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ilane
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样一群人,当别人夸赞他的时候,总觉得别人言过其实,不知道如何回应别人的赞美,对自己有诸多的苛责和否定,又或者总是戏谑、调侃自己。
《明日之子》里的冯希瑶就有这样的特质,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并没有多优秀,在节目的第一期就用“扫地僧”来形容她,虽然她一直不会到第一,但是总排在上游,可是她自己一开始却很没有信心。
自信的人很有魅力,但不是谁都具备自信的魅力,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相信别人对他好的评价呢?
在心理学中,总是低估自己,与自我价值感较低有关,而自我价值感的高低和父母早期对自己的允许和认可有关,也和自我功能有关。
自我价值感,是对自我的评估、接纳以及尊重自我的感觉。具体来说,就是肯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明白自己不需要总是要做到什么或者证明什么,才代表自己有价值,就算是有一些缺点,或者还做不到什么,甚至有时候会失败,但自己都相信,这些事情不是因为我不好,而是因为我没有做好,只要我努力,就可以做好,也并不会因为某次的做不好或者做不到,而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自我价值感的形成,有一个关键期,就是1岁前。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在她的力作《克服焦虑》中写道:
我们认为,对6个月内的婴儿就必须表现出爱和关注,这样婴儿才会感觉舒适并且得到很好的发展。如果孩子因太少受到关注而不安吵闹的时候,亲近对象总是不能适当地给以抚慰,那么就会削弱孩子最初的信心,而这种信心正是形成足够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的基础。
一般认为,在最初的这6个月内,如果对孩子没有必要的爱与关注,如果不向孩子表明他是一个值得爱的人,那么孩子对这个世界的信任就会形成不稳定的基本状态。心理学家马拉泰斯塔认为,稳定的关系能力——也包括足够稳定的自我价值感——主要取决于在1岁前能否与抚养者交换快乐的感受。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一个2~3岁的孩子,如果和最重要的抚养者有两个星期以上的分离,也会造成难以逆转的心理创伤。
通常自我价值感低,总是低估自己的人,都有一对比较严格,高期待,高要求或者容易苛责的父母,试想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无论怎么做,做什么,怎么努力都不够,都会被挑出毛病,该有多无力和失望,他们被看到的永远是没有做到的那一分,永远在奋力地补救那个难以达到的满分,完全顾不上认可和欣赏自己已经取得的99分了,为了避免承受父母对自己强烈的失望和放弃,让自己像一个齿轮一样不停运转,好像不够好,就不配被爱一样。
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价值,这看起来似乎是因为某方面的能力不足或缺点,但实质上,是对自己不能获得爱的忧虑。
虽然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心灵、人格的发展影响极大,但是主观能动性永远是那个转折的生机,我们看清这些是为了重新把选择权交回到自己身上,看到你的完美主义是为了实现父母对你的期待,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你可以选择继续以此为动力,也可以选择倾听自己的内心,去重新探索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什么是你向往的生命状态。
把父母或外在的标准与自我的好坏与否剥离开来,它压在我们身上的阻碍会变得容易应对,在奋力向前的时候,我们能够允许自己偶尔停下来休息,在面临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能够接纳自己的局限,而不是将脆弱、能力不够、疲惫、懒散、休息、停滞视为洪水猛兽,生怕自己堕落,退回到起跑线。
总是低估自己的人该怎么办呢?
自我价值感低,或者总是低估自己,总是自我否定、自我苛责的人,似乎都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内心衡量的标准永远要更高,更好,不允许退步,不允许停滞,经常感到焦虑,时常觉得有挫败感,又经常感觉到自卑,没有按时按计划完成某件事都会产生内疚感。有时候做成功了,也就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到的,是自己努力后的必然结果,甚至会归结于自己运气好,总之就是没办法在主观理解上肯定做成那件事的自己,肯定自我的价值。
可以问一下自己,如果我不足够好,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在这类人的心中已经把高要求、高标准的父母内化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像是有两个子人格,一个像是严格的教师,一个像是一个孩子,不妨想象一下,两个子人格之间的对话。具体的方式,可以参考心理咨询中的“空椅子”技术,你可以用两个公仔,或者用2把椅子,自己分别充当那个角色来对话,分别感受听到对方的话之后的感受,以及表达对对方想说的话,这样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两种声音背后的心理动力,释放内心冲突,达成和解。
低估自己的人,其实也是将自己交给了别人,我们需要把那个评判的标准收回到自己手里,世界之大,好坏之分实在太局限了,我们需要开始学习,什么让自己开心,让自己感到有意义,感到有激情,在平时的生活中就需要多多的关照自己,在点滴中积累那些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物、自己的能力,那些被重要的人忽略太多的人,才最应该耐心地关照自己,像是重新养育小孩一样,把自己当做自己的孩子,悉心呵护,陪伴他重新长大,建立真正的自我。
低价值感是一件绝对的坏事吗?
当我们知道自己自我价值感低之后会不会又陷入一种我不足够好的沮丧之中,其实,只有当我们沦陷在洞里时,低自我价值感才是一件坏事。
过度的压力会变成焦虑,阻碍我们前进,但适当的压力也能够促进我们更好的达到目标。
我们需要去找寻自我价值、证明自己的价值,有时候这种追逐是我们最原本的生命力,只是当它变成一种负重前行的时候,希望可以我们能正确的看待它,也客观看待自己。
在《与真实的自己和解》一书的简介中说道:在遭遇挫折和失败时,我们往往会谴责和批判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好像所有的不幸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并陷入不可自拔的自责和痛苦里。我们会觉得同情和安慰自己就是在为自己开脱,是逃避现实和不负责任的表现。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同情”。
并不是所有的严厉相待,都能得到进步或成功,成人也需要善待自己,经常鼓励自己,允许自己没有做到或没有做好,培养自己的自我价值感。
如果你也总是陷入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漩涡中,又感到必须前进的焦虑,害怕被人超越的恐惧,不妨也试试心理咨询,让专业的新“客体”和你一起重新看到自己原本的价值,不需要做什么,不需要多么完美,你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