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霞同学打来电话问,作协主席沈老师啥时候从西安回来,她公公王校长(原党校校长)准备出版的散文集要参加申报全市文艺作品奖项的活动,希望能由沈老师写推荐语,也希望我能帮忙写几句。哎呀,沈老师写是实至名归,请我写,则完全是抬举我,万万不可。
但关于王校长要出书的消息却再一次让我心里活法起来。作者写作,总归是为了传播阅读,从第一本散文集出版到今天已近五年,也积累了一些作品,部分较为满意,从去年开始,心底深处就有整理成册出版面世的想法,但因种种原因一再搁置。今天她的一番话好似石子入水,不可遏制地又泛起涟漪。
打开电脑,看着原先已整理过的一些文体篇章,左思右想,若出,似乎可以,基本也算自成体系;暂时不出,也行,因为还有精进上升的空间。如果再积蓄一段时间,作品质量应该还会有所提升。但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些不属于作品质量方面的考量。
一是资金问题,自费出版,若用丛书号,大概需近三万元,虽能负担得起,但似乎一些部门不予认可,比如中国作协;若用独立书号,则在五万元以上,如果能获得市上的文艺奖项一万五,自己则需承担三万五。但僧多粥少,那个奖项,据说大多都被市上作者拿走了。其中操作,不好明言,当然,自己在这个圈里几乎也无文脉和人脉。
二是出版后书籍真正的传播问题。现下碎片化阅读占据了多数人的阅读时间,真正能定下心来看书的人少之又少,即使勉力出了书,又能有几人真正愿意来买来看?或者说,自己的文字值得别人花钱来买花时间来看吗?这样的出版方式,对自己又有多少鞭策和提升呢?自己的文字,有什么值得出版的理由和作用吗?
三是侧面听来的一些消息,比如杂志是交换,上刊是交易等。这个虽不正能量,但的确是存在的,自己也有一些察觉,比如市上的某杂志就被某些人把控,只刊登少数人的作品。特别是贾浅浅事件的曝光,反应出的更是大环境下文化圈的一些内幕,是值得很多人深思的问题。但是,不公虽然显而易见,作品质量才是硬道理,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即使不能上刊,还有网络,网络是相对公平的。我想我还是心怀希望的吧。
如此犹豫中,今年文艺奖项的申报时间已过,只能等明年了,但明年,到底是出还是不出呢?
好在,有一年的时间可以考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