷茫,老去。
每颗心的使命都不一样,有的会改变世界,有的只想现世安稳。
想要改变世界的就去奋斗,带着改变世界改变全人类的使命感去生活;只想现世安稳的就照顾好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去追求平淡而稳定的生活。
称得上理想的,都不应该来自外在,不应该来自你的父母,你的老师,名人传记和任何社会主流价值所宣扬的东西,那些只算是命令、要求、期待、任务、义务和责任,称不上理想。理想一定只能来自你的内心,一定是由内而外的,而不是反过来。
你的心知道你人生的所有答案,但你首先要能够安静下来,才能听见它的指示。要先能听见你的心,然后才能跟随你的心。
这即是宁静致远。
静坐,冥想,静心。
感受自己的呼吸,肚子胸腔的起伏,和四肢的感觉;
感受吹过脸庞的风,晒在额头的阳光,空气中的清香,远方稀疏的人声和远处的鸟叫声;
观察自己内心的声音,观察自己喋喋不休的头脑在说些什么,观察自己此起彼伏的念头;
......
在有指导的前提下培养安静的能力,从而形成更持久的专注力,促进心流状态更容易出现;培养对外部世界更敏锐的细节观察力,和对内部世界更敏锐的自我情绪感受力;
这也是“爱自己”的第一步,即能听见来自身体的声音,才能更好地照顾身体,能听见来自内心的声音,才能更好地照顾自己内心的需求。
(2)自爱心。
自爱心即完全接纳自己,并能够很好地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首先,当我们找到了真我,便找到了独一无二的自己,我们就会珍视和欣赏与众不同的自己,接受了自己独特的优点和缺点,不再拿自己与他人比较。比颜值,比有钱,比房子地段,比车,比老婆,比孩子,比学识,比能力...因为你知道人与人之间无法被比较,因为人与人之间并不相同。不仅没有两颗完全一样的心,更没有完全相同的基因,个性,出身家庭,教育和人生经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长节奏和时区。
同时,也不允许被拿来与别人比较。当父母,老师和身边任何一个想控制你的人把你与别人进行对比时,你都不会接受,你更不会接受别人对你人格和尊严的侮辱,因为你有独立且完整的自尊体系,每当你受到这样的待遇,你不会习以为常,你不会压抑自己的委屈和愤怒,你会义正言辞地拒绝被比较,被贬低,被羞辱;
自爱心,意味着你珍爱自己的身体和心灵。
你会照顾自己的身体需求,准时吃饭,多喝水,保持运动,不做伤害自己身体的事情,也不会默许自己被霸凌,你会为自己抗争,为自己战斗,因为你不允许自己被伤害;
你也会照顾自己的心理需求;你会有勇气远离那些不断消耗你,让你感到痛苦的人和事,哪怕对方是你名义上最亲近的人:你的父母,你的朋友或恋人。一颗爱自己的心是不允许自己长时间承受委屈,因为TA知道自己有多珍贵。
(3)无我心。
不自我中心,不自大,甚至“我”不存在。
无我心的修炼,放在“自爱心”之后。
心灵的成长简单来说有三个阶段:
阶段一:唯我独尊的自我中心;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父母随叫随到,饿了只要一哭,奶就送上来,冷了只要一哭,温暖就送上来。身边的所有人都时刻关注我,仿佛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的皇帝,全世界都应该为我服务,照顾我的情绪和我的需求。
阶段二:互相尊重的自爱心;
一方面我们爱自己,知道自己很珍贵,但不以自我为中心,不需要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服务自己、围着自己转,不把自己看得过于重要;
我想要这个玩具,你也想要这个玩具,你不需要委屈你来服务我,我也不想委屈自己来服务你,所以我们平等地商量一下分着玩;
同时我们也知道每个人跟我一样也很珍贵。因此在与人相处时,会按照自己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尊重,理解,宽容。
阶段三:容纳一切的无我心;
到达这个阶段后,一方面我们爱自己,认为自己应该被珍视,但面对别人有意或无意的漠视和不尊重时,我们也不会感到自我受到伤害。
TA抢了我正在玩的玩具,我生气是因为‘TA不尊重我’,‘我没有价值’,‘TA瞧不起我’,‘那是我的玩具’等,你看每句话里面都有“我”。但达到无我状态后,从头到尾就完全没有‘我’的存在,脑海里不会出现任何一句与‘我’有关的声音。
