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城君原创的第1142个城市故事
董伟每早上班,
先见见她挂念的几个人。
“老宝贝”张奶奶,
70多岁,癌症晚期。
董伟在床头给她读书,
她喜欢莫言的《生死疲劳》。
现在回首往事,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当初让你痛苦万端的情感,与后来的事情相比,显得有点微不足道呢? —— 莫言 《生死疲劳》
好朋友吕奶奶,
脑萎缩,常出现幻觉。
为了哄老人家开心,
董伟找人扮奶奶的孙子,
给她打电话,陪她聊天。
还主持过一次“婚礼”,
为一对老年朋友,
他们最大的心愿,
是走前再办一次喜事。
轮椅上的奶奶穿上婚纱,
被推进爷爷的病房。
小腿萎缩的“新郎”,无法下床,
只能歪头,开心地看着“新娘”。
穿白色护士服的是董伟。
会讨老人家欢心的董伟,
不是养老院的护工,
也不是志愿者;
她从事的是一种特殊工作,
叫“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 care),并非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患者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使他们生命质量提高,安宁舒适地走完最后一程。
工作地点是,
北京松堂关怀医院。
1987年建院的松堂,目前院址在北京管庄,是国内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现在住着396位病人,平均年龄81岁。30年里离世的3万多名病人,平均住院时间一个月。大部分是别的医院宣布没有治疗意义,病情无法逆转的,也有因年龄太大,自己或家人主动入院安度余生的。
其他医院一样,
松堂照顾各种疑难病患;
但又和其他医院不同,
松堂的病人都处于生命末期,
不再接受无效的物理治疗。
30年前,松堂的第一个病人,
是年轻的乳腺癌患者。
化疗过度,倾家荡产,
患者和家属都受到极大折磨。
后来转院到松堂,
得到了很多心理疏导。
4个月后,
她在爱人怀中安然离开。
很多晚期病人都是这样,
病情明明不可逆转,
却还在接受大量药物治疗,
身上插满各种管子,
在极度痛苦中,
在自己无法选择的被动中,
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但松堂想给他们,
另一种告别的方式。
温情地,有尊严地,
不是在冰冷的重症病房,
而是有人陪伴在身边。
只是,我们惧怕死亡,
也害怕被人说闲话。
从小就被教会,
“好死不如赖活”;
可死亡,并没有因此远离。
就像明天和意外,
不知道哪个先来临。
最近上映的纪录片《生命里》,聚焦了上海一个社区的舒缓疗护区,主要收治癌症晚期患者,这里是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
怕死的不只是我们,
还有松堂医院曾经的“邻居”。
2001年,搬到现在的地址前,
松堂经历过6次搬家。
因为建在小区附近,
周围居民强烈反对,
甚至堵在医院门口,
不让老人入住。
老人们被迫坐在马路边,
护士们哭着抱成一团。
居民们说,
家门口建这个医院,
离死亡太近了,
晦气,不吉利。
当孩子们从门口走过,
好奇地问,这是哪里,
可能也没有人愿意解答。
连董伟的家人也不理解,
爸妈觉得她做这个不好,
应该去有朝气的地方。
可每次在医院,
被老人家疼爱时,
董伟就心软了。
她说,普通人只有
自己爷爷奶奶的爱,
在这里她有数以百计的,
爷爷奶奶的爱。
从少女到单身,
再到结婚生子,
董伟的人生与松堂相伴。
期间,她送走了很多老人,
包括好朋友吕奶奶。
前一天她们还在聊天,
第二天再到医院时,
奶奶已经走了。
那一刻,她无比遗憾,
人生的最后一刻到来,
没有人愿意独自离开。
在松堂,有个规定,
当亲友不在身边,
老人离世时,
医护人员一定要,
紧紧握住他们的手。
松堂的院长是佛教徒,
对病例做过统计后,
他发现一个奇妙的巧合。
人的生命品质,
从出现不可逆转的衰落,
到生命终结,
平均周期是280天;
而新生命,
在妈妈的子宫里孕育,
恰好也是280天。
松堂的院子像传统园林,让爷爷奶奶们觉得这里像疗养院,身体尚好的老人家,常在“我们要活120岁”的口号旁晒太阳。
当初成立松堂,
他希望这里就是“社会子宫”。
在生命的“最后一站”,
病人能带着尊严,
充满着生命的价值,
完成最后的成长。
这个时代里,
在松堂大厅,
有一面大大的爱心墙,
记录着30年来的志愿者服务,
也见证了松堂的变迁,
“一个圆,从一颗心出发,
又回到了这颗心的起点。
我们搬了这么多次家,
最后总会回到爱的地方。”
即便在医疗资源丰富的北京,
松堂这样的存在也不算多,
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
只有100多个床位的医院,
却有2千人在等待。
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如何与死亡告别,
成了全社会要面对的问题。
然而,当临终关怀出现,
教我们如何面对死亡,
似乎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
逃避、害怕、忌讳……
其实,我们都知道,
生命的结局都一样,
谁也不能躲避死亡。
北京这样的国际都市,
尚且无法包容“与死亡共存”,
也许其他城市,
会有更深的不理解,
和更多的被拒绝。
但生命的离开,
从来不分时间地点,
无论是谁,也无论在哪里,
最后都应该好好地,
与这个世界告别。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