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值阅
冬至过后忆饺子

冬至过后忆饺子

作者: 蓝天游云 | 来源:发表于2022-12-26 17:37 被阅读0次

    冬至的时候,我感染了病毒,是感冒的症状。有症状的人都在调侃中了什么“文曲株”“温和株”等等,我发现自己中了卡壳株或懒动株。

    天马行空的能力没有了,即兴发挥的冲动也消失了,连思想都幻化成一潭死水了。

    经过漫长的修复,总算有所复苏,那就赶紧碎碎念吧。

    今天腊月初五,天气不是很好。厚厚的云遮住了天空,太阳应该费了很大的劲儿才迷迷蒙蒙地穿透云层,露出盘子大小的一片暖黄的亮色,周围是一片渐远渐淡的的光晕。

    印象中,在我们小的时候,这样的天气是即将有雪的预兆。但这些年,对一场大雪的驾临越来越不抱希望了。

    前些天预报的雪,似乎只是播音员和人们口口相传的字符,一吐出来就被风吹散了,飘走了,只留下一些憧憬的回音还在脑海里回荡,这大概就是盼而不得的遗憾和想象吧!

    在这个波澜不兴的日子里,一时不知该写些什么。不如写一写就冬至吃饺子的事儿,做一个回顾吧。

    这个时候的天气还是有些冷的,按节令毕竟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但是,要是较真地比起往年,还真得算不上冷。如果不是当天媒体上报出冬至,和一碗饺子的唯美配图,早己对农时无感的我甚至想不起这天要吃顿饺子的习俗来。

    文案的提醒让我很快想起小时候,每年在冬至这一天,家长们盘馅包饺子时,像唱诗一样吟诵的那句“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我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不吃饺子,就会冻掉耳朵。”母亲当时说了什么,我已经记不起,因为她的那个说法也是听老一辈传下来的。人们口口相传,传来传去,到我耳朵里已经流于含糊和牵强了,所以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

    长大以后,识了一些字的我喜欢上了看书。在某本书中,我了解到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来历,也因此加深了我对饺子前世今生的印象。这个习俗,与“医圣”张仲景怜爱百姓,在冬至那天施药饺为百姓治疗冻创有关。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南阳稂东人,名机,字仲景,东汉末年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理论的灵魂所在,至今仍被医者奉为经典。

    东汉末年,战争频发,瘟疫横行。公元170到185年前后,中原地区爆发了四、五次大瘟疫,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他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时任长沙太守的他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手脚耳朵都长满了冻疮。

    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施舍“祛寒娇耳汤”为大家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很快就治好了。

    后来,人们会在每天冬季最冷的这天一一冬至里吃饺子,实际上是后世人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后人学着“娇耳”的形状,在面皮里包上食物,人们根据喜好在馅料口味做了很多变化,最常见的诸如,猪肉香菇,猪肉大葱,三鲜的,鸡蛋荠菜和鸡蛋韭菜类,名字也做了变化称作“饺子”或“扁食”。

    当然吃饺子的日子早已不限于什么年什么节,完全是随心情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冬至过后忆饺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in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