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阿都如是说

阿都如是说

作者: 大山顺子 | 来源:发表于2018-10-29 22:11 被阅读12次
    阿都如是说

    请你欣赏纪实散文《阿都如是说》,认识一下宣威阿都,听听阿都都说了些什么?

                              阿都如是说

                                  引子

    阿都不是贫穷的代名词。它是生长在平瘠而又陡峭的山崖上的一棵坚韧不拔的青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阿都不是愚昧的载体。它是崇山野岭中的一株小草,穷沟恶水中的一颗石子,朴实无华、真诚坚毅。阿都不是野蛮的象征。野蛮是1960年阿都事件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世人对阿都的误解。三十余年来,阿都并未为此烦恼,阿都人是用纯真的微笑铸成的。

    人们对阿都的偏见

    对于阿都这个名词熟悉的人很多,但真正到过阿都,并对它有全面而深刻了解的人可能很少(我到过几天,对阿都的了解也谈不上全面深入)。知道阿都这个名词的人,可能都知道众口一词的阿都两大特征:贫穷、野蛮。

    贫穷是事实,但不会永远贫穷,不了解的就不知道为什么贫穷。野蛮,是我们对阿都的一种偏见,是1960 年阿都事件的后遗症。从那时起,阿都就戴上了“野蛮”这项帽子。

    阿都人民无可奈何,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对阿都没有了解,人们也只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罢了,就一直将这顶帽子在阿都头上戴了几十年。阿都没有为自己去正名,没有大喊冤枉,有的是默默的劳作,创造着未来。我们也应该从历史的偏见中解脱出来,重新去认识一下阿都。

    银厂——阿都的风景线

    七月一日至七月五日,我们(东山的教师) 到阿都去监考,使我对阿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银厂是阿都的前哨。地势比较平坦,偶有几个小山互不干涉、亭亭玉立,远远看去,还是相当秀气。坐在车里内心痒痒的,千般叨念、万般嘱咐,假设哪一天有机会,一定上这小山顶上,一览这银厂风景线,享受大自然的赏赐。“风乎舞雩,咏而归”,那将是多么惬意的人生瞬间啊。

    山上没树木,荆棘也少,只生长了一些很不茂盛的稀松平常的小草。但这些小草扎根于土石之下,与山同在,勇敢地咬住小山不放,顽强地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小山美丽的肌肤。在阳光下均匀细润,悠然自乐。

    小山之间,有平整丰饶的土地,一垧垧,一块块,长满了丰硕健壮的玉米,在明艳嘹亮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和风吹拂,摇头摆袖,轻盈起舞,唱出美妙动听的“哗啦啦”的歌声,我被这种美景所陶醉,也衷心地为银厂祝福:生命阳光最温暖。

    梨树——阿都的摇篮

    从银厂到阿都乡政府梨树村公所,有三十二里。银厂是山顶,梨树是山脚,估计两地高度相差在千米以上。山很陡,公路便在这陡峭的山崖上盘旋,像一条竖起的弯曲的河道。公共车此时像个小脚女人:弓了腰、低了头、小心翼翼地往下趋。

    七弯八拐绕下这座山,到了河底便是一块比较宽的河谷地带,这就是梨树村公所。

    乡政府,乡直各单位,都星落棋布地坐落在这里。

    听人说梨树是阿都最好的村公所。河谷最宽(在阿都是这样,其实相当窄狭,宽不到半里,长不过2里),地势比较平坦(其实都很陡,只是乡政府背后、梨树小学的下边,这些陡峭的山脚下,坡稍缓点,有几垧稍大的平整的土地而已)。

    梨树小河从南向北流去,虽然几天没有下雨了,但河水仍是浑浊的。这小小的河谷四周都是山。

    这里的山威武、雄壮、巍峨,像赤膊上阵的大汉,身材魁伟,面目苍凉,筋骨突起。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有大海般宽广的胸膛。

    同去监考的老师风趣的说:“阿都的山,只会立正,不会稍息”。也吃惊地说:“看了阿都的山,东山的山简直不叫山”。

    由于山大、草场宽,牛羊也喂得多,并且还很肥壮。由于坡陡,山路运输主要靠马坨。

    梨树被这些山包围着,象个摇篮。

    梨树气候炎热。与银厂相比,简直是两个天。听当地人说: 银厂每年八九月份以后,便雾气迷朦,较冷的年份会封冻五六十天。而梨树则很炎热,不透风,可种甘果、葡萄,龙竹在那儿长得很茂盛。所以有俗语云“银厂冻的冷尿淌,梨树热得抵不住”。

    由于气候炎热,植被长得很旺盛。阿都一中四周,杨树挺拔高耸,生机盎然。空地上绿草如茵,活泼可爱。梨树村中的一些小自然村,房前屋后满是白杨,还有手臂、腿一样粗的龙竹,把村庄点缀得清新、自然、秀丽,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感。

    由于人口众多(听说有三万多人),很陡的山坡也开发成地。仲夏,玉米、洋芋都在中茁壮成长。小河边虽窄,还是开辟了一片稻田,水稻也绿油油的,长势很好。听说在有一个村公所(叫什么记不清了),还盛产生姜,驰名于宣威。

    有歌云:

