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艰难的抉择
一九八一年国庆节,齐家人陷入艰难的抉择当中尤其是举科两口子。因为,举科马上就五十八周岁了,国家实施职工让子女接班的政策几年了,现在已到后期,他想让一个孩子来接班,可让哪个孩子来接班实在让两口子为难!
一九八零年,大儿子康民去年从部队专业,被安排在西安市建委,大女儿碧霞在长安红旗粮站上班,二儿子康乐还在九江市部队,二女儿碧燕没有正式工作,其他孩子还在上学,碧燕是接班的合适人选。
就在举科两口子准备让二女儿碧燕接班时,参军长达七年的二儿子康乐复员了!
腊爨(cuan)和千千万万个中国的父母一样也“重男轻女”的思想,她想让二儿子接班,但条件是康乐与已订婚的对象分开,接班后再找一个有正式工作的女孩子,免得结婚后“媳妇”独自一人在农村吃苦。
康乐思前想后,舍不得对象,考虑到自己又有驾驶汽车的技术,不愁找不到工作,就让二妹接班吧。
如果家里有男孩子,而让女孩子接班,当时在农村很少,湾子村有一个女孩子接父亲的班,在工商银行工作,而她二哥腿患有小儿麻癖,嫌父母没有让他接班,工商银行工作是在柜台内,他完全可以接班,但父母却让女儿接了班。于是,他整天在家里闹腾,父母亲苦不堪言;后来弟弟也跟着骂父母,嫌让大姐接了班。几年后,弟兄两个的谩骂使可怜的母亲精神都失常了。
看到这一幕,举科担心让二女儿碧燕接班,兄弟姐妹将来会不会也会打闹呢?于是,决定在国庆节放假时,召开家庭会议,讨论齐家由哪个孩子接班?
国庆节也是农村收玉米、种小麦的时间,腊爨忙完地里的活,举科于一九八一年十月三日上午在客厅,召集大儿子康民、大女儿碧霞、二儿子康乐、二女儿碧燕,一起开会(三女儿碧英已考上学,将来毕业国家包分配,不担心工作问题;其他三个孩子都不到十八岁,年龄太小不能接班,所以这四个孩子在院子,碧英看小说,其余三个孩子写作业,没有参加家庭会议)。
碧燕首先提出让三弟康健接班,弟弟将来考上大学也是为了成为正式工,现在接父亲班就是正式工。
二儿子康乐说:“我放弃接班,现在已结婚了,马上也就要当父亲了,我同意让三弟接班,也能减轻父母的压力。”
父亲举科说:“康健是学习的材料,也太小,刚刚上高中,还不到十六岁,正是学习的好年龄。”
大女儿碧霞说:“碧燕很懂事,能体会父母的不易,放弃接班,主要是担心以后父母的养老问题,在农村主要靠儿子养老,还是让三弟接班吧。”
大儿子说:“康健接班确实可惜了,但康健是目前最合适的人选。爸爸,康乐已结婚,在红旗粮站上班,虽然不是正式工,但可以养家糊口;碧燕在公社缝纫厂上班,一个月挣的虽然少,够女孩子花费了;就让康健接班吧。”
腊爨抱了一下碧燕的肩膀,说:“孩子,你太懂事了,我们感激你!”
碧燕眼睛红红的摇摇头。
举科环视了几个儿女,欣慰地说:“你们都是明事理的孩子,爸爸感谢你们!接班就是康健了!”
由康健接班的事,齐家决定暂时不要告诉孩子,让他继续安心学习,父亲、大儿子分头给他办手续。
接班手续办理了两个多月,才基本办好,现在就只剩下告诉康健了。十二月二十六日是周六,康健从县城回到家中,大姐对他说:“康健,下周就过元旦了,现在学习不紧张吧?”
“上高中与初中不一样,当然紧张了,尤其是英语,学习有点儿吃力。”康健一边吃着馍馍,一边与大姐说话。
“英语吃力咱就不学了,接你爸的班,怎样?”母亲试探着问康健。
“真的?好事呀!我直接超过了三姐,当工人了。”哈哈,哈哈,康健笑着要往外走。
“真的让你接咱爸的班,手续都办好了,你再上一周学,元旦后就去西安上班。”大姐挡住向外走的他,严肃地说。
“真的?假的?”康健疑惑的看着母亲。
“真的,手续你爸与你大哥都给你办好了,没有让老师告诉你。”母亲肯定地说。
“难怪大哥那天拉我去体检,说是看我身体健康不?我就想着我没病没灾的,怎不健康?妈,我要考大学,我不想接班做一名厨师!”康健哭了。
一九八一年的最后一周,是康健一生全日制学习的最后一周。十二月三十一日,他哭着告别了同学与老师,与大哥一起离开了长安二中。
在这里他上了短短四个月的高中!与老师同学相处的很好,还畅想未来考上大学,从事自己喜欢的计算机工作。唉,美好的理想不能实现了!
康健,回头看看这所美丽的校园,在心里默默地说:“再见了,我的学生生涯!”转过头,快步赶上推着自行车的大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