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世界观
一
最近听台湾导演赖声川的“创意美学”课,他说真正的创作都来自心打开的时候,如果我们对创作有所期盼,比如你想彰显自我、获奖、变现、好评如潮,视野就会立即受到限制,创作的作品就会失去生命。
这个大家应没有异议,每个写作的人都会有切身的体验。一旦我们被命题作文,或者说总想去急于表现自我,作品的境界就会立即低下来。
我有个小师弟在写作上很有毅力,也有这方面的潜力与才华(虽然我不相信这玩艺)。在同学群中每天一篇,发表自己每日的生活与对事物的看法。写完300篇就想去出版。
我也看过几篇,最大的感受就是过于彰显自我。我还评议过:如果把作品中的“我”改成“你、他”,境界就不一样了。当然,我们自己写作时也都会有(越是起步阶段越明显),只是不自知罢了;如果作为旁观者,感受就明显。
那我们如何才能彻底打开自己的心扉,达到一种忘我?
二
这就涉及到写作的世界观问题。我们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切记:我们写作是为这个世界服务的。
为自己也不算错,但创作的世界隐藏着一个秘密:
你越是为别人,就越放得开,就越容易看到真相,就越容易成功;越是为自己,越容易把自己束缚住,视野也越狭小,越发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与真相。
这世界确实辩证得厉害,但写作(其他类似)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我们写作为什么不简洁?(读者喜欢简洁)
我自己写作就有这个感觉,想的都是自我。写一篇文字,这也舍不得扔、那也舍不得丢,常常夹杂很多“私货”:保留了很多对自己重要的;而不是站在文章与读者的角度。所以我的文字就成了一种自我修炼。
比如说我们设计的作品角色,为什么感觉没有生命?
就是我们没有打开自己。我们只有把自我放出来,才能去占领角式的心灵,才能想他所想、动他所动。如果不成功,就是角式设计有问题,还不完整。成功的角式设计好后,就自己会跑、会跳、会思想,有时候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角式会把作品的带到哪去。
写作完全是一种忘我的状态。
人物和作品都遵守一种自然性,它会有自己的生命,我们只是它初始的生产者。
1811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