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身体力行的示范,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分。
“父母回到家后,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面对这个问题,两个小学生对着记者疯狂吐槽:
爸妈一回家就爱玩手机。
吃饭时玩,上厕所玩,睡觉的时候玩,甚至连自己写作业的时候,父母还在一旁听着歌、刷着短视频......
托尔斯泰曾说:“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你回到家里,是第一时间拿起手机只顾自己娱乐,还是捧起书本陪着孩子学习,这些都会一点一滴渗透到孩子的成长中。
你在家里的样子,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
01 教育最大的悲哀:一群忙着刷手机的父母,拼命逼孩子读书。
有位教师朋友曾吐槽,她教过一个语文特别差的学生,作文甚至还交过白卷。
她一直建议孩子多阅读、多看书,还给那个学生推荐了一些书籍,但是一学期过去了,学生的成绩仍然毫无起色。
她找学生谈心,学生说:“爸妈天天在家都是捧着手机,只知道逼我读书,凭什么呢?”
她打电话和家长反映情况,委婉地提醒父母最好要多陪孩子一起阅读。
没想到,家长一句话怼得她哑口无言:
“我们工作这么忙,哪有时间!”
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说,孩子的根在父母,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庭的问题。
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贪图享乐”,却忘了孩子的缺点,其实只是父母问题的映射。
就像树的果实长歪了长残了,我们应该去看看这棵树怎么了、树下的土壤怎么了,而不是一味地问果子怎么了。
很多时候,最该被吐槽的是家长,最该受教育的也是家长。
余杭一个11岁男孩,被爸爸气到离家出走。
因为他每天回到家,爸爸不是在刷抖音,就是在玩游戏,什么事情都不干,整天葛优躺。
想让他陪自己玩,爸爸却说:“没时间,一边去”。可是自己想玩一下手机,爸爸却不准,还说要揍他。
还有个初一的孩子,忍不住在作文里埋怨父母:
“我在那里做作业,父母就在我的身旁玩手机;
天天回家就说自己有多累,抱着手机就舍不得撒手;
还好意思说我爱玩手机,我玩手机的总时间还不及你们一天。”
教育最怕的就是,父母自己天天玩手机、打麻将,却要求孩子努力学习;父母自己从来没翻开过书本,却逼着孩子天天读书。
全国政协委员赵金云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父母也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但就是自己做不到。
要求孩子读书自己却玩手机,这样的家长,培养不出爱读书的孩子。
02 孩子不会长成你期待的样子,而是会长成你的样子。
刘旸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谈到自己当老师时的经历。
他有个学生,每次上课的时候都很不认真,总喜欢把头埋到课桌下面瞎捣鼓。
于是他就想着,趁开家长会的时候跟家长好好谈谈。
结果,家长会那天,刘旸推开门一进教室,一眼就认出了谁是那个学生的家长——
因为家长低着头在课桌下玩手机的动作,和那个学生一模一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间课堂。
父母若每天躺在沙发上,手机不离身,孩子又怎会愿意主动坐到书桌前呢?
孩子在成长阶段,最擅长的就是观察。
他们会观察父母的一言一行、处事方式、生活习惯,然后慢慢内化成自己的行为。
这让我想起了一则小故事:母蟹问小蟹:“孩子,你怎么老是横着爬,为什么不直着走呢?”
小蟹却十分委屈:“妈妈,我一直是按着你的样子走的呀!”
故事虽简单,道理却引人深思。
正如有些父母总会问:“孩子整天就知道玩手机打游戏,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该怎么办?”
再看看那些优秀孩子的父母,你问他们到底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他们通常都会摆摆手说:“其实我们啥也没做,全靠孩子自觉。”
这两类父母最大的区别往往是:前者只看到孩子的问题,把全部的目标和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想尽一切办法逼孩子,却从来不懂反思自己。
后者看起来无所作为,其实却藏着更大的智慧:
他们不在孩子身上使劲,而是更注重自身的学习,让孩子踩着自己的脚印,一步步向优秀迈进。
想要养出“别人家的孩子”,就得先学会做“别人家的父母”。想要养出一个爱学习的孩子,就得先做一个学习型的父母。
因为孩子可能不会长成你期待的样子,但是一定会长成你本身的样子。
03 好的家庭氛围,才是培养学霸的温床。
曾看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一个家庭里,父母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甚至行为举止全是问题,那凭什么要求孩子会青出于蓝,而不是近墨者黑呢?
那些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孩子,父母在家的状态都截然不同。
全能学霸“董吉洋”,中高考都是全省第一。
她的父母没有逼过她,只是用行动去影响她,就像她自己所说的:
“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也发现了,但是他们不多说什么,而是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
我看到他们都在看书,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了。”
父母对于孩子,教育方法和技巧的作用只是冰山一角。
父母身体力行的榜样和示范,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分。
曾有人问杨绛先生:“您认为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
杨绛先生说,自己其实是受父母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
父亲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杨绛既佩服又好奇,于是向父亲请教秘诀。
父亲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
而杨绛先生的母亲,除了操劳一家大小的衣食住行,有空就爱翻一翻古典文学、现代小说,还总是读得津津有味。
杨绛耳濡目染之下,便学着父母的样子,找家里的藏书来读,从此就入迷了。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不要以为只有在教训、命令的时候才是教育,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都是教育。”
教育孩子,与其喊破嗓子,不如营造氛围做出样子。
让孩子从小与书为伴,感受书本的芳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浸润。
给孩子一个热爱读书、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就是培养学霸最好的方式。
一个家庭里,勤奋、严格、自律、上进,这每一个标签,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塑造孩子。
04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托举,就是使劲栽培自己。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应该是自我教育。
好的父母,都会用自己的身教,托举起孩子的人生。
正在北大攻读博士的奕戈,初中时也曾是一名网瘾少年,因为整天沉迷游戏,他的成绩一落千丈。
面对如此消极堕落、叛逆难管的儿子,父亲没有打没有骂,而是做了3件事,成功帮他戒掉了网瘾,最后逆袭考上了北大。
第一,严于律己,用身教代替言传。
为了防止儿子被游戏祸害,父亲拉着全家一起断网断电视,儿子写作业,父亲就看书。
第二,全程陪读,用关心代替说教。
儿子学习压力大,情绪常常不好,父亲就帮他耐心疏导、慢慢调节,和儿子一起面对各种难题。
第三,不断学习,努力去栽培自己。父亲没有一味逼着孩子学,而是选择去提高自己,学着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坚持每天睡前和儿子分享自己所学所感。
白岩松说过:“不是当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父母,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大行当。”
正如有人把教育孩子的过程,比作是给孩子浇水的过程。
如果我们自己只有一杯水,那我们最多只能给孩子一杯。如果我们自己有一桶水,那我们最多只能给孩子一桶。
一旦给完了,我们自己的池子也就空了,孩子就只能干涸枯死了。
若想要给孩子源源不断的滋养,就必须拥有一泉活水,这样才能保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而这泉活水,正是来源于父母对自己的栽培。
只有当父母变得足够优秀时,孩子才能站在你的肩膀和格局上,达到更高的层次。
作家刘娜曾说过一段话,非常赞同:
所谓管教,是先自管,而后管人;
家教,是先自教,而后教子;
正能,是先正己,而后辐射后代。
教育无法撤回重来,今天你若嫌麻烦、想偷懒,明天你就会收获一个同样懒散、不知进取的孩子。
你若想要养出一个出色的孩子,那就从进家门的那一刻开始:
关掉手机,捧起书本,用心陪伴,严格监督。
千万别等自己老了,孩子废了,才来后悔自己这一生最没做好的角色是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