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大明朝的一代名将,一个曾经是“秦淮八艳”之一的当红名伶,名震江南。两个人相识相知后,大将军为美女背负了整个天下的骂名。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这就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两位主人公就是吴三桂和陈圆圆。
相传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了北京,陈圆圆被劫被辱。吴三桂得知后仰天大叫:“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不灭李贼,不杀刘宗敏,我誓不为人!”吴三桂才引清军入关。
当然不会如此简单。吴三桂联合清军攻打李自成军,双方在九门口进行大战还真是事实。九门口有一条九江从大山深处流出,九江河上矗立着一座九孔城桥,山上有一段比较完好的长城,盘旋在陡峭的山岭上,这就是九门口长城。

九门口九孔城门
九门口关是在九江河上修筑的九孔城门,河水从长城内穿过九孔城门,向长城外流去。河床上铺砌着花岗岩的过水条石,河水从条石上漫过。
河床上横跨九座泄水的城门,城门上架着一条巍然高起的水上城桥,两个泄水的门洞中间的桥身,是由窄到宽的分水型体建筑。桥城两端各筑有一座围城,远看恰似两座桥头堡。有资料显示,两座城是天启六年(1626年)所筑,正是明朝防御清军进攻的关键时期。
桥城两侧各有一围城。
九门口一带的长城,最初是北齐时代修建的。九门口明长城则是在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由大将军徐达指挥修建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亲自率燕山卫等卫所的官兵一万五千余人,修筑了明长城的32座关口,九门口关是最东边的关口,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1924年在直奉大战中九门口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战场。第二次直奉大战,是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权而进行的战争。两军交战的主战场在山海关外,奉系军队前敌总指挥张学良的指挥部,就设在山海关外的孟姜女庙。山海关的正面战场,直奉双方都集中了主力部队。直系部队凭借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可攻可守,奉军始终攻克不了直军的防线。
直奉大战。
在山海关正面,形成胶着对峙局面的时候,奉军两位大将郭松龄和姜登选,为是否攻打九门口闹起内讧。在战争间隙,奉军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郭松龄主张突袭九门口,而军长姜登选不同意把山海关正面部队调到九门口。两人争得脸红脖子粗,最后竟然对骂起来。
郭松龄坚持自己的意见,亲自率三个步兵团和一个山炮营,突袭九门口。奉军以最快速度向守军发起猛烈攻击,获得成功后一举扭转战局。奉军部队由九门口入关,很快就占领了进可攻退可守的石门寨,对直军主力形成包围之势。
奉系军队。
九门口、石门寨的失守,打乱了直军的战略部署。
处于劣势的直军,准备与奉军做最后一搏的时候,传来了冯玉祥北京兵变的消息。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于10月23日从开赴古北口的途中突然回师北京,逮捕了曹锟,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北京政变”。
北京政变
在山海关前线督师的吴佩孚,急忙撤军回救北京。奉军张宗昌部已于28日攻克长城冷口关,进占滦县,截断了山海关一线的直军归路。郭松龄部又从石门寨直扑秦皇岛,于是山海关一线的直军土崩瓦解,溃败下来。
直系兵败如山倒,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奉军的胜利宣告结束。这场现代战争,完全是使用枪炮的战争,都足以证明九门口军事地位的重要。冷兵器时代,其作用就更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