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我们说到慕容皝建立前燕之后,依靠家族中三大名将慕容翰,慕容恪和慕容霸先后打败后赵,高句丽和宇文鲜卑三大强敌,从而真正的统一了辽东。然而为了保证身后权力交接的平稳进行,慕容皝最终还是逼死了被他忌恨了一生,功高震主的慕容翰。
慕容翰冤死之后不久,慕容皝也死了。燕王的位置被交到了慕容皝的嫡子慕容俊手中,慕容恪和来自平州的汉族名士阳骛接受遗命辅政。慕容俊也很听爸爸的话,对这两人委以重任信任有加,两人一个是名将,攻城拔寨无坚不摧;一个是良相,运筹帷幄见识高远,正好配合默契,可以说后来前燕的全盛,这两人的确居功至伟!不过对于上一章那个同样出彩的紫微星,五子慕容霸,慕容皝倒是远远的把他调去徒河驻防了(如果你还记得第二章的话,你就会发现徒河是慕容翰的旧防区,这是一个微妙的巧合,因为从此刻开始,慕容霸也会渐渐走上伯父的命运之路)。对两个年轻又功高的儿子如此厚此薄彼,慕容皝怎么这样不公平?
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你就真的小看慕容皝这个厉害的父亲了,正如他可以将初中生年龄的儿子派上战场委以重任一样,他这样安排正是因为他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们了。他本人就是兄弟内讧的好手,当然早就看出自己的接班人慕容俊对自己最宠爱的五子慕容霸同样有着忌恨之心!为了防止慕容翰的往事在下一代重演,他故意将慕容霸调走,而留下性格温和人缘极好的慕容恪辅政。
这样的安排是非常理智的,前燕在慕容俊继位之后权力交接一直很顺利。与之相对的是曾经雄踞中原,令慕容氏胆寒的后赵帝国,因为皇帝石虎之死陷入了诸子争位的修罗场,几个石氏子孙为了皇位大打出手,胜出的石遵也没有能够笑到最后,被部将石闵(还记得在慕容恪面前全身而退的十五岁小将石闵吗?)政变杀死。随后就是自立为帝的冉闵(此时他恢复了汉姓,建立了魏国,史称“冉魏”)和石氏残余势力在河北各种混战,看到中原一团乱相,驻防在徒河的慕容霸感到属于慕容氏的机遇又来了,他立刻向慕容俊上书请求趁此机会实现慕容氏几代祖先的梦想:入主中原!
虽然对这个弟弟十分不喜欢,但是正确的意见慕容俊还是要听的。公元350年,慕容俊派出了二十万前燕大军正式南下攻取中原,这支南下大军的指挥部可谓是前燕的豪华阵容:主将慕容恪阳骛,正是慕容皝临死之前指派的辅政大臣一二号;先锋慕容霸,正是慕容家族最有潜力的明日名将之星,再加一个“皇叔”慕容评(此人是慕容皝的幼弟,慕容俊的小叔叔,是一个相当奇葩的人物,后面很有戏份),就算是个添头了!一行人浩浩荡荡来到河北,正巧后赵守军正被内乱搞得晕头转向的,所以也都没有怎么抵抗。慕容氏轻易的取得了幽州重镇蓟城,这可是北方的大城市啊!还是慕容氏假借了名头的战国时期燕国的故都! 慕容俊高兴惨了,赶紧把都城从辽宁的龙城搬去河北的蓟城。
其实慕容俊搬家搬得太早了,因为慕容氏在河北的军事行动实在顺利得出奇,——他过不了多久就又得搬了。一切都是托了一直在中原混战无暇北顾的冉闵的福。。。。在石虎的身边长大的冉闵也是一个极度迷信武力,而基本不懂治国方略的人,他自立称帝之后才发现敌人简直前所未有的多: 打完了石遵还有石祗,打完了石祗还有刘显,等他杀到血流成河终于把这些敌人都搞定了,才惊讶的发现慕容前燕的大军竟然已经占领了整个幽州北部,兵锋直达中山,和自己所在的常山已经很近了! 更要命的是,冉闵这几年几乎都在混战,早就四面树敌失却了民心,反倒是慕容恪的部队一路南下军纪良好秋毫无犯,成了人民群众热烈欢迎的模范部队! 这简直在搞笑! 冉闵自立时最大的政治资本就是打着“为遭受胡人残酷统治的汉人报仇”的旗号,现在汉人的传统地盘幽州居然在热烈欢迎一个胡族统帅! 冉闵终于意识到,再不解决掉这支鲜卑军,自己的基业就要完蛋了! 于是他按照自己的人生哲学做出了决定: 打!