    阿都地方好地方,

    山肥水瘦牛马旺。

    盛产生姜和甘果,

    还有葡萄圆又胖。

    阿都地方好地方,

    阳光明媚禾苗壮。

    山坡虽陡出五谷,

    河谷再窄稻谷香。

    当然,并不能因为这歌,就说阿都是天堂,只不过它也有些优越之处罢了。

    阿都人:善良、朴实、热情、友好。

    车上的温馨

    和我们同坐的是一个阿都人,当知道我们是去阿都监考的教师后,便热情主动地为我们介绍各种情况,并友好地递烟、递水(他泡了一大杯水带在身边),也很关心地询问了我们的各种情况。下车后,又诚恳地邀请我们到他家作客。

    这便是我认识的第一个陌生的阿都人。在他身上我看不见野蛮,看见的是朴实善良,感受到的是谦逊、文雅、热情、友好。

    无微不至的关怀

    车站边,阿都一中派去接我们的人早已在那儿等待。一下车就把我们接到学校办公室,受到了中心学校、阿都一中领导、教师们的热烈欢迎。教师们找盆、毛巾、香皂,端水给我们洗漱,然后泡水、递烟。休息了一会儿,又领我们去吃饭。饭后又领我们到乡政府招待室去住。

    一盆水,多么清凉,洗尽了一脸的尘埃,洗跑了一身的疲倦,洗出了一脸的微笑。一杯水、一支烟,微不足道,但对于一个长途跋涉、灰尘仆仆、口千舌燥的人而言,那是多么宝贵,多么值得珍爱的一份情怀,一片挚爱。几步路,是那样朴实、稳健,也走出了阿都人的潇洒、阿都人的浪漫。

    来到阿都,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看到了亲切的眼睛,甜蜜的微笑,受到了热情的接待,无微不至的关怀。

    朴实无华的考生

    七月一日晚,监考教师会上,主考仝心斗老师说:“请各位老师放心去监考,不必担忧,这里的考生朴实得很,不懂什么叫作弊,更不知道怎样作弊.....”当时,我们都认为这种说法过于夸张,调子太高,相信不得。三天监考下来,证明仝老师说的话是正确的。那些考生能严格遵守考场规则,根本不会带书籍进入考场,更不用说搞什么纸条夹带等。考场上默然静坐,独思答卷,不会讲小话,不会交头接耳。就是借擦皮或其它用具时,也不会借机斜瞟一眼。在路上、校园内遇到我们便会亲切地打招呼。我们为之感叹,阿都的考生多么朴实无华! 他(她) 们懂得尊重自己、尊重监考教师。那强有力的自觉性,使我们佩服。那亲切的问候,使我们的心灵在颤抖。

    阿都人:坚强、勇敢、乐观向上

    八年抗战,一路开通

    从银厂到梨树村公所三十二里。山腰以上都完全是青石山,山高坡陡。在那悬崖峭壁上,阿都人用铁一样的胳膊,拿着凿子、铁锤,一块一块地在坚硬的青石上艰苦奋战了八年,凿出了一条通向文明,通向蓝天的大道。只中国的抗日战争打了八年,阿都这三十二里公路也修了八年。这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啊。如果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志士和人民用鲜血换来的,那么阿都的这段公路则是阿都人民用血汗铸成的。

    战山斗水、初见成效

    阿都乡政府原来没有在梨树,而是在比梨树远十二公里的地方。1989年才搬到梨树,到现在一个乡政府的规模已经大体建成,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在这个小小的河谷耸立起来了。这是阿都走向未来的开端。

    阿都由于山大,坡陡,山上的树木被砍光,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泥石流。1992 年阿都深受洪灾,冲垮了大桥,阿都一中的教学楼也淤积到二楼。现在,大桥又高高地矗立在河床上,使猖獗一时的河水也只能望桥兴叹。那无恶不作冲毁了阿都一中的大沙沟也被钢筋、水泥、石子牢牢地捆绑着,动弹不得,被人们乖乖地牵着鼻子转。

    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在各村铺开,文明的种子已播下。电也在各村拉通,电灯、电棒这玩意儿在阿都同样会亮。电视中花花绿绿的人物,在阿都同样生活得很好。

    乐观向上、前途光明

    学校有一个谢老师,我们到他那儿去玩。看到一双精致无比的皮鞋,很漂亮,对它有极大的兴趣,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爱不释手。最后谢老师介绍说:是梨树村的村长同四川人合办生产的。当晚在回归的路上,我们就到了皮鞋厂,虽然只有两间房子,并无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但村长能引进技术和外资,进行了兴办乡镇企业的尝试,这就是阿都希望的影子——乡镇企业的雏型。

    回归的车上,遇到我们监考的一个学生,我问他:

    “你去哪儿?”

    “不知道。”

    “去干什么?”

    “升学无望,到外地去做小工。”

    “外面很乱,你不怕吗?”

    “为什么要怕? 不乱就好吗?”

    是啊! 为什么要怕,不乱就好吗? 怕什么呢? 勇敢些,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或许会找到一条更光明的路子。

    一塘水,很静,它却臭了。一条小溪,在运动,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阿都不是正在运动吗?你听它在欢快地唱:

    阿都人民好,

    善良朴实又聪明。

    微笑能解人生味,

    此地没有陌路人。

    阿都人民好,

    坚强勇敢又乐观。

    战山斗水奏凯歌,

    勇往直前建家园。

    我们祝愿阿都人民能极早地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奔向二十一世纪。

    (原文刊载于《宣威史志》1994年第6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阿都如是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ni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