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生缘何不快活,只因未读王阳明: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人生缘何不快活,只因未读王阳明: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作者: 鑫山力智造 | 来源:发表于2019-08-26 19:57 被阅读0次
    人生缘何不快活,只因未读王阳明: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古人称最高的成就为“三不朽”,即是立德,立言,立功,王阳明可谓是“真三不朽”。立功:多次替朝廷平叛,从无败绩,乃明杰出军事家。立德: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满天下。立言:创立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成为儒学又一宗。

    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其父亲王华是当时的“状元”,其祖父是一位极其爱竹、风度翩翩的骚人墨客,带着这样的家庭光环,王阳明的出生也自然有些传奇色彩。

    但王阳明,没打算让家里人省心。王阳明在母亲的肚子里待了14个月还没有出来,王阳明的爷爷为其取名“云”,5岁还不会说话,后经高人指点,其爷爷为其改名为“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所以,大家也叫他“王阳明”。说来也神奇,名字一改,王阳明的人生模式便发生了改变。王阳明不久就会开口说话了。不但会说,开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之类的句子。爷爷听了,极为诧异,王阳明解释说:“祖父您读书的时候,孙儿时常在旁边听诵,就暗自背下来了。”家里人欢喜成一团。

    11岁就才气外露,写下了流传于世的《咏金山诗》和《蔽月山房》。

    12岁时,他就曾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他将信将疑,反而对塾师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15岁时,他到居庸关“游学”考察,就有“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游学”归来,王阳明还试图将自己基于实地考察所提出的防御策略献给朝廷,而被其父亲“斥之为狂”。

    小小少年,就“离经叛道”、“狂妄之极”,其“异于常人”之处由此可见一斑。

    一心做圣贤的的王阳明,在读到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后,立即付诸实践,去后院“格竹子”,结果格了7天7夜,晕倒了。醒来后的王阳明长叹:“圣人之说可疑也!”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因为对朱熹之学产生了怀疑,王阳明在“做圣贤”的道路上陷入了迷茫,从此开始沉迷于“任侠、骑射、词章、神仙、佛事”五件事。

    1499年,28岁的他考中进士,当上了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从此步入仕途。屡立功劳却屡遭构陷,是王阳明一生仕途的真实写照。

    当时朝政被权宦刘瑾把持,戴铣、薄彦徽等人上书皇帝,要求严惩刘瑾一伙,结果反被打入死牢。王阳明洋洋洒洒写一篇文章,痛斥刘瑾为“权奸”。刘瑾一看,怒从心起,直接廷杖四十,贬去贵州龙场驿当一名没品级的驿丞。

    尽管这样,刘瑾还是不会放过王阳明,准备半路把王阳明给干掉!王阳明洞察到杀机后,布置了一个完美的自杀现场。把衣物留在钱塘江边,留下遗诗:“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其实早已爬上商船,溜之大吉!

    贵州龙场驿,那可真叫一个荒凉,荆棘丛生、人烟稀少,王阳明只好栖居山洞,亲手种粮种菜。

    《阳明先生年谱》中,记录当时的情形为:“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从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但处境再不堪,生活再辛苦,王阳明都处之淡然,从不抱怨。他凿了一副石椁,日夜端坐其中,自誓:“吾惟俟命而巳!”

    忽然有一天,灵台清明,猛然醒悟:“所谓格物致知,格物应该格头脑中的良知,而致知是致向人生来固有的良知。”心即是理。原来圣人之道,就在自己的心性之中。王阳明在龙场,终于大彻大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就此开启“心即理”的心学命题,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王阳明的著名思想“知行合一”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精察明觉,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原来只是一个工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缘何不快活,只因未读王阳明: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kzd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