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开始读久闻大名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题目虽较恶俗,但内容绝对称得上成功学中的典范,下面就我已经读完的前两个习惯略表拙见。
第一个习惯是积极主动,不同于这个词的表面意思,在这里它指的是我们对自己所见所闻的看法以及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等应能自主决定而不是被动选择。文中还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个教授凭借极度豁达的心态,在纳粹集中营中保全了性命。最初他也会因为受尽折磨而生无可恋,就在一次思维上的觉醒之后,他决定转换心态,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是环境。于是前往审判庭的路在他眼里成了去开一场讲座的路,而折磨、谩骂甚至屠杀被他看作是在践行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游戏规则...心态总是可以战胜环境,最终他靠着不断转化心境而在视人名如草芥的集中营中活了下来。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环境很大程度上属于我们无法改变的范畴,姑且叫做“关注圈”,而我们唯一可以完全左右的我们的心态,则属于“影响圈”,而我们人,一生要做的无非就是不断改善影响圈的境况从而更多地从关注圈获得善意的关怀。保持独立的精神,和一份千磨万击仍不为所动的良好心态,方不失人性之高贵。
第二个习惯叫“以终为始”。想像这样一个场景:你灵魂出窍来到属于自己的灵堂,来参加自己的葬礼,葬礼上你生前的亲人,好友,爱人,以及有过交集的一些人都来为你送行,其中一个环节是让他们每人用一段话来概括你平生的为人,然后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在这样盖棺定论之时,你觉得自己可以得到身边的人怎样的评价?结论或许千差万别,但只怕很少有人能有自信说自己能得到世人接近完美的评语,更多地应该是他再努力些就更好了、他应该多学学做人...等等负面评语。每个追求上进的人心里应该都有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事业有成,生活幸福,但理想要契合于现实,总归不是那么容易,我们似乎总会被蹉跎岁月磨灭了意志,总会因为来日方长而大把地蹉跎时光。但虚度光阴之后的悔恨和碌碌无为的痛苦真的是我们内心所想要的吗?显然不是!书中给我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绝妙方法:以终为始。让我们每时每刻的行动都为盖棺定论之时我们所要达成的目标服务,以完善人生结局为导向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其中有个小技巧就是写一份使命宣言书,考虑清楚自己处在各个身份中需要做到的事与达成的目标,将之写成一个宣言书,以文字的形式时时激励和督促自己,时时以终为始,则可以少做很多遗憾的事。
成功学的书看了不少,但很少有这样可以引起我深刻共鸣的,这本书还需要我继续追下去,细细加以品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