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旧时的月色》

作者: 预约南极 | 来源:发表于2022-06-13 22:42 被阅读0次

    今天读到《旧时的月色》一文,虽然不是名人的作品,但也很有感觉,也许就是所谓的共鸣吧。

    《旧时的月色》勾起了小时候的回忆。那时月色,以及月色下的村庄,树木,水塘,庄稼,都浮现在脑海中。

    作者用五百多字,把旧时的月色,如诗如画地展现出来。

    月亮升起的时候,人间就静了。

    小时候,村庄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一黑,累了一天的人们就早早睡觉,还有就是每家几乎没有罩灯,灯罩是玻璃的,很薄,不小心打碎了,不仅不好买,也没钱买。

    旧时村庄多数人家的灯,都是用墨水瓶等废弃的瓶子做成,瓶口上面用牙膏皮剪个比瓶口大点的圆形,在中间挖个小孔,再用牙膏皮卷个管子,粗细根据圆形盖子上的孔而定,管子插进去不会掉瓶里为原则,把线裹在里面做灯芯,瓶子里装上豆油或柴油,一个简易的可以照亮的灯就做好了。

    这样的灯,既不亮又有烟,时间久了还会把屋顶熏黑,于是,每家每户都会小心着用。一来为了省油,二来为了不把屋顶熏黑。天一黑就睡觉,等到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人大都睡熟了,这个时候村庄就静了,没有了人走动,连耳朵尖的狗也都放松了警惕,人间就静了。

    旧时树多,草茂。树多成林,月亮照着,一片一片的树林,月亮照着,一滩一滩的树影汪汪如泼墨,远看还有生动变化的轮廓曲线。

    旧时的树多,草茂。旧时的村庄,堂前屋后种果树,水塘埂上柳成阴,槐树花开香满庄,桃李芬芳,枣花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期待和口福。从桃李开花,到青涩小果,再到果实成熟,整个过程都揉进孩子们期待的目光。

    旧时没有除草剂,全靠人工薅草,草就一茬一茬疯长,有的比人还高。

    树多成林,村庄隐匿在树林里,远处望去,月亮照着,一片一片的树林。高处望去,月亮照着,一滩一滩的树影汪汪如泼墨,远看还有生动变化的轮廓曲线。

    旧时水也多,池沼、溪流、湖泊,很多地方都亮闪闪的。月亮照着水面,每个水面上都有一个月亮,旧时的月色,也就更多了。以前,人们称为月亮为“月婆”“月姊”,人和月亮是一种世俗的关系。

    旧时家乡,以种植水稻为主,瓦埠湖经过村庄东面,蜿蜒流进淮河。那时农业学大寨,农闲时,人们修渠造田,加上湖泊自然形成的洼地,池沼,很多地方都亮闪闪。月亮照着水面,每个水面上都有一个月亮,旧时的月色,也就更多了。

    月色是国人心灵的底色,人的心灵和天地浑然一体。

    月色是国人的底色。让我费解,大胆妄加揣测,觉得从古至今,唐诗宋词里,描写月色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比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举头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借明月抒发自己的感情,把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在一,爱恨情仇、孤独与寂寞、在静静的月色中得以释放,勾勒出一副副绝美生动的画卷。即使是普通人也会在月色笼罩下,遐思无限。

    那时候,村里的人都很朴实,一日能够吃上白米饭就知足了,天地给予人们的很多,人们把土地视为命根子,对天是一种敬畏,祈求的就是风调雨顺,吃饱穿暖,简单,接地气。

    月色是一种调和,也是一种抚慰。这种底色,正是老子所说的“光儿不耀”,由此变产生了渺若烟云又空灵含蓄的水墨艺术。

    有了月色,才有了空灵飘渺浩如云烟的水墨艺术。夜晚村庄,小溪,湖泊,山川,树木花草,在月色的笼罩下,宛如流动的山水画。月色调和了大地上所有的物体,抚慰一切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东西。

    不仅如此,就连古人的名字也不忘嵌上一轮明月。

    李清照的名字里就镶嵌着一轮明月。

    李清照,这个绝世才女,写尽了人间悲苦,爱恨情仇,寂寞与无奈。可以想象一轮明月不仅镶嵌在她的名字里,而且也不断照耀着,抚慰着她那颗受伤的心灵。

    同一个月亮。照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感觉迥异。

    月亮照积雪,又冷,又亮。
    月亮照大漠,空旷,浑茫。

    家乡的冬夜,一场大雪覆盖整个湖面和洼地,茫茫一片,会有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打兔子,太阳照在积雪上发出耀眼的光芒,闪得人无法睁眼,兔子就会出来寻找食物,兔子爪印暴露了兔子的行踪,这个时候也是兔子的死期。

    夜晚,月亮升起来了,外面被积雪映照的一片通明,冰封的湖面,寒气逼人,月亮照在积雪上,清冷清冷,寒冷的气息笼罩着大地万物。

    月色也有凛然的时候,不过,这并不是主要的。苏东坡的诗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应该是我们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
    我们的精神境界追求的是温润,而非高寒。积雪很快就会融化,变成檐前的滴水声,而大漠只是一种情调,是人士的边塞,塞外的荒寒正是为了映衬关内的繁花。

    无论什么季节,天上的月亮都能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感受。或凛然,或高寒、追求不同,心境不同。

    中国传统的美学意象,主要还是“春江花月夜”。月色中有情感的传递和恒久的牵挂,“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日光是爱,月色是思。
    思是一种浓而不烈的感情,惟其如此,才能绵绵无尽,悠悠不断。

    至于中国传统的美学意象,那是文人雅士,商贾之人的感受,我童年的记忆中,村庄里的人识字的人并不多,能够读懂一本书的人更少,更不懂得美学意象,但他们是最懂自己需求的人。

    我喜欢旧时的夜色,是因为那里有我童年的足迹,记忆,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有感于《旧时的月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jlu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