无独有偶,冉闵想打,慕容恪也想打。冉魏军和前燕军一路打打杀杀,最终停在了河北魏昌,泒水之畔的廉台。廉台之战是一场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战争,不仅是它的结果直接决定了中原未来几十年的历史走向,而是即使只关注这场战争本身,它也非常具有精彩的可看性。因为这是一场当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间的正面决战,双方都充分地发挥了其战术的最大优势,而没有特别多的冗长的战略层面的内容,所以尤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还记得我在前言里面说过我会把重点之一放在经典战役的讲述上吧?现在我们就来讲慕容世家的经典第一战。
战争名称: 廉台之战
廉台之战的示意图,最左边的小箭头指向的“魏昌”就是这场战争的地点“廉台”的所在地 廉台古战场的今貌,现在是河北省定州市廉台村。相传“廉台”之名来自于战国时的名将廉颇的点将台战争双方兵力: 前燕步骑兵3-4万(轻骑兵为主);冉魏步骑兵1万(步兵为主,冉闵亲率一部分重骑兵)
战争双方主将: 前燕太原王慕容恪;冉魏皇帝冉闵
战争双方优劣势分析:
前燕: 平原战场利于轻骑兵作战,人数多,但是前燕军队战斗力不及冉闵军。
冉魏: 战斗力极其彪悍,但是人数少于前燕军。
战争刚开始的阶段,双方有过关于交战地点的短暂的拉锯,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以步兵为主的冉魏方希望把对方拖到利于步兵作战的山林,而慕容恪却坚决不上当,反而打算把冉魏军诱到利于骑兵作战的平原。最后还是冉闵让了步,双方推进到河北廉台的平原地区。——你也许想说,冉闵军明明人数少还放弃优势去跟慕容恪平原决战,这是不是傻?
其实还真不是。首先,冉闵对于自己一手铸造出来的精锐兵团的战力十分自信,据说每当冉魏军作战的时候,冉闵总是一手持双刃枪,一手持勾戟,跨着他的日行千里的军马“朱龙” 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为主将无以伦比的勇武所鼓舞,麾下兵士也个个争先浑然忘死,以至于在同时代冉魏的精锐重骑兵兵团是战力最强的一支军队,在通常情况下很难有人可以和他们在正面战场硬刚。。。。同时冉闵还是一个深通兵法的人,看到自己的军队开始出现缺粮而士气低落的情况,他就希望用“平原决战”这样劣势的条件来激发全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如果要类比的话,冉闵的风格和楚汉之际的项羽非常相似,个人武力值top, 带兵能力一流,显然此时的冉闵是想要复制项羽的“破釜沉舟”,实现以少胜多的奇迹。
冉闵这种单纯依靠爆战斗力来弥补劣势的战术在历史中的确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很可惜,这次他遇上的是慕容恪。身为名将,除了会治军带兵以外,慕容恪还有一个长处——会学习创新。他看见骁勇善战的前燕骑兵被冉闵军队一连打败了十次,就开始思考了: 他惯用的战术是留中军骑兵抵抗敌人中军的正面攻击,同时分两侧翼骑兵以速度优势快速合围,然后再依靠人数优势全歼敌军。但是在对冉闵的实战中,他的战术却始终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为什么?
