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聊聊自己,那不如深夜聊聊别人。
一个认识了十几年的朋友找我喝酒,问了我一句话。
“到底我和她是不是不适合?”
我:“什么才叫适合呢?”
朋友和我都陷入了沉默。
这个年头,我们都讲要找适合自己的东西,大到事业、工作,小到兴趣和爱好,当然最关心的就是相伴一生的人是不是适合?
我认为,这个时代的的确确存在着两种人,一种是志趣相投,另一种是相爱相杀。
志趣相投的当然很容易有共同话题,今后好像也可以相谈甚欢,有说不尽的话题,聊不完的趣事,有很多想要一起完成的东西。只是契合的部分到底有多少,只有了解的越深才越清楚。可能到头来发现,在内心深处,你们还是完全不同的人。
相爱相杀,又别名:欢喜冤家。好的一面是刀子嘴豆腐心,虽然嘴上吵的翻天覆地,彼此心里还是在乎的。可是现实不像TVB,不是所有的编剧都那么好心给你一个冰释前嫌的机会,让一切的误会都可以烟消云散,往往是越积越多,等到想要解释已经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了。这样子除非特别在意,床头吵架未必就可以床尾和。
如此说来,适合并不存在于两个人咯?也不尽然。
毕竟生活中的我们总会在某些部分志趣相投,某些部分互相看不对眼,在爱的前提下,如果能多点包容,小摩擦最终能够相安无事;即使误会慢慢积累,怨气日益壮大,那么“分手”也就并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解脱。
我们不会因为一件小事去断定一个人跟自己合适不合适,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小事还有许许多多允许你改正的机会来判断,到底能不能变成“适合”的人。
所以,人一开始都是不合适的,而是通过一点点地改变,让彼此的锯齿相互契合起来,变成彼此合适的人。这个需要双方的努力,也需要双方本质观点的相同,那就是“舒服”的走下去。如此想来,那句“门当户对”大概也是本质观点契合的由来吧。
然而,在朋友问我这么一句话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一开始很恩爱的人,总会在最后飙出一句“不适合”的理由呢?而且毫无征兆,毫无预警:模范夫妻变成陌路人;三好丈夫变成道德沦丧的伪君子;这一切的一切都不缺乏案例,无论是电视剧还是生活情景剧,我们都能够直接间接的看到听到。
好像还有一个词我们忽视了,那就是“理解”。理解说的容易,做起来难,更有一句要人命的话,“我能够理解你的做法,但是我不接受。”
这样说到底是理解了,还是不理解呢?既然理解相比也会是认同这样做法的缘由才对,却反而抛出一句“我不接受”噎得对方哑口无言。
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不可能变成你,你也不可能变成我,所以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反而比登天都难。
如此,应该用什么理由去说服自己?
是我的错,还是你的错?
还是大家都错了?
感情不讲对错,但是想必太多人想要一个是非。
是非碰上了情,道理碰到了感性,就浑浊不堪了,说不清楚啦。
那么话说到这里,我认为的“适合”在这里的定义就应该解释为,我们能够求同存异,并且互相谅解对方的过失,并且找到一套大家都能接受的相处方式。
找不到,谅解不了,那么我们在同样的问题上翻来覆去争辩个三百回合也没有办法。
就像你想着你的瓜,我想着我的菜,虽然貌似考虑的都是同一个菜园子里的事,但是想的问题却是牛头不对马嘴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