我的头脑不做推演,不做扩展,不做联想。
你抢走了玩具,我低头看手里没有玩具了,左右看看还有没有别的玩具,找到后就去玩别的玩具。既然没有“我”,自我就不会受伤,就不会生气及产生任何负面情绪。
(4)无常心。
即接受生命的不确定性。
当我们开始静下心来开始观察世界和大自然,我们会明白何为无常。世界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这一秒的世界,和下一秒的世界已经不同,人也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两个不同时刻的水流不一样,空气不一样,树旁花草不一样,天空不一样,你也不一样了。
世界是无常的,人生也是无常的。
好运和噩运,输和赢,成功和失败,得到与失去,都不在人的控制范围内。即所谓尽人事,安天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世界自有它的运行之道,有偶然,也有必然,有因,有果,也有无常;
知道了生命的无常和不确定性,知道了万事万物的偶然性,你就不再控制,不再执着于一个确定的结果。你对自己、对别人和对孩子都会更有耐心,因为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又会有什么惊喜等着你。
你不会执着:我一定要上重点高中,我一定要得到这个工作,我一定要追求到TA,我一定要30岁前买车买房,存款*万,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变得优秀,一定要让TA上985,211。
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你控制不了。
得失可能就在一瞬间;当下拥有的一切可能随时会失去。你的一生,你的爱情,你的婚姻,你的孩子,你身边的朋友,你的健康甚至生命;因此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5)敬畏心。
敬畏天道。
看宇宙星系,看四季变换,看生老病死。
宇宙世间万物有其运行之道,即客观规律。我们可以试着去发现,认识,参悟这些道和规律。但我们却无法改变。它也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不会偏爱你,不会为你妥协,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而我们,只能尊重客观规律,理解自己在道和规律前的无力与渺小,怀着敬畏之心去生活。
敬畏因果。因果律乃是宇宙第一法则。前事之因,后事之果。
我们要能跳出眼前的三维表象,进入到包含了时间轴的四维空间,从整个时间轴的的维度来看待当下发生的事情;
昨天,今天,明天。
过去,现在,未来。
当下的善恶果,缘自过去种下的善恶因;
因此,带着善意的发心去做人做事,种下善因方能结得善果。
敬畏生命。
看一颗种子生根、发芽、茁壮、结果,果实再落入土中成为种子,理解生命的轮回。
人活着靠吃其它动植物来维持生命,从别的动物和植物身上借得能量,当我们死后,我们也化作食物将借来的能量再归还给自然。这就是生命的轮回,能量的流转,人与自然的关系。
(6)慈悲心。
由自爱到博爱。
因为爱自己,对自己的苦难有着全然的、充分的切身感受,不忍心自己承受这样的苦难,因此对他人惺惺相惜,对他们的苦难感同身受,也不忍心他人承受苦难,所以想要去爱,去接纳,去表达善意。
当遭遇来自外界的恶意,能够透过面目狰狞的表象,看到背后那颗敏感、脆弱、向你呼救的心。
能够透过一个人的咆哮和怒吼,看到TA渴望被看见,被尊重,被拥抱的心。
慈悲之心,乃是心受到最充分的滋养和最全面最透彻的发展的结果。是超越了人性,连接了神性和佛性的结果。是超越了自我,达到了无我状态,心外的一切已不再对你产生任何影响甚至伤害,而你的内心又满溢着对世界的爱和善意,心全然打开,全然柔软,全然的美好。
慈悲之心,乃大爱之心。
此上 6 心,共同构成了我所提出的“出世之心”。每一种心的培养,都需要足够的重视,提供良好的环境,充分的养分,以及充足的机会去经历,去磨炼。
至于具体如何以课程和活动的形式落地于学校,家庭和机构,这是广大有共同志向的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共同去研究和开发的内容。
下一章讲何为入世之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