慕容恪想了又想,终于得出了结论: 那是因为前燕的兵种比较单一,基本都是轻骑兵,虽然轻骑兵的机动性特别好,但是因为很难结成队型(这一点尚且不如步兵),根本就不足以抵挡冉闵重骑兵这种突击能力超强的特种部队! 往往迂回包抄的前燕骑兵还没到位,自己的中军就已经溃散了,那还打什么打?靠着轻骑兵的机动性逃命出去,保全主力就已经不错了! 那么既然已经无法改变前燕的兵种结构,能不能有什么办法加以改善呢?
这张图画的是东胡骑兵,慕容前燕的轻骑兵应该和他很相似。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轻骑兵因为要执行长途奔袭的任务一般是不会着重甲的,他们主要的攻击手段是射箭。办法还是有的,慕容恪决定搞一个发明创造。轻骑兵不是很难列阵吗?那好,我就拿铁链给你们都连起来,那不就是强行列阵了吗?!除非敌人斩断铁索(因为技术水平局限,在公元4世纪的战场上很难办到这点),或者把锁起来的马队骑士全都杀死,否则绝对没有办法突击成功!这个战斗形式大家是不是听着分外耳熟啊?我们小时候听的什么杨家将说岳甚至包括水浒传里面不都有跟它类似的经典战役吗?只不过在评书里面,它有个特别酷炫的名字:连环马。其实这个专利应该属于慕容恪啊!
我们熟悉的“连环马”是这个样子的,它和慕容恪的连环马还是有区别的。至少慕容恪在廉台之战时,因为条件所限,不大可能给铁索连起来的骑兵队伍都装配上如此全副重甲决战的那天终于到来了,冉魏军和前燕军都摆好了阵列。冉闵还是一如既往的手执他的双刃枪和钩戟跨上朱龙战马,率领着精锐的重骑兵团发起排山倒海的突击;而慕容恪也是一如既往的沉着部署,中军向前对战,而两侧翼迂回包抄冉闵军后方。一切都好像没有变,但是当冉闵的重骑兵团在突破第一个前燕轻骑兵团的时候,他才发现——一切都变了!因为接下来的最精锐善射的五千前燕骑兵,竟然被铁索牢牢地锁在了一起,把冉闵军团紧紧绊住,令他们根本无法推进一步!慕容恪竟然是如此的狡猾,他甚至注意到了没有让这个秘密武器提前暴露,以防止冉闵在最后一刻改变突击方向!到了这一步,冉闵真是进也不能进,退也不能退,饶是他勇猛异常,一个人就“斩鲜卑三百余级”,也总是不能轻易脱出连环马的纠缠!
当然对于这被锁在一起的五千前燕骑兵来说,他们也很惨。因为需要抗住冉闵的正面攻击,所以他们被完全牺牲了骑兵的机动性,在暴怒的冉闵军的死战之下几乎就成了固定靶。他们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全部战死,但是他们却用血肉之躯为两侧包抄的前燕骑兵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待到冉闵付出了巨大的伤亡终于突破连环马方阵,可以望见慕容恪的中军大纛的时候,两翼前燕骑兵已经完成了对冉闵军的重重合围。接下来就没有什么意外可言了,最终冉闵虽然杀开一条血路,但是因为在战斗过程中耗损过大,在逃亡的路上坐骑突然脱力毙命,很快就被紧追不舍的前燕骑兵俘虏,随即被燕王慕容俊杀死。至此,智将vs勇将的廉台之战终于分出了胜负:冉闵的军队全军覆没,冉魏一战亡国,慕容氏成了中原的新主人。
说完了廉台之战,我们再倒回头来说一说冉闵。我在网上搜索他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他的存在感居然如此之高,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所有人物。比如说要找一张冉闵的图片,可要比慕容家的人容易多了,只不过画风比较诡异:
这张还比较正常,而且很重视细节,冉闵标志性的双刃枪和钩戟看上去还挺威武的。不过接着我又看到了这张:
这上面的字我还以为是PS上去的,但是再搜索一把发现居然是真的!而且网上真情实感认为冉闵是“民族英雄”,顶礼膜拜的居然还不是少数!文章简直一搜一大把,全部都一言难尽得很,比如说下面这段属于吹捧过度:
——写这种尴尬文章的人到底知不知道,冉闵颁布杀胡令一次性杀灭二十万羯人可不是为了“血腥的杀戮才能阻止这些吃人的禽兽”啊?明明就是他发现他自立冉魏之后,住在邺城的羯人根本不和他合作,为了斩除后患才痛下杀手的啊?而且冉闵早年在石虎麾下当养子四处征战的时候可没少杀汉人哦!
