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
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怎么看怎么顺眼,哪哪都好,就连对方身上的缺点在你眼中也都是优点。别人说你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而你说自己是情人眼里出了西施。
在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你慢慢发现,对方好像并没有那么好了,没有那么温柔,没有那么体贴,也没有那么与众不同。你感慨,原来一切都是幻觉啊。
然后,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虽然很失望,但是你也只能不断安慰自己去接受。亦或是你会想要改造对方,以达到自己的期望,但是如果对方达不到,你就会很抓狂。
大多数人的恋爱或婚姻关系到这边就戛然而止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经常会陷入这样的死循环中呢?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本关于如何改善我们与他人亲密关系的书,帮我们快速掌握亲密关系的本质,找到通往彼此内心灵魂的桥梁。
这本书就是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译者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张德芬老师。
你可不要觉得,亲密关系就是指你和你的伴侣之间的关系,其实亲密关系泛指所有亲密到一定程度的关系,包括家人、朋友、同事、同学等,当然也包括温暖且浪漫的两性关系。
所以,这本书里讲到的原则和方法,不仅适用于你和伴侣之间的相处,对于你和孩子、家人以及朋友间的关系,也可以通过学习本书的内容获得一些启发。
今天,我将先从剖析亲密关系本质的角度出发,为大家揭秘一段亲密关系的几个组成阶段,最后带着大家一起找到真正能够改善它的治病良方。
亲密关系:本质是和自己的关系
如果你问身边的人:你觉得婚姻是一个人的事还是两个人的事?我猜你得到的回答很可能是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包括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其他人际关系,一旦出了问题,我们也会觉得改善这段关系,是两个人的事。你自己是不是也这样想呢?
事情可能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在《亲密关系》书的开篇就给亲密关系的本质下了一个定义,所谓的亲密关系,就是:我们与自己内心的关系。
书里有一句话说,追求亲密关系的过程就像是勇敢的骑士寻找圣杯一般,不只是一段寻觅灵魂关系的旅途,更是渴望得到身心灵三方面的满足的过程。
因此,上面那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婚姻是一个人的事,婚姻,是我们自己的事。
亲密关系的四个阶段
本书的作者将亲密关系分成了四个阶段,分别是:月晕、幻灭、内省和启示。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别讲一下这四个阶段。
1、月晕;看似美好,实则是假象
月晕是种天文现象,指的是太阳光经过折射后在月亮周围产生一圈光环的现象。月晕现象也叫“光环效应”,是指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此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错误认知。
追星族就经常被明星们绚丽夺目的光彩所迷惑,认为明星们不管是台上还是台下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因此就容易产生盲目崇拜心理。
作者巧妙的运用月晕现象来比喻亲密关系的第一阶段,一种看起来美好实则是被不实的光环所笼罩的假象。
陷入爱河的两个人,起初就是被对方身上的光环所吸引,只不过,他们看不清光环背后的真相罢了。
那光环的真相是什么呢?
书里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会一见钟情,会被某个人所吸引,通常是由于自己情绪上的需求,而这个需求大多源于孩提时代未被满足的需要,就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会把这个需求作为我们寻找理想伴侣的标准。
而有意思的是,以这个标准找到的伴侣往往不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因为有可能对方只是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而假装拥有某种特质。
就像是社交场合的男孩女孩们,暗地里都特别想和对方认识,但是表现出来就总是男孩在装酷,女孩在装高冷,都认为只有显得自信高傲才能吸引别人。
这就是光环的本质,对方身上吸引你的只是你情感上的某种需求,而这种需求恰恰对方也无法满足。
然后,一旦你发现以这种标准找寻不到理想伴侣或者找寻到的伴侣不够理想,你会做的不是降低自己的标准,而是对伴侣进行改造。
改造的方式有明说和暗示,但基本上大多数人会先用暗示的方式,就像是歌里唱得那样,“确认过眼神,遇上对的人”你会希望,如果对方是爱你的,对方就应该会马上读懂你的眼神,知道你的述求。而一旦采取了明说的方式,屡试不爽的千古名句就会出现“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怎么怎么样”。
