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渔父》中发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慨叹,这篇散文准确写出了屈原的思想特征,同时也塑造出渔夫这一遁世隐居的高人形象。屈原宁赴湘流,葬身鱼腹,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渔父不再规劝,莞尔而笑,鼓枻离去。《渔父》虽然收录在屈原的作品中,但从这篇散文的行文方式来看,更像是当时楚人根据屈原事迹整理写成,作者感情似乎偏向于渔父,而对屈原满怀惋惜。后世渔父的隐者思想常常会被提到,唐代诗人张志和,便在茫茫天地间,勾画出一个逍遥的渔翁形象。
再到宋朝的苏轼,也曾效仿张志和,利用渔父,来表达自身情感,从词中走近当时,看看他是如何诉说。
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黄州赶赴汝州途中,沿长江而下,见到了渔父生活的景象。
当时的西塞山江边有几只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的江上可见片片白帆船轻轻的飘动,加上连天的雾气弥漫,似乎可与仙境比肩。那桃花水汛期,江面之下有肥胖的桂鱼。渔翁戴着遮蔽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他们的一举一动并不在意效率,重在享受过程。天空中斜风夹杂着细雨,这样的生活让人乐而忘归。
浣溪沙 渔父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的这首《浣溪沙》是在赶路途中所作,无论是山光水色还是田园风味,沿途所见都是安逸的美好。这时的苏轼刚刚经历大难,已是死里逃生的人,没有再次以死明志的决心。他向往渔父生活,向往渔父的处世态度,人生哲学。渔父作为隐者,本身主张道家思想,人生苦短,对待事物不可死板,若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或许可以让有限的时间更加自在。
正如渔父所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首《渔父》所体现的幽居生活,除去意境清新,也颇具音乐感,在当时可作传唱所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