而以下这段纯属造谣:
——首先就不说后赵的宫廷里面有没有五万宫女了。。。这批宫女的下落在正经史书里面记载得一清二楚,明明就是冉闵死后,慕容恪围攻冉魏残余势力所在的邺城的时候,给冉魏的官兵自己吃掉的,这也能甩锅甩到慕容鲜卑头上?事实历史上,慕容恪的军队名声可比冉闵军好得多了,N年后前秦的丞相王猛率军灭亡前燕进入邺城时,都还听到老百姓在怀念“慕容玄恭之遗爱”(慕容恪表字玄恭),邺城那可是中原汉人的大城市,曹魏的故都,要是冉闵那么牛逼,怎么邺城老百姓不怀念冉闵啊?
平心而论,冉闵以一个乱世中的下层平民出身,因为个人出众的军事能力和奋斗封疆裂土,自立为王,真的可以算得上一时豪杰了。他自立冉魏初期和颁布杀胡令的确获得了不少汉人的支持,甚至在他败亡之后尚有不少臣属殉死,也可以说明当时汉人在胡人统治下,被欺负奴役得太狠所产生的反弹情绪。但是冉闵这个人因为早年生活在石虎身边,早就染上了和羯赵一样残忍好杀的习气,凡事只知征服,而不知建设。他终究是无法担负起汉人复兴大任的,也够不起英雄的称号。——在我看来,英雄不是不能杀人,也不是不能失败,但是英雄必须要曾经能够带给人民以治世的希望;或者说,英雄至少要有能为后人引领通向理想国的光芒! 在我们汉族数千年的历史当中,即使以最苛刻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也能数出不少真正的民族英雄,又何必去捧一个对于真正的大义尚且懵懂的武夫呢?好吧,歪题说了这么多,我也算是表达了一把对冉闵这个“历史网红”的看法了!
回到慕容世家的故事主线来。在廉台之战获胜后,慕容前燕紧接着又扫清了邺城的冉魏余部和山东的后赵余部,从而拥有了“南至汝颖,东尽青齐,西抵崤黾,北守云中”的广阔中原领土,这是当年在辽东苦苦奋斗的慕容廆慕容皝两父子都万万不能想象的成就! 看到如此成就,慕容俊也不禁洋洋得意了起来,他于公元352年正式甩开东晋称帝,并且在357年还把都城也搬到了曾经令他梦牵魂绕的中原大城市邺城。有些后世的学者认为慕容俊称帝败坏了慕容氏前两代拥护晋朝的好名声,其实依我看慕容廆慕容皝两父子也未必真心拥晋,不过是顺应形势而已,慕容氏一家子祖传野心勃勃,绝不是甘于人下的角色。更何况慕容氏本身就是出自辽东的少数民族,凭什么要拥护那个远在长江以南的东晋啦?在跟东晋同时期的几个胡人政权里,汉化极深的慕容鲜卑也算不上对汉人,对东晋政权有什么原罪。——总之这个中原的新贵,至此进入了它的全盛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