不论用暗示还是明说的方式提出要求,你会发现,对方永远都达不到你的要求,因为,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别人能给,只有自己可以。如果你能学会去放手和接纳,你就可以直接跳过这个阶段到达第四阶段。
可惜,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当你满心欢喜地期望自己的老公可以帮忙带娃,而他却只会当甩手掌柜的时候,你的失望之情就会不断累积,积累久了就变成了怨恨,而一旦你感到愤恨,这就代表着月晕现象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你进入到了第二阶段“幻灭”。
2、幻灭;看似丑陋,实则是真相
小时候我们都喜欢看武侠电影,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炼成绝世武功,直到我们长大了一些才发现,那些都是虚构的,是加了特效的,那一刻的感觉就是幻灭。幻灭给人的感觉可能是悲观负面的,让人想到失望和愤怒,但事实上,在亲密关系的第二阶段,幻灭是一个好事,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再被错觉所迷惑,敢于直面现实了。
但在幻灭时刻完全到来之前,你和伴侣经常会陷入不断的权力斗争之中,“权力斗争”这个说法是作者引用自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孩提时代的我们会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做出这种偏差行为,到了成人的亲密关系阶段,我们往往就会旧伤复发。
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就是:一对夫妻为了购买一款商品或是选择一项服务,吵得不可开交,有时候甚至不知道他们具体争吵的主题,只知道,无论一方说什么话,另一方都要站在对立面唱反调。这个就是典型的权力斗争。
权力斗争就是双方为了争夺关系主动权,展现自己重要性的表现。
权力斗争必然夹杂着愤怒的情绪,而一个人一旦产生愤怒情绪之后,他的体内就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这是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会让大脑产生两个决定,打或者逃。在亲密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攻击(主动或被动)或者情绪抽离。
主动攻击包括批评、指责、怪罪、威胁、肢体攻击等,实际上,我们之所以会采取主动攻击的方式,都是出于自卫的需求,我们好像觉得,谁更生气,谁更大声,就代表着谁更有理。
被动攻击比起主动攻击更像一种零星的战火,表面上假装若无其事,实际上言语中充斥着隐隐约约的讽刺、挖苦和抱怨。甚至更加戏精的做法是装作无辜的受害者,绝不主动攻击,让你心生愧疚,等于直接给你扣上了迫害者的帽子,不给你自卫的权力。
情绪抽离比起攻击来说则是一种更加温和的表达方式,它还有另外一个词大家比较熟悉,就是冷战。这是大多数男性喜欢用的解决方式,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事实上,这种方式虽然让逃避方远离了痛苦,避免了冲突的进一步恶化,但却对改善亲密关系毫无帮助,甚至它会让没有逃离的一方显得格外的残忍和暴躁。
如何去避免权力斗争的发生呢?!
首先,你要想清楚一个问题,你是要赢了对方,还是赢得对方。
想象一下,你和伴侣坐在长桌的两头,在桌子的正中间摆着一顶帽子,从你的角度看去,帽子是红色的,从你伴侣的角度看去,帽子是蓝色的。如果你们各执己见,非要赢了对方,那会出现什么情况?你们一定会在权力斗争中争得面红耳赤,最终不欢而散,因为这本来就是一顶红蓝各半的帽子,但是你们都看不到。
只有当你和伴侣其中一方,愿意走近对方,从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你们才会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况且,帽子是什么颜色于你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你们会发现,赢得对方的爱远比赢了对方要重要的多。
然后,我们要解决愤怒情绪的产生。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愤怒情绪,都是源于人类心智的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倾向于用麻醉自己和遗忘的方式也就是生气,来避免潜意识中的痛苦经历被挖出来,导致再一次受伤。
书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心理治疗师海灵格也曾说过类似的话“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
只有直面内心的痛苦,让那它们浮上台面,然后用健康的方式去处理它,才能有效避免愤怒情绪的经常爆发。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伤害你,除非你同意。
最后,多和伴侣进行有效沟通。
本书的作者引用了《奇迹课程》一书提到的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大家可以去尝试进行。同时,我也推荐大家可以看看《非暴力沟通》里提到的关于如何与伴侣有效沟通的方法。
