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孩子:挑战”中提取的育儿思想,而不是所谓“清华老教授的几点往

从“孩子:挑战”中提取的育儿思想,而不是所谓“清华老教授的几点往

作者: 麦惠锦 | 来源:发表于2021-09-08 10:54 被阅读0次

前天,在网上看到“退休清华老教授:往“死”里管住孩子...”,我想怎么能用“管”,而且还往死里管。早在两年前,我已经在朋友圈里对这篇文章的前身进行过一次点评!

一、对“清华退休老教授...往死里管的点评”

我今天要说的不是批评这位教授,而是作为家长的我们,该如何应对孩子和学校的挑战(双改前确实挑战很大)。

看完这篇文章,我有几点感觉:

1、可能是段子手写,有点过了(当然,这也不能怪他,很明显是懂营销的人写的标题)。

2、感觉好像有些道理,但不知道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3、如果真是一位教授,我不觉得要跟他学如何“管”孩子。

4、段子手写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提出一些问题,没有原因,也没有解决办法。

二、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需要改变的几点认知。

1、不应该用“管”这个字眼,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

管,很明显是高高在上,不符合目前的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对“平等”的定义是:相互尊重(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更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到摸得着的相互尊重,平等对待)。

你要把平等和民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2、温柔而坚定的态度

在《孩子.挑战》中, 温柔而坚定出现得最多,所有你要记住这个原则(记得有一个原则是:坚定而非强硬)。

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

我们这一辈人都是在父母的打骂中长大的,好像没事(现在很多孩子,动不动就抑郁或者轻生的念头)。我们从小都是在父母的“管”中长大,直到上了大学后,便自由了,但这时的我们开始迷茫了!

十几年前学到了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为蒋介石戒烟。3年前学到了尼采说的上帝已死,也就是边界没了,大家都自由了。最近又学到了在上帝已死的年代,我们要用宗教来修心。

也就是说,在有上帝的年代,我们是有安全感的,但上帝死了,用什么来建立我们的安全感(没有归属感的人是没有安全感的)。

直到我领会到什么是“温柔而坚定”,方明白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打不得、骂不得。

结论是:自由与宗教的冲突,让父母和孩子都混乱,我们在使用旧一代人的育儿理念,我们需要重新建立新的宗教观。

3、给孩子建立规则,最好的方式是你的价值观。

读完《孩子:挑战》,我明白了影响孩子最大的,不是你能给孩子做什么,而是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你是什么样的人,这很重要。

因为孩子寻找自我价值和学习人际关系的方式是:孩子会通过观察父母如何对待他人,例如对宗教内和宗教外的人的不同方式来学习的(这书是美国人写的,所以有宗教的说法)。

4、两年前我已经开始约束自己

夏天的上午,我在办公室一般没有开空调,除非有客人来。一天,董事长到我办公室,问我为什么不空调?

我的回答是:早上不是太热,能省一点电(我的目的不是省电,省电只是副产品)。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这样说:“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我常常为自己过多地享用他人的劳动成果而感到不安”。

稻盛和夫在《干法》中提醒我们克制你的三毒:贪嗔痴,你年少时所经历的磨难,是你长大以后的一笔财富。

《创造力》告诉你,只有克制自己对物质的享受,才能一直保持创造力(上面说到一个画家,结婚后创造力明显下降,我不是说他不应该结婚!)。

讲这么多,我只想说一个观点:

宇宙也是有边界的,学会给自己设限,你才会有安全感,这样才能保持你的精神活力,这条原则对孩子也是有用的!

5、敢于对学校的规定说NO。

前几天(两年前的),跟同事吃饭,说学校(小学)规定,如果孩子没有做作业3次,让父母做义工(双改后,知道还有没有)。

我说这是什么逻辑,大家都说:你没管好孩子呀。

这个也没错,但我认为错了。

因为根本上就不符合:不要替孩子做他能做的事情,和不要替孩子解决他能解决的问题 这两条原则。

很明显,孩子不做作业应该受到自然结果的惩罚,而是不是父母的惩罚(管)。

在这里,最好的自然结果是老师的批评,老师现在把皮球踢过来,我们是否照单全收(从这里可以预测孩子未来的成长)!

