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说到六味地黄丸组方时,对人体明明是阴虚,阴液少了的状态,却用加了二味利湿药茯苓与泽泻的补阴药补阴,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从怀疑从质疑开始的。若一味轻信权威与经典,自身就不易进步,就没有真实和真相,更谈不上真知。
六味地黄丸的履历为:从宋至明这一段时间,主要作补精之用,也是它的前世,明始及后,主打补阴市场,其补精之效渐被遗忘。也就是六味地黄丸本为补精之方,然后才华丽丽地转身为补阴祖方。
起始六味地黄丸治疗小儿五迟五软。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所以小儿先天不足,肝肾亏损,主要表现就是以生长发育缓慢或者停滞为主。最典型的病变就是五迟、五软,即小儿站立、行走、长头发、长牙齿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都比较差,这是五迟。颈项软、口软、手软、脚软以及肌肉软,这是五软。六味地黄丸,原最早见于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六味地黄丸自于张仲景医书中所载的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但却少了肉桂与附子,钱乙认为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而小孩子阳气足,故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不仅移去了桂枝、附子,更以熟地黄置换了原方中的干地黄,目的在于增强补精之功。
那六味地黄丸是如何从补精方变成滋阴方的呢?
到明代非常推崇“肾”的作用,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其实践对后世医家有较大的影响。再者临床上阴虚可见于五脏六腑,精虚仅独见于肾,因此,补阴的需求远大于补精,于是六味地黄丸为适应市场之需摇身一变而成了滋阴方。而且转型成功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并一不小心成了滋补肾阴的祖方。
六味地黄丸为肾阴肾精并补,其补平和而缓,因此,才有了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加味。加不同的药物,固然有因应不同主治之需,亦未尝没有增强其补阴其效之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