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断地活出这个爱的场,遇到眼前有人需要帮忙,他自然会帮助人、鼓励人、给人称赞、为人打气。但是,他不再有一个「谁」在做,没有一个「做的人」──没有一个「人」在爱,没有一个可以爱的对象,而「谁去爱什么」的观念,完全消散。
在人间的眼光,他只可能做善事,散发满满的光(我们当然可以称为爱的光)来面对一切。无论对象是人、动物、东西、甚至一块石头,都一样。
但是,从这个人的角度,他其实什么都没有做。去做的,已经老早不是他──不是过去的小我,甚至连大我都不是。他也不晓得为什么在「做」。对他,已经没有什么做或不做,最多只有爱。
外在存在的人事物的真相和我头脑里投射出来的人事物的画面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事实存在的真相在那里,而投射的头脑思想在加工盒刺激自己的身体情绪,觉察到并且面对头脑里的思想,观察到外在的人事物,只是观察,只是觉察头脑思想,不谴责,不评判。
要从矛盾中解脱,就必须不作选择地觉察现在。当你面对事实,怎么会需要选择?显然,只要思想抱持成为什么、改变什么的心思来处理事实,就不可能了解事实。
因此,自我认识就是了解的开端;没有自我认识,矛盾和冲突就会继续。要认识整个过程,了解自我的全部,并不需要任何专家、任何权威。追求权威只会滋生恐惧。没有专家可以告诉你,怎样了解自我运作的过程。我们必须自己来探究。
我们只能在关系中觉察——在我们与物品、财产、他人和观念的关系中来觉察。在关系中,我们会发现,如果行动去迎合观念,就会产生矛盾。观念是思想的结晶,是一个符号,遵照符号而活的努力就会造成矛盾。
要结束模式,结束矛盾,就必须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并非少数人的专利。我们可以在每天的谈话中、在我们的思考和感受方式中、在我们看待他人的方式中认识自我。
事实是什么?
转念功课的第一问:“这是真的吗?”如果你回答“是”,请再追问下去:“这情景里的事实是什么?”
你认为“他不该抽烟”,这想法不过是你内心在跟事实争辩而已,那不会带给你任何好处,也改变不了他人,这个想法,只会使你倍感压力。
觉察到自己大脑里的想法和事实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
[爱心] 事实就是真相,而真相就是出现在你面前的一切,或是所有真正发生的事情。
不管你喜不喜欢,现在正在下雨。“不该下雨”只是一个想法而已。
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应该”或“不应该”这类事情,那是我们硬套在事实上面的一些想法。
心灵就像木匠的水平测量仪,当我们认为“它不该下雨”,气泡会跑到一端去,我们便知道心灵陷入它的想法里了;而当我们说“天在下雨”,气泡会跑到中间,我们明白它正处在平稳状态,表示心灵接受了事实真相。由此观之,心灵回到中心点时,必会有效地、明确地、正常地发生正面的变化,我们无须知道变化是“如何”形成的,但它必然是会来临的。
——拜伦凯蒂《一念之转》
全然的意思就是完全的样子,完整的样子。
全然在当下,就是一刻一刻地活,
过好这一刻,也就过好了每一刻。
然而,全然在当下地活,
并非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
特别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如此复杂的世界上,
如此复杂的社会心理框架下。
为什么会复杂?
只有想法才会复杂。
所以,复杂的社会意味着想法构架的复杂。
觉知到经验状态和行为状态,觉察到思想的运动轨迹,觉察到所思所想
一颗内心只要有各种套路在,
各种的模式在,
内心一定产生冲突。
模式、套路意味着执着,
意味着画面的固定、构架的固定。
这跟内心本身鲜活、动态,是相违背的。
当大脑从这样一种自我的构建中,
汲取愉悦的时候,
那大脑也必不可免地去
从这个自我中获得各种痛苦问题。
活在这样一个社会心理框架里面,
自我或者说内心的等同导致了自我产生——
各种的画面,各种的想法,
因为「等同」固定下来,
变成这个自我的历史,自我的画面,
内心的愉悦来自于此,
各种的满足、即刻的愉悦、
各种的问题也来源于此。
自我的矛盾、冲突、困惑——
这样的生活,内心整天在追逐愉悦,
愉悦来自于各种的想法。
规避痛苦,也是来自于各种的想法。
这样的一颗心特别的累,
特别的忙碌,特别的操劳,
特别的混乱,特别的纠结,
特别的压抑,特别的迷茫。
这样的一颗心
无法跟此刻相遇。
全然在此刻和自我的生活,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维度。
去过一种全然在当下的生活,
意味着一个人要去触碰想法之外
未知的区域——
更为广阔的未知的区域。
这意味着,一个人需要在内心里面,
走出任何的社会心理框架。
也就是说,
一个人可以生活在任何一个社会里,
但内心的运转不依赖于这样一个心理框架。
这意味着一个人需要非常严肃的对待这个事情,
因为全然在当下的生活,
是一套跟当下主流价值观不同的活法。
所谓主流,
就是内心相互影响,相互沦陷,
所呈现出一种大多数的样子。
可以这么说,主流跟困惑是同义词。
若内心不再困惑,
一个人内心即刻走出主流,
不再随大流,
即刻亲自观察自己的生活,
观察自我、想法对生活的破坏。
即刻放下任何的自我,在这一刻。
如果一颗心能够平静地生活着,
这一刻,没有自我,没有问题,
内心在这一刻,不去追逐愉悦
逃避,摆脱,也是一种追逐。
而是无论内心什么样,怎么样,
此刻,内心就呆在这里。
跟所有的问题待在一起,
去观察它,
没有摆脱,
没有回避,
在这一刻,全然的观察。
观察想法所制造的内心的混乱,失调,
观察,
在这一刻观察,
是什么阻碍一颗心
跟此刻相遇。
全然的生活在这一刻,
意味着一个人需要把
所有的能量放在这里,
全情的投入,
全然的观察,
全然的生活。
这不是说一个人什么也不干
而是说,一个人把所有能量,
从各种想法的耗散中节省下来,
用于生活,好好的生活。
这意味着,在这一刻,在每一刻
生活的组成部分是行动,不是想法。
否则,能量就耗散于各种的想法里面,
各种的自我的愉悦,自我的纠结,
自我的烦恼,能量全部用于那些东西上。
这样,人就无法全情的生活,
生活也没有行动
都是想法的内耗。
所以,这需要一个人有极强的魄力,
即刻拿出魄力
让能量即刻不再用于各种想法的内耗,
把能量用于过好这一刻。
在这一刻,
当想法没有超出这一刻的时候,
能量没有用于各种自我的耗散。
这样节省下来能量
用来全然的观察、感受、行动,
这整个是一个一体的过程。
这意味着探索内心、探索人生,
就是如何没有任何冲突的消耗能量。
这意味着一个人得深刻理解
能量是怎么被各种冲突消耗的。
这也意味着一个人需要知道,
需要深刻的理解想法的构架、自我的构架。
说到最后,
安然地活在这一刻,
本身就是行动。
在此刻,全然的观察
即刻挥别各种的想法。
当一个人感受到ta只属于这一刻的时候,
自我没有空间。
因为自我属于过去,
这是两个完全不兼容的感知。
一个是想法之外自然的感知——
人,属于这一刻;
一个是在想法之内,被想法扭曲的感知。
感觉到自我的存在。
其实,自我属于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