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轼的《定风波》

苏轼的《定风波》

作者: 朱敏_ | 来源:发表于2021-01-07 19:25 被阅读0次

坦然面对人生遇到的一切,或喜或悲,或顺利或困顿,我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顺其自然,顺应万物。相信走着走着,路上的花也开了。

境由心生,如果我们容易被外物干扰动摇自己的内心,说明我们的内心就不够坚定。如果不去观照和正视,甚至逃避,问题和困境依旧,反而蹉跎岁月。困顿正是历练自己的最佳时机,转换心态,发现事物本质,掌握规律技巧,转变和提升思维方式,用积极心态,一定会时来运转!

即使万念俱灰,也要记得关照自己的内心。这是苏轼教给我们的。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相关文章

  • 定风波红梅宋苏轼

    定风波红梅宋苏轼

  • 读《定风波》有感

    定风波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 ...

  • 读《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有感(十一)

    今天继续谈及苏轼,说说他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苏轼...

  • 归去,无雨也无晴

    春日骤冷,身处高楼,大风呼啸,读苏轼《定风波》,心情大畅,击节而歌。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

  • 词分享‖苏轼的词(三)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宋] 苏轼 常羡人...

  • 定风波_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

  •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 《定风波》苏轼

    《定风波 》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

  •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 定风波·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的《定风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ct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