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位九十四岁老人,身体一直康健。直到半年前,身体开始有些症状,癌胚细胞检查略高标准值,上周在家又摔了一跤,摔断了胳膊。90多岁的老人,这两次折磨下来,精神和身体均已不如从前。摔断胳膊后,完全不能翻身,可能引发的并发症以及癌胚细胞的增长,绝对需要一个专业的护理人员,照顾的义务、责任和难度开始加大 。养老问题,猝不及防,却不得不提上日程来安排和思考。
上个月王煜全老师提到银发经济,讲到未来老年人的消费习惯、老年人生活中科技与保险的结合、AI技术与养老的结合等等,宁向东老师近期集中讲授激励机制的设计,提到如何给照顾老人的保姆阿姨设计薪酬。这两个课程都引来积极热烈的讨论。养老问题,已经是中间夹心层不得不面对和考虑的将来。
据报道,2017年度,中国65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0%。王煜全老师提到银发市场是一个超过10万亿的市场。在未来,养老问题涉及到老年人日常消费、科技改变的生理健康、机器人养老,精神生活以及交流沟通等情感需要,养老的巨大市场将吸引先进的技术、商业模式探索等,但,对于目前80岁以上老人养老问题,还没有触及。
宁向东老师课程中激励机制的,对薪酬支付方式介绍了三种方式:固定薪资、计件制和提成制。提到薪酬支付方式,宁老师建议大家思考:什么样的薪资方式能够保证家中保姆阿姨尽心尽力,达到激励效果。这个思考引来千条留言。我认真阅读其中一些,为老人聘请保姆阿姨,真是五味杂陈,对薪酬设计和激励方式有若干设想。
两位老师对养老关注,一个是将来,一个是现在。
将来的设想和展望,依赖科技的发展,10万亿的市场是一个逐步完善的市场。大量农村老人、空巢老人、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养老课题估计一直会被探讨。王煜全老师提到了机器人养老,目前市场上存在的扫地机器人、叠衣服、洗碗机,自助式医疗设施等对于行动能力自如的老人来说,部分解放家务服务,互动交流机器人近两年炒作概念比较热闹。目前国内市场上,比如智伴机器人、旺宝、以及万达科技投资机器人,宣传轰轰烈烈,在提醒老人吃药、精神交流方面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以智伴机器人为例,内置的程序和内容是按照设计者思维,娱乐内容较多,比如评书、戏曲、歌曲,类似一个触屏收音机。所谓互动交流,主要是能立即回答天气预报、穿衣指数、雾霾预警以及可能定时开关提醒、时间提醒、吃药或者计划执行提醒(这些提醒功能的设置,需要智能手机上操作,部分老人操作实际有难度)。其他更智能的,还没有看到。
夹心层的我们面对未来,不得不思考保险、医疗、费用等等,养老从来就是钱的问题。对将来的设计,多数选择给自己多买一套房,买房养老。
说道现实养老,家庭养老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养老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请一个阿姨在家照顾老人的起居。老人生理和精神完全是真空地带。家政市场鱼龙混杂,价格层次不齐。服务更难保障。雇主对阿姨也缺乏有效管控,双方之间难以形成信任关系。
在宁向东老师提出的为阿姨设计工资体系的留言中,多数留言都谈到设计激励性薪酬,想法是美好的,固定工资,季度奖励,年度奖励,以及日常小恩小惠提高服务质量。但是实际执行中中,依然有不少留言提出:由于缺乏标准化培训,也无明确管控,普遍认可的阿姨随时要求加薪,也随时可能会提出离职,或者突然离职。尽管有五八同城这样的公司监管下,依然存在素质相对较高的阿姨要求每年固定涨薪、节假日必须休息或者支付高额加班费,即便如此,也可能会突然离职以及提出涨价要求,契约形同虚设。
换个角度,如果把阿姨当做员工一样设计薪酬结构呢?
比如:保证阿姨休息权、给其缴纳社保,签订一个固定期限的合作关系契约。或者,是否可以递延支付一部分奖金。比如本来季度奖金,只发一半,余额累计至年底发放,形成一个递延支付的情况。又或者,给与阿姨一定的期权,比如承诺阿姨做的好,将可以给与一定奖励,以低于市场价购买一项投资的机会,在一定时间后,阿姨可以获得投资收益且可以以一定价格出售期权。再或者,综合薪酬一起上?
无论那种方式,需要明确的首先是阿姨是否愿意接受。大部分提供家庭服务的阿姨都是看中现金收入以及发放的及时性,任何有损到手收入的举措都很难打动她们。如何让其明白到手收益与未来收益,可能是综合薪酬设计的一个关键点。
但是,阿姨和一名员工还是有较明显区别。多数保姆阿姨只能照顾日常起居,对于老人的心理、精神的关怀,基本是奢望。阿姨提供服务讲究主观能动性,工作结果评判缺乏客观评价标准,通常是以满意度高或者不满意度低等主观感情因素来决策,此外,被服务对象是老人,支付薪酬的与享受服务的未必是同一人,阿姨提供的服务是否能够保持持续和稳定性,缺乏统一标准。
总结起来,在家养老难点在于:阿姨难请、难管。老人满意度也难以确定,服务质量不好评估。
社区养老,趁着这次家中老人需要解决后顾之忧,我趁机走访了解了一些情况:
其一、福利中心。一次性交够40-60万,保证金,每月看护费大约是1万到2万不等,房间从普通宾馆到三星级标准不等。外部看起来硬件条件还好,花园、护工、坐诊的保健医生,费用不同,餐食标准不同、护工和医生数量以及专业化不同,福利中心其他公共场地是否足够宽广。一次性大约是60-80万,以后每年在15万左右。
其二,社区微养老。这种方式在我看来来最坑人,在天通苑这样大型社区中租住一个150平左右的房子,一个房间安排3-4间床。公用两个卫生间,三个护工(含厨师),一个大电视在客厅,客厅同时有4张床,开放式厨房。没有医生。查看了一下开设并管理的公司,是一个医疗器械公司,救助设施既销售也提供租借服务。一次性缴纳2万,每月6000左右,每年花费费用在10万。
其三,专门注册的养老院。国家鼓励养老院的设立,并给与一定的税收优惠。这类养老机构资质审批、地段选择、硬件设施等等要求较高,前提投入也较大。以天通苑附近的养老院为例,保证金一年5万左右,月度各种费用是1万左右,在北京五环边上,几乎没有太大的公共活动场地,一个房间两个床位,可提供一对一的护理服务。专门管理。环境一般、设施一般。坐诊医生属于二甲医院的大夫,也有一些兼职大夫。一年花费是18万左右。
一旦老人行动相对不便,家中无人看护的时候,上述三种能够满足基本护理要求。至于各保险公司宣传的养老房产、构建独立养老社区之类的,属于投资性质,大几百万的支出是不是适合,没考察过,不敢妄言。
老有所依,老无所依。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养孩子防老,养房子防老,各种所谓政策和观念,都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的真正照顾老人、安度晚年、有一个体面且有尊严的人生末端。从各种报道中听到的日本老人养老经验,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能是:一定不要自我放弃。等着退休后,不离群索居,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保持自我价值的创造。
最起码,争够钱,才有尊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