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于“死”这个概念非常模糊。因为在农村长大,所以听见哪家哪户有唢呐在吹,有纸钱在烧,知道多半是有人去世了,如果在看到进进出出的人披麻戴孝,一脸悲伤,几乎就可以肯定了是有人去世了。每每这个时候,是绝对不敢一个人呆在家的,想尽一切办法和大人呆一块,实在逼不得已一个人在家,也是会将门拴上,还得往门后加个木棒,使劲得将门抵上。小小的心里对丧事以及死亡有关的东西都充满了恐惧。
等上学了认识了一些字,读了一些书后,大概知道了,死对于每一个人,每一种生物都是必然。从红花绿草到小苗大树,从虫虫蚂蚁到飞禽走兽,从村居小民到庙堂大官,街头乞丐到财富大亨,没有什么能逃离从形成到消失,从兴旺到衰败的历程,这是宿命,也是必然。于是,对于死,尽管没有了如孩提时代那么厚密度的害怕,但是仍然讳莫如深,不愿提及,不肯面对。生命在眼中,就应该是如三月杨柳俊逸飘洒,就应该如夏日荷花绚烂夺目。年少的心中充满对往后岁月的憧憬与期待,怎么能去想到死这件事情呢?
也许正如有人所言,成长总是充满了疼痛,要想获得生命的拔节从来不会只是一帆风顺,从来不只有对愉悦的体验。长大总是会和苦难结缘。当我轻轻叩开生活的大门,如一个孩子般想窥见里面五彩斑斓的世界的时候,父亲猝不及防地离去给了我重重的一击,“从来远观不如近觑”,这一次,体会了死带给我的万般疼痛,方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去恐惧?一切都已具体成了一种责任而继续。悲伤的母亲,几欲堕下的家庭,不站起来难道还要倒下?生命充满无常,太多的分离是我们完全没有准备就发生了的。离开,并不代表一切的结束,亲人对我们的爱都以另一种形式在我身边陪伴着我。生活有时候真的是很诡异的,福无双至,而祸往往不单行。就那紧接着的两年,父亲,外公,外婆,爷爷相聚去世。对于死,有了更加具体而切近的认识。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岁月的翩然远去,年岁的逐渐增长,带来美好馈赠的同时,也无情地带走很多熟悉的人。很多时候,总会要么从亲人口中得知哪个哪个亲戚去世了,要么从同事口中听说,哪个哪个熟人得了癌症已到晚期,要么从新闻中得知,哪个哪个名人逝世、、、、、再接收着这样信息的时候,便更加的认同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塔雪泥”, 除了偶尔的感叹之外,其实还有浓浓的悲凉和沧桑掠过,如果还要细究,似乎还有些行走在人生路上的无措与慌张。
死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颗生命完全失去生命特征,意味着万事休矣。我们都没有死过,但是我们终归有一去。也许,死亡还应该是一个启示,一个预警,一个倒计时。因为它的必然存在,其实是要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到底应该拿来做些什么。
我们赤裸裸的来到世界,时间并不太长,也许我们应该更要求生命的质量。全力以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探求生命与世界的真相。都说,余生并不长,千万不要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