回到一开始的那个例子的话,如果夫妻双方愿意放弃权利争夺这样去沟通:“我看到的帽子是红色的,为什么你看到的是蓝色的呢?不然我去你那看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因为,只有两个人放弃了一味坚持自己的想法,去到对方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这时候才会发现:帽子原来既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争论本身并有什么意义。
3、内省;直面现实,和谐相处
幻灭过后就像梦醒了,回到现实,重新去面对当下,面对亲密关系,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时候亲密关系就进入了第三阶段,内省阶段。
什么是内省呢?书中说到:内省是一个检视自己内在所有想法和感觉的过程,其终极目标就是让你能和自己内在的事物和平相处,并且用爱来面对它们。
所以说内省阶段是亲密关系中最难应付的一个阶段,但也是能让你收获灵魂升华的阶段。
当你把伴侣当做是满足你个人需求的工具时,在内省阶段,你很有可能下出一个结论,要嘛就是选错人了,要嘛就是不爱了,总之,就是该离开了。
当无力感和挫败感向你扑面而来的时候,你就好像被一堵无形的墙困住一样,挣脱不开。作者把这堵墙取名叫“受害者监牢”。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所监牢里不断地扮演着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
就好像,有一天,你从床上醒来,发觉肩膀很酸(问题),然后你一边爬下床,一边喃喃自语地抱怨着(受害者),然后你走进浴室,用热水冲刷肩膀(拯救者),洗好之后你坐在床边向你的伴侣抱怨(受害者),然后你伴侣帮你按摩肩膀(对方成为了你的拯救者),并且说,一定是床太软的问题(迫害者),应该换一个新的(拯救者)……
事实上,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让身体恢复正常,而在于意识到这个问题本身。也就是说,三种角色不管你扮演哪一个,持有哪种观点,都无法助你穿越监牢的墙壁,重获自由,唯有跳出问题的框架,才能真正找到解决之道。
如果真的想要真理,真理就会自己找上门的。
另外,除了在受害者监牢中不断扮演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外,我们还因为对于原生家庭的依附和死忠,经常扮演着放纵者和牺牲者的角色。
孩子由于从小对于父母的情感依附以及对于家庭归属感的强烈渴望,会让他成年之后的大量行为去模仿父母及兄弟姐妹。
举个例子,一个从小读书就业都听从家庭安排的男生,就会不自觉的习惯当一个牺牲者,为了家人的期望,牺牲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等到这个男生结婚生子的时候,他的父母往往为了能帮助他在大城市立足过上较为安稳的生活,就倾其所有帮助他购房购车,就算是卖掉自己居住的房子也不在乎,这时候,他的父母就主动承当起了牺牲者的角色,这个男生就模仿他的父母,成了放纵者。
男孩不断在牺牲者和放纵者之间摇摆,就像一个钟摆一样,而这个钟摆的中心,就是自我的力量。
要记住,牺牲者角色和放纵者角色是共生关系,离了谁对方都不复存在了,因此,如果你长期扮演其中一方,就会吸引别人来扮演另一方,虽然弥补伴侣的放纵(牺牲)不是你的职责,但对方的放纵(牺牲)行为确实是你的责任。
我们所需要做的,也是我们仅能做的,就是让灵魂的爱带领我们回到中心,回到有爱存在的地方去。
4、启示;获得你的顿悟时刻
最终,我们来到了亲密关系的最后一个阶段,启示阶段。
启示有可能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出现,也有可能是福至心灵,神迹显现的顿悟时刻,还有可能是穿越了量子隧道,没有按部就班走完前三个阶段就出现在你的面前。
作者这样描绘了属于他自己的启示时刻:那是作者和妻子又一次陷入权力斗争中的时候,并开始怀疑这样的竞争到底有没有停止的那一天,还是应该在完全撕破脸之前离婚。突然间,作者意识到,既然他要的最终目的是和妻子相爱,虽然当下的处境是在和她的争吵中,但是,爱本身就是一个动词,如果他要爱她,那应该怎么做。思考完这个问题之后,作者起身到厨房给他的妻子做了她最喜欢的菜,当作者做菜的时候,明显感到了爱流涌动,不仅心中变得温暖,头脑也变得清楚多了。当晚,作者与妻子共进了一顿很棒的晚餐,之前的紧张情势瞬间冰消瓦解。
只是愿意相信自己已经置于爱之中,就可以做到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得到了灵魂的帮助获得了灵魂关系。只要你愿意去不断地发现真正的自己,以及心中存在着的感觉,启示随时都可能发生。
到达了灵魂关系不意味着情感之旅到达了终点,而更应该是一个起点。允许一切顺其自然。
全书学罢,我来帮你总结一下,这本书主要讲了
通过学习这本书,你会发现,重要的不是亲密关系本身,而是你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
真正的快乐是源于你自己的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不是别人给予的,只有正面自己的内心需求,才有可能获得真的满足。
绝对的爱是无条件的,不会因为对方达到某项条件就不爱了,也不会因为某种情景和形势而触发。爱的本质不是互相给予以及接受彼此的爱,追求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满足。
本书的译者张德芬女士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里说过:“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