三、回答教授的四个问题,及原因和解决办法。

1、管住孩子的欲望

这里再次强调,不能用管。用管你就是高高在了。

首先来看看小霸王是怎么产生的,我总结为三条:

a、父母给予孩子无限的自由;

b、父母成了孩子的仆人;

c、孩子享受所有的自由和权利,而父母则承担所有的责任和义务。

很明显,这是父母不尊重自己,同时也是不尊重孩子(因为你剥夺了他自己做事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解决办法:

a、把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可以和孩子建立用钱计划,他钱用完了,自然就不能为所欲为了)。

b、开始尊重自己(不要成为孩子的仆人);

c、用规则来约束孩子,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给自己设限)。

2、管住孩子的嘴

首先,要肯定孩子多嘴是不对的。

主要原因是:父母没有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老师也没有给学生建立规则意识。

先来看一下教授例子的对话:

“妈妈,我要回家看电视了!”

“等一下,妈妈有事和张阿姨说。”

“不行,我现在就要走了,电视已经开始了。”

“你这小孩怎么这么烦的?能不能安静一会?”

很明显,妈妈使用的方式 ,中了第十九章的原则:不要“赶苍蝇”

因为你觉得孩子现在就是一个苍蝇,赶紧给我走,赶紧给我闭嘴(这位教授也一样)。

解决的原则使用:

第九章:发展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首先孩子得先学会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第十章:发展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用平等来约束孩子,不是所有的权利都在孩子那边);

第十八章: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

有时候语言是最无效的,特别是要给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当孩子出现违反规则的时候,如出现上面的行为时,妈妈的做法是给她选择:你要等我把话说完还是自己到外面去玩。

当孩子再次违反规则时,父母不要再说话了,直接把她拉到房间或其他地方玩,继续你和朋友的对话。这种办法也适合孩子不愿意按时睡觉、按时回家。

当我们家祥仔(当时3岁多)很晚都不愿意睡觉时,我用的最简单的办法是:睡觉时间到了,你要玩可以到大厅里玩,不玩你就跟我们一起好好睡觉。就这么简单,他就慢慢静下来了。

3、管住孩子的懒惰

我想再问这位教授,孩子的懒惰可以用管吗,如果可以管,请问怎么管?

孩子之所以懒惰,是因为我们平时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

也就是说孩子的懒惰,是父母造成的,书上有一个例子:一个3岁的女孩,叫她玲玲吧,看到妈妈把鸡蛋放在冰箱里,玲玲也要放,妈妈这时说:玲玲你不要动,你会把鸡蛋打破的,你还小,等你长大了妈妈再给你放(我们会觉得这很正常,我没有读这本书之前也是这么认为的)。

你知道这句话对孩子的自尊,伤害有多大吗?请问孩子的自尊重要还是鸡蛋重要!

解决办法,可以使用:

第三章、鼓励(帮助孩子发展出健康的性格,给予孩子他应该有的自尊和满足感)。

我再举一个例子:三岁的保罗正在自己穿棉衣,准备和妈妈一起出门买东西。

妈妈说:“保罗,过来,我帮你穿,你穿得太慢了”。

保罗看着能干的妈妈迅速地给自己穿衣,完成了一件他要自己好长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他的感觉是:我真没用。这种挫败感会让他放弃努力,以后就让妈妈帮自己穿就好了。

这位妈妈无意识中,在证明妈妈有多能干,孩子有多差,孩子长大不懒才怪。

这里再次提醒各位父母:“积极”的父母培养出懒惰的孩子,请不要做孩子的敌人!

4、先学习,后玩耍

也许你们会觉得,这个难道不对吗?

不对,我们要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自带奖励的事情,而不是需要外部奖励来刺激。

我不反对学习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这种辛苦必须用孩子的内在动机来抵御,就跟爱因斯坦用宗教来抵御自己的研究一样。

先学习再玩,很明显是建立在这样的一层逻辑: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玩!这跟把一个人的头按在水里(学习),好难受,放出来(玩),好舒服一样。我们的教育一直以来就是这样培养学生的。为什么高考后学生就把书丢了,这跟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式和价值观,是有关系的。

结论:学习是学习,玩是玩,不要为孩子的学习给予外部的奖励,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玩的事!

对于育儿的理念,始终没有终极的正确理论,因此,我正在研读法国哲学家卢梭的《爱弥儿》,用哲学的智慧来审视我的育儿思想。我今天能告诉读者的是,他的核心理念是,自然才是真正的育儿老师。我最喜欢书中这句话:我们应该把成人当做成人对待,把孩子当着孩子对待。如果你今天什么话都记不住,一定要记住这句话:把孩子当着孩子对待(我认为是育儿的最高哲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孩子:挑战”中提取的育儿思想,而不是所谓“清华老教授的几点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cv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