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本篇文章解读的对象并不是克伦威尔,但克伦威尔是个重要的引子。
所以,我们现在要来介绍一下他。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年4月25日—1658年9月3日),出生于英国亨廷登郡,英吉利共和国首位护国主(1649年5月—1658年9月3日在任),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曾逼迫英国君主退位,解散国会,并转英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英吉利共和国,出任护国公,成为英国事实上的国家元首。
英伦枭雄克伦威尔可能很多人对此公不太熟悉,我来简单地一下他的历史贡献:打败保皇党,推翻英国的封建君主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有着改朝换代的壮举,按道理来说,克伦威尔应该受万事尊崇。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反,他在后世的印象饱受争议。克伦威尔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但由于对权力和暴力的迷恋,他自己也成为了一个独裁者。他解散了议会,自任护国公,揽立法,军事,行政大权于一身;又实行警察统治,监控民众生活,迫害异议人士。总之,他由解放者变成了法西斯。
因此,克伦威尔很不受人喜欢。他下葬时,有人说“这是我见过的最快乐的葬礼,因为除了狗根本没人哭。”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把他从棺材里拉出来实施绞刑,斩首示众;后世人也多称其为摧残自由民主的独夫。
后人称其为法西斯现在就到了标题了:人们虽然不喜欢克伦威尔,但对他的头颅倒是情有独钟。原来,自从被鞭尸之后,克伦威尔的头颅就流落到了民间。
1661年,克伦威尔的头颅被钉在了威斯敏特宫的屋顶,供全伦敦人观看;17世纪末的一个雨夜,这颗头颅被风刮了下来,不久后,它出现在一个博物馆里;18世纪,它开始在私人领域流通,各种人们都喜欢把这颗头颅拿出来展示。
拉塞尔把这颗头颅挂在集市一家屠夫摊位的挂肉钩上,娱乐公众;科克斯私下里向顾客展示这颗头颅,赚取了不菲的利润;威尔金森则喜欢带着它去参加早餐会,让客人们一边抓着这颗头颅一边吃早餐。直至1960年这颗头颅被重新安葬,它都非常地受欢迎。
克伦威尔的头颅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英国人会对一个枯槁恐怖的头颅如此迷恋。但其实,对这种死亡意味的热衷,是全世界人的共性。鲁迅在《药》中写道参观斩首的看客"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可见人们对于砍头有多热衷;老舍在《骆驼祥子》里也说“礼仪之邦的人民是多么热烈地爱看杀头啊”。此时,这些中国的看客和那些参观克伦威尔人头的英国人达成了惊人的一致。
这种看似变态的热衷和猎奇心,到底是为什么会产生,并成为全人类的共性呢?
死亡本能。
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 )又被称为毁坏冲动、攻击本能或侵犯本能,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死亡本能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
死亡本能按照弗洛伊德的学说主张,死亡本能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残忍、对抗、攻击,甚至杀戮。死亡本能会表现出侵犯或者自毁,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甚至会派生出国家民族之间的侵略、屠杀等破坏或战争等一切毁灭性行为,它也会转向人自身内部而出现自毁现象,如日常生活里的自虐、自残,甚至自杀。
通过这个观点,本文的问题也就很好解释了。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生是具有毁坏,攻击,杀戮的本能的,但是人们在社会中,必然会受到社会秩序,道德,以及法律的制约。因此,这种本能就会被压制在潜意识中。如果人人都把这种本能释放出来的话,人类社会早就不复存在了。
现代心理学奠基人弗洛伊德但既然是本能,就不会消失,只会被压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在合适的情况下,这种本能就会偷偷地跑出来。而克伦威尔的头颅,就给了人们这样一个契机。一个普通人自然是不能随意杀人的,但是看到了他人的头颅,看到了鲜血喷涌的景象后,这种死亡本能就可以获得替代性的满足。这种满足所带来的快感,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现在有很多人喜欢看暴力的电影,玩场面血腥的游戏,也是因为死亡本能。很多人可能就会担心,如果放任这种行为,会不会每个人都会变成暴力杀人狂?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对于每个人格健全的普通人来说,死亡本能都是深深地被压制在潜意识里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契机,环境与条件,根本不用担心恶魔会出笼。而那些电影游戏,也可以起到宣泄疏通的作用,所谓“宜疏不宜堵”,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我们也能明白建立电影游戏分级制度的必要性,因为小孩子们的人格还没有发育健全,是极容易受到暗示和影响的。
所以,本文解说的是克伦威尔吗?不,本文解读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