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其实会碰到很多问题,可能有的人来说也可能不是问题。 比如每天按部就班完成1天工作、每天喝1杯咖啡、每天看多少页书,却完不成。跑步每周跑多少公里,偶尔几次完成了我们是醒着的睡着人。这正常嘛?烦扰我们种种思绪,以及看到别人成就超过自己、及种种不可得。于是有了些许思考、、、
今天和昨天没有什么不同,和过去每个无数一天都雷同。照样工作、照样下班。以前会安部就搬做在电脑前不管干嘛,都整到11点左右,昨天这种感觉忽然失去意义,在虚度时间。回去静静爬在床上,能听到滴答滴答闹钟声。“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表达感受,自己最最想要什么。
观察自己所思所想、细微的念头,种种困惑、模糊生活靠的是感觉本能,但着通常不是我们想要的。于是就随意翻起书《认知觉醒》周岭,书的封面写着人有2次生命:1次是出生,1次是觉醒。
最触碰的点
一、关于认知
①大脑如何形成的,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当然,不管是何种因素影响我们做出决策,初衷都是让我们好,只不过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决策往往与现代社会脱节,因为它们以为自己还处于原始社会。
·避难趋易——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
·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明知道读书重要,转身却掏出了手机;
·明知道跑步有益,但跑了两天就没了下文;
·明知道要事优先,却成天围绕琐事打转……
认识自己习性,了解自己大脑习惯,就可以好好加以利用。人类由进化而来,大脑有三个功能区域,分别是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主动觉醒,自我成长,就是让理智脑更强大。我们要做就是各个思维和谐相处,不对抗,不消耗。遇到不想跑步时候,我们先跑500m,在进行合理化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理智脑可以让自我立足长远,走出舒适区,自我克制,抵抗诱惑,主动思考,积极应对。
二、关于焦虑
一天下午,我拿出笔和纸,把心中的烦恼、担忧、顾虑和欲望全部列了出来,大到人生愿景,小到10分钟后要做的事,慢慢地,我勾勒出焦虑的几种形式。
第一,完成焦虑。总是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太满,每天都活在截止期限(Deadline)面前,比如同时想学很多东西,但时间根本不够用;每天要例行完成的事情太多,耽误一天就觉得喘不过气来;随意承诺他人,日程安排总被不重要的事情打乱……总之,只要内在欲望涉及面太广或外在日程安排过紧,我就很难做到深入和从容。
第二,定位焦虑。如果在零基础阶段就直视该领域的能人们现在的所作所为,不焦虑都不可能:某某这么年轻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了!他们已经抓住风口、占据先机,我何年何月才能这样?原以为这个绝妙的点子只有自己能想到,没想到人家居然把产品都做出来了……错误的定位只会让人觉得一切都来不及了,事实上,这根本就是错误的对标。
第三,选择焦虑。有时选择太多也会让人陷入焦虑,比如突然有一段自由时间,却因为想做的事情太多,最后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摇摆不定上,静不下心做最重要的事,或者说根本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另外,很多能人的观点也让人纠结,比如A说阅读要只字不差,B说按主题阅读,不用读完,看上去两个人的说法都对,但做法却完全相反,到底该用哪个方法呢?人喜欢唯一性和确定性,面对多元和不确定,靠天生的习性怕是很难应对。
第四,环境焦虑。有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外在环境的限制,比如因家庭、工作的影响,有些事想做却做不了,还有些事不想做却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做。这种低效或无力有时也会让人抓狂。
第五,难度焦虑。有些书就是很难读,有些文章就是很难写,有些知识就是很难懂,有些技能就是很难学……真正能让你变强的东西,其核心困难是无法回避的,不下决心与之死磕,始终在周围打转,时间越长越焦虑。
焦虑的根源
归结起来,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再往深了说,焦虑并不完全源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是来自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天生属性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深处早就埋下了这样的种子: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这才是焦虑真正的根源!焦虑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千百年来,所有的人都一样,只是进入信息社会之后,由于节奏变快、竞争更强,这种天性被放大了。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自责或愧疚,也没有必要与天性较劲,而应想办法看清背后的机理并设法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