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夸张的是当年美国有一个华裔女性叫蔡美儿,写了一本书叫《虎妈战歌》。说教孩子就是要盯死他。你盯得越死,这个孩子将来越有出息。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他需要什么,只有我们知道他需要什么。所以,现在看起来他不高兴,但是将来他一定会感谢你。就是这么一套理论形成的,叫作密集型教育。也就是说父母和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越来越密集。这是一个社会现象,不光是亚洲人这样。
所以,这两个教授就说,为什么现在席卷全球的这一股直升机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如此的普遍?原因是什么?背后的这个驱动力究竟是什么?实际上所有教育方式的改变和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就是为什么我们会那么使劲地去教孩子。
如果在工厂里边当工人,升到工程师的过程和教授一样。都按照级别来。那么整个社会的人就不会那么焦虑。大家觉得我的孩子上大学也好,不上大学也好,回报反正都差不多。
这时候大家的教育方式就趋于松散、趋于放松,也不会挑学区房,老师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大。
但是反过来,当社会收入差距开始拉大,一个人能够月收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而有些人却只有两三千,三四千。生活的差距就太大了,人们慢慢观察到,教育的投资回报很大。也就是说,你上一个好的学校,和你上一个普通的大学,或者甚至没有上大学,你所收获的收入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这本书不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该去怎么做,而是让我们了解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一共大概有三种最主要的教养方式:
第一种教养方式叫作专断型。就是父母有时候会对孩子进行体罚,有特别多的限制和规矩。八十年代以前,大量的家庭的教育可能就是这样。就是大声地呵斥,管着他、盯着他这种方法。现在还有很多家里边是专断型的教育方式。这种方式之下,孩子没有什么发言权,父母跟孩子之间,也没有过多的交流。父母最主要的是发布指令。如果孩子做不到的话,他会用强权来要求他一定要做到。
第二种教养方式叫作放任型。放任型有别于忽视型。忽视型就是完全不管。有的父母生下孩子以后,就忙自己的事去了。孩子从小到大,都处于被忽视状态是最糟糕的。放任型和忽视型不一样。放任型的特点是他显得很开明,他会关注孩子,但是孩子做任何事,哪怕孩子做了一些错误的事,他也会笑一笑。然后就这样,随着孩子去。这个父母对孩子是相当宽容的,是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导的这种方式。
所以,权威型是在中间的,是恰到好处的一种方式。它需要有比较高的素质和对教育的理解。所有的父母在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的时候,内心有两种驱动力:利他主义和父爱主义。利他主义是孩子怎么高兴让他高兴,我就希望看到孩子开心。父爱主义是关心孩子的同时,认为其自主权有时应受到限制。
父母和孩子在许多方面存在分歧,但如果要挑出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如何在当下乐趣和对未来投资之间做出权衡。更多时候,父母做出某些决策仅仅是觉得它们看上去似乎是正确的,并没有深入思考为何如此。另外知道,代际受教育水平具有很强的延续性:无论教养方式如何,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的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可能性更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