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327.2018.12.26星期三

327.2018.12.26星期三

作者: 石卓航石雨卓家长 | 来源:发表于2018-12-26 12:40 被阅读47次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无助的父母,发现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凶狠,父母发现对爱子失控时,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

    当他们无奈地说起孩子的问题时,有时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为时已晚”,为什么?

    因为他们错过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节点。

    1

    孩子的很多心理问题

    都源于12岁之前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方式

    我们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报道:

    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自杀。

    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孩居然跳楼。

    因迷上网络游戏写了大量网络日记的孩子怕父亲责骂而跳楼。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问题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

    ☞01.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

    如果你亟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暂时不适合要孩子;否则,极有可能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

    ☞0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别人的人;如果你在做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要考虑一下是否要当父亲或母亲。

    ☞0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个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养,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养?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为在现代社会你不教育,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

    尤其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

    2

    孩子在依恋期里,

    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很多父母告诉我说,孩子出生后,奶奶愿意帮助我们带,就把孩子交给老人,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们再把他接管回来。

    可是,他跟我们就是不亲,而且,根本不听话……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青春期出现隔阂的原因在依恋形成期。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

    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虽然需要食物,但随后的需要就是对抚养者的依恋,后一种需要超过玩具的吸引。

    孩子在一岁时,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明显。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以及你在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

    3

    孩子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

    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语迟、自卑等问题,这种人在需要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往往出现障碍。

    这种障碍出现在幼年,当人进入青春后期至婚恋期(一般20至29岁)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尤其是男性,若有这种困难,他会在与异性交流时因无话而僵持,因不知说什么而显得为人无味,因不知怎样让人开心而自身紧张,尤其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会更加焦虑。

    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内(与保育院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他的亲人唠叨。

    相反,当我们发现孩子在4~5岁见陌生人时,不爱张嘴、不爱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

    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时间内很自然地与人说话,这种人往往没有社会交往(即与人交流)的困难或障碍。

    总结: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有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抚养人在表达爱的时候,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声音。

    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你们照顾他并让他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那是他今后不需要理由而爱你们、恋你们的基础之一。

    4

    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

    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可是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却有一天让父母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

    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

    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

    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

    这种养育起始在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

    父母若在孩子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他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得气噎、哭得在地上滚来滚去。

    可是你若等他12~14岁之后的青春期,再开始对他“说不”,他不会再哭闹、再气噎,也不再打滚。

    他会离家出走,他会服毒自杀,他会用跳楼等方式来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他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

    曾有人问:“为什么那么小年纪的孩子会自杀?”专家回答:那是因为孩子只知道你爱他,他在利用你的爱威胁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义。

    所以,父母的养育之爱要有度,不要给孩子一种误读的可能。

    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

    首先,“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面对你。

    所以,无论他在哪里与你对峙,与你大闹,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带回家,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

    你将他置于卧室中,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境压力,然后,告诉他“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第二,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四不要走开。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因为他现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

    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这时候的“坚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态度,这对你、对他都有好处。

    这种“说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处理行为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对,你再闹我也不会让步,我也不会心疼,我对你的爱是有限度的,取决于你自己的表现。

    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越早越好。

    5

    幼小时的耳闻目睹决定人的观念

    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的成年人在同一事情面前的做法大相径庭,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人与人的差距经常被人们视为“人的素质”,但这不是人的素质问题,而是人的观念差异问题。

    素质一般是指个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潜质。这种能力或潜质多源于天生的属性。而决定一个人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其判断与选择的关键却在于人的观念。

    许多成年人做完某种不良之事后会出现“于心不安”的感觉,这种不安感就源于人内心中的观念。

    有人在某事面前会说:“这种事打死我也不能做!”这一定是与他的观念相冲突的事。人的观念一旦形成,就会让人出现“不意识就反应”的行为。

    譬如,有人见孩子落水,立即跳下水去救孩子。事后,有些人想写篇表扬稿,经常会问救人者:“你当时怎样想的?”许多类似的情境下,救人者都会说:“我什么都没有想就跳下去了。”

    他说的是实话。因为那种情境下没有想的功夫,多耽误一秒都会危及孩子的性命。这种没有“想”就“行动”的内心动力就是观念。

    观念,是人的一种看法。只是这种看法往往发生在“观”的同时或“看”的同时。人们通常认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对其教育,对其讲道理之后才会形成。

    但多数人不知:孩子在听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经有了某种看法。比如在孩子任性地放声大哭时,大人不吼,也不急,不打也不骂。

    而是安静地坐在他面前,用等待的眼神看着他哭一样,他看到这一幕后就会明白:自己这种故意哭闹对父母没有作用,以后他就不会再这样做。

    我们还必须知道,在父母的亲自抚养中,你的孩子就在复制抚养的观念与性格,复制他最亲近的人的各种行为方式与态度。

    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亲,然后就是父亲。一般而言,人的长相大多取自遗传,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观念则完全取决于父母的言谈举止。

    所以,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正自己的言谈举止,在家庭中尽显父母的榜样作用,在谈吐中表现文雅与谨慎,在处理各种意外事务时有理有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27.2018.12.26星期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kh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