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断断续续在每晚临睡前,我将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看完了。不忍速读,一是想将这部大师之作应细细咀嚼,慢慢领悟,不可亵渎曲解大师的三年心血之作;二是想在未完待续掩卷长思里,留一些思考的时间去体会“婚姻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去”的深意。
说起本书里的男主角方鸿渐,看完真是让人又怜又恨。
在学业上,出国留学的他投机取巧买来假博士文凭蒙混过关,却命运多舛,流离落魄;
在爱情上,他在爱慕自己的苏文纨面前犹豫不决,最后弄巧成拙,与最爱的唐晓芙失之交臂;
在婚姻里,他浑浑噩噩,半推半就里与暗恋他的孙柔嘉进入围城,却上演了一出婚姻悲剧。
方鸿渐就如他后来的好友赵辛楣所言,“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小说里最让我唏嘘不已的是方鸿渐与孙柔嘉这短暂的婚姻,相处时彼此致命的语言伤害一步步紧逼,经常在看到他俩唇枪舌剑的争执画面里,我的心会情不自禁的收紧,预感到类似琴弦崩断的结局。
一切看似来的太突然,却又在情理之中。一场疾风暴雨后,孙柔嘉离家出走,方鸿渐抚摸着被孙柔嘉飞掷的梳子误伤的左颊,一个人在空旷的街道踽踽独行,泪流满面。
小说是虚构的,但是他们鲜活的形象来自生活各个角色的复合体,是作家给予她们艺术上的生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关于婚姻墙内墙外的话题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何经营一段幸福的婚姻却是需要每个人在一路修行里去用心领悟。我从《围城》这本书里,隐隐看到婚姻解体的三个真相。
1、步入婚姻前,双方的动机和期待大相径庭。
小说中方鸿渐对孙柔嘉从初见到婚前,都未曾想过与她结婚,对于一个不丑也不美的女人,他没有初恋时的激情和渴望,之所以在半推半就里答应婚事,只是因为周围人的误解,考虑到人言可畏,更重要的是那时的他饭碗不保,朋友远离无处话凄凉的尴尬境地里,还有孙柔嘉这样一个女人不嫌弃他的落魄陪伴他,有彼此取暖的心理需要,他对妻子的想法就是柔顺就好;
而孙柔嘉呢?她外表看似纤弱,惹人怜惜,可是骨子里却是个嫉妒心强,有主张,脾气任性急躁的小姐,更致命的是她有着与外表不相符的不露声色的心机。她对方鸿渐一见钟情,处心积虑去接近讨好他,她的世界很小,只要婚姻的城里城外。她最大的成功是如愿以偿嫁给方鸿渐,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方鸿渐,一个她深爱又瞧不起的无用男人。
未入婚姻前,男女双方各有心思,各自打算,在未深入了解达成共识前就草率走入婚姻,之后的分歧和失望就在所难免了。
2、互相猜忌,互揭伤疤的沟通方式是婚姻里最毒的药。
婚姻里,被对方言语刺伤时,人本能的会反抗,可以分庭抗礼,据理力争;可以声嘶力竭,声泪俱下,但唯独不要用互相猜忌,互揭伤疤的言语来揭开血淋淋的过去。
小说里的方鸿渐心智有时单纯,订婚前禁不住未婚妻孙柔嘉的盘问,和盘托出与前任苏文纨、唐晓芙的恋爱情史。而方鸿渐也知道曾经同校的一位教授追求过孙柔嘉,写过情书的事情。原本这些都已是过往云烟,却不料成为婚姻争执里最后相互诋毁的王牌。在一次次撕扯里,将彼此仅存的一点温情消磨殆尽,从枕边人变为路人。
3、嫁给一个人,就是嫁给他所有的社会关系,即使再不喜欢,也请保持尊重和分寸。
小说里,婚后的孙柔嘉初次去方家拜见公婆及家人,各种嫌弃和不适。她直言不讳的跟方鸿渐抱怨,索性再也不想踏入方家门,需要公婆三番四次的邀请;而方家老太太觉得儿子偏袒媳妇,老先生觉得儿子窝囊懦弱坍尽了天下丈夫的台,外加两个弟媳各种攀比心理的作祟,让身处漩涡之中的方鸿渐焦头烂额,左右为难。此时的孙柔嘉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给丈夫带来的困扰,反而让好事的姑母一次次去打击丈夫低到尘埃里的自尊。她觉得自己嫁了方鸿渐,心理上还是孙家的人,方鸿渐娶了自己,也在自己感染下与方家渐渐隔离了。她自鸣得意时,却未曾想过血浓于水的古训,看不到丈夫夹心饼干的尴尬处境。
即使双方原生家庭有多么的不同,父母养育孩子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每个人都会带着童年不同的心理创伤长大成人。求同存异的共处,在保持清晰心理界限下,保留一份对彼此原生家庭成员的尊重,掌握说话处事的分寸,这是每个步入婚姻中夫妻都该学会的功课。
在《围城》这部长篇小说里,我看到最后一段,心酸到落泪。“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的打起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响了六下。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方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一段婚姻就此解体,原本希望破镜重圆不计前嫌的两人就此黯然神伤,各奔东西,是不是本可以避免这样的结局,有另外不一样的转机呢?
放下书本,一声叹息后,我沉思许久。
或许每一次再阅又会有另一番感悟。
墙内墙外的我们,哪里才是困住婚姻的那道墙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