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了的字又被我一个一个的删除
不想用太多的“我”......感受到微许难受,实在不想要把这份不舒服传递给读到它的人。
“我想做什么什么” “我喜欢什么什么”
“这是不是我想要的” “我吧啦吧啦吧啦”
听过了太多的“我”,每个人都有太多的时候会将自己放在中心,放在自己心中的中心,放在家庭的中心,甚至有很多非常自我的人会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当然排除一些著名的伟大的人,他们真的在世界中心,想一想,普普通通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承认,我们,本就普通?
愿意接受我们的自我,愿以去理解和包容我们的人,应该真的很爱我们吧,没有人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包容,有的时候我看到一些坏脾气非常自我的孩子甚至大人,不禁会去心疼他们的父母,不论是玩伴,同学,同事,还是爱人,都是可以离开的,可只有父母亲人永远会在,血浓于水,我们的自我最多时候伤害到的是与我们最亲近的人。
维基百科的解释是这样的
不禁自问自答 自我和自信的区别在哪里?
“自我”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相信自己是波特而周围都是麻瓜的个人认知,而“自信”是一种客观对自己有了真实了解后的信任,对自己的信任,而不是把“我”挂在嘴边,是懂得尊重的,欣赏他人的。
那自我和自负呢?
“自负”是盲目的自我信任,眼里揉不进任何人,趾高气昂的认为自己自带主角光环,这样的人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位闭着眼睛高傲到下巴翘起来可以挂一个水瓶的人。而“自我”是完全没有意识到周围还有别人,不会去照顾别人的感受的人。
“自负”和“自我”的人相比起来哪一种更可恶呢?
“自负”的人讨厌的很明显,一眼看过就略知一二,即可避而远之,但“自我”的人一眼是看不出来的,只有相处了,受到伤害了才知道,对方是这样的人,才会想要躲避,可是此时,已经付出了很多的感情,难以不伤分毫的离开。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去避免成为这样的人呢
1.尽量少将“我”字挂在嘴边
2.多听听别人的看法,尝试去理解,哪怕你不接受
3.学会换位思考,有同理心,比如我如果是对方我会怎么去做,设身处地的去想,这也是将自己的“自我”用另一种方法去利用起来了。
4.话题的中心不一定非要是自己,可以是别人,记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自己”。
想起我有一个大学室友,一次交谈中,她告诉我从小到大她都有一个“影子”朋友陪着她,无论她做任何事,有光的时候她能看到它,夜晚或白天,“影子”会与她合为一体,就这样一直陪着她,她遇到什么困难首先会问问她的影子朋友,她该怎么做,甚至在她与一些人的谈话中,她也会询问她的“朋友”,她该讲些什么,是否可以让这些人不会讨厌她,并且愿意与她成为朋友。有的时候我觉得她是没有自我的,她曾说过一句话震惊到当时的我“如果一群人‘指鹿为马’时,我不会说那是鹿。”她是随波逐流,但她却有很多朋友,看着蛮开心的,我不是鼓吹她的相处之道,只是恰好说道,她的换位思考是她的“影子”,是心底的声音吧,我是这样理解的,践行了中国的“三思而后行”。
突然我想说说自己了,一直以来,当我知道什么不好时,我就会不做什么,尽力的刻意的去避免,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时,我会反省会去看我是否有这个问题,然后尽力去改正,时刻提醒自己,就像这篇文章开始我并非想写“自我”,只是写了太多的“我”后,我会害怕是否会被厌烦,时候会被认为“自我”,是否会被很多人觉得“自以为是”,甚至会被告知“你怎么想的关我们什么事”这样子。
不是一种告诫,而是反省,反省普通的自己,是否应该重新去正视自己正视自己的生活,去在良性的“自我”区间中找寻,与“多方理解接受”的换位思考中平衡,从而成我更好的自己。
这是我的第一篇文章,谨以此篇,送给有点“自我”,想要平衡改正的我们。
2019-1-24
多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