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培民(美国)译文:李子华。
这本书原著是用英语写的,也是让外国人了解孔子的一本书。
一、作为历史人物的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出生于周王朝晚期的春秋时代。那是一个王权衰落,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孔子一生都在做的事就是如何让纷乱的礼崩乐坏的世界恢复秩序。
二、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出身:孔子出生于公园前551年,出生于鲁国的陬地。三岁丧父,17岁丧母。
孔子的生平:15岁有志于学。“进太庙,每事问”。三十岁就有很多年轻人跟的他学习了。
一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72人,《论语》提到的学生就有22人。
公元前501年任职中都令,随后大司寇。
55岁开始周游列国,68岁回鲁。
69岁时丧子,随后最爱的学生颜回和子路都相继去世,73岁时孔子去世。
三、作为开宗立派的孔子。
1,孔子的使命:
地方长官评:孔子是上天派来教育大家的。“天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孔子深信自己肩负使命:认为天下的斯文、周礼的复兴都是上天安排给自己的宿命。
2,人与天: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对鬼神的态度——敬鬼神而远之。
重视祭祀:为了活着的人更有凝聚力。
3,天命与命:
天命:天赋予人的某种使命或权利。
命:无法摆脱的命运或客观的规律。
“尽人事,听天命” “人能弘道”
儒家的天人合一指的是通过人的积极参与来创造万物的和谐。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不朽与人生的意义:
始于孝道,但不止于孝道。“父慈子孝”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人只有先实现在家中的意义和不朽,才能追求历史上的意义和不朽。
四、作为哲学家的孔子。
1,“仁”:仁者爱人,人的字形表明“儒家强调这样一个预设,即一个人不能成为独自完整的人——我们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存在”。
2,“德者得也”:德是修炼仁的过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礼者理也”:礼是仁的载体,如果仁是成为一个具有关爱之心的人,那么学习礼仪就是学习关爱的行为方式。
4,“名者明也”:“正名”非常重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5,“中庸”:不偏不倚,避免“过”和“不及”。
五、作为政治改革家的孔子。(孔子不算一个成功的政治改革家)
1,孔子的理念:
一生反对“僭越”,主张礼乐治国。
治理的思路——“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理想社会是和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内圣外王:
孔子也主张无为——“无为而治”。
相信正直和公正的力量——“举直错诸枉”。
孔子70岁的时候实现了内在的自由——“从心所欲不逾矩”。
六、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1,孔子是“至圣先师”——生日9月28日在民国时被定为中国的教师节。
2,孔子的人文教育:
宗旨是育人:学生来自社会各个阶层。
有教无类:提供公平的教育,把学生都培养成君子。
子贡说“夫子正自身以待来者”。
3,做人的阶段:
首先应该成为“士”:具备文明素质的人。
从“士”到“君子”:“君子不器”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真正的君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自省,无忧无惧”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什么是小人:“毁人之善以为辩” “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信人”。
从“君子”到“圣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
4,人为什么要学习:“人非生而知之者” “知错就改”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5,教育方法: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交谈,而且会因材施教。
七、作为凡人的孔子。
1,凡人:
并非“至圣”,但也绝非老顽固。
孔子就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既有伟大之处,也有自己的局限。
2,孔子的理想:
“吾与点也”: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携五六个好友和七八个童子,到沂河里戏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结束语:
孔子的伟大,在于他为我们思考了几乎所有人生的苦恼和问题,给了我们尽量恰当的答案。不走极端,而是中庸。中庸到极致,也就是合适到极致。追求仁,是每个人应有的追求,也是让自己更幸福的追求。做到最后,当你和仁合二为一的时候,就能做到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