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入校时曾经意气风发的学生,在毕业时却变得心灰意懒了?为啥在下课时欢蹦乱跳的学生,到了课堂上都变成了木呆泥塑?“是因为我们采用的是把他们当作活死人的教法”!(帕尔默《教学勇气》)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也都是有求知欲的,从呱呱坠地的第一次啼哭开始,孩子便开始了学习的过程。他们学习吸奶,学习闻妈妈的味道,学习倾听不同的声音。他们的每一声啼哭,都是一次学习的尝试,对这个陌生的世界,他们无时无刻充满了好奇。稍大了一点,他们想学习的东西就更多了……但待他们上学以后,反而出现许多孩子从不喜欢学习到讨厌学习,从不想去上学到拒绝上学,父母再凶狠的责骂、老师再充分的道理、同学再热情的呼唤也无法打开这些孩子的心门,厌学拒学已然成为摆在家庭、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什么会这样?毋庸置疑,学生自身和家庭教育都是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之一,我们当老师的也难辞其咎。
在今天的校园,多是大班教学,有的班学生人数多达七八十人,课堂教学只能照顾到大多数人,有些学困生根本无暇顾及。我知道不是老师不用心或者不努力,但有些老师的做法让孩子对学习爱不起来。
比如:有的教师的教法比较单调乏味,长期以来满堂灌、控制练、考法宝成为教师们教学的主要方式。这些教师习惯于课堂教学满堂灌,为了早日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他们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每章每节的教学内容,力争超进度、大容量、大密度的进行强化训练。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不明晰,缺乏过渡和必要的衔接,跨度过大,增加学生理解和接受的难度,这必然会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厌倦,导致注意力的转移。
![](https://img.haomeiwen.com/i5237431/be80fc2f6359085f.jpg)
还有的教师讲课枯燥乏味、方法单一。不少学生认为之所以不喜欢那一科,主要是因为那个老师课堂讲授太没有意思,毫无兴趣可言,课堂上死气沉沉,老师整天就会那一种教法,一点也调动不起同学们的积极性。有的同学一上课就想睡觉。还有的强打精神、度课如年,一上课就盼着下课,实在郁闷。
另外在备课过程中,有不少教师的备课搞形式,走过场,尤其是有的地区率先推行了电子备课,虽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但同时也滋长了部分教师的惰性。他们很少充分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如何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如何制作精美实用的教学课件,快捷高效的呈现教学内容?如何生动有趣地有效讲述?如何优化设计教学环节,采用什么样的措施突破教学重难点?如何采用有效机制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如何激励中下游学生对学习对自己充满信心,认真听讲,积极参与等问题,教师也很少去研究。
还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表情淡然冷漠,心情焦躁冲动,缺少激情和热情、缺少表扬和鼓励、缺少引导和启发,缺少生动和有趣,缺少耐心和细心,从而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课堂、对老师、对学习内容感到厌烦和无趣,学习呈现被动状态,学习兴趣越来越低。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业的加重,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
有一小部分的老师认为自己的授课水平可以,而大部分老师也感受到自己的授课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他们认为工作太忙,不愿外出培训,平日的自己学习就更加谈不上了。这也正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有些老师的课堂,从教多年,教法不变,怎能适应当前教育新形势,怎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上级文件明令禁止教师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规定作业的限时、限量,同时要求作业布置要科学合理。要本着学生的头趣爱好和能力提高布置作业,要布置创新性作业,并且要求各个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家庭作业的布置。目前,大部分学校明确规定了不同学科的作业布置时间,然而作业超时、超量、单调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学科作业布置时间安排常常形同虚设,每个晚上、每个周末、每个假期,大部分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是重复机械性的“劳动”……
我无意吐槽、批评,但上面这些现象确实存在。我想我们做老师的首先从自身出发,找一找学生变成“活死人”的症结所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改变从我们自己开始!
![](https://img.haomeiwen.com/i5237431/e02cffdb7b85570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