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培养中国散文的文学气质,从这24篇散文开始

培养中国散文的文学气质,从这24篇散文开始

作者: 宇之歆然 | 来源:发表于2023-08-04 17:02 被阅读0次

    书名:《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

    作者:杨昊鸥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记得读书时,第一次被散文感动到是读到朱自清的《荷墉月色》中的这段话:“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那时候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一个人既会爱热闹,也爱冷静?既爱群居,也爱独处?这不明显就是矛盾的吗?

    后来读的书多了,才知道原来散文有很多种格调,且会随着朝代、地域甚至性别等而有所不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中国散文自古以来的应用性很强,它承载着政治、历史、哲学、美学,乃至于普通情感和日常生活等中国精神的方方面面。

    简言之,随时随处可散文。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学识、阅历等,可以独僻自己的散文集。

    中山大学文学博士杨昊鸥,曾借鉴中国古代诗歌著作《二十四诗品》的思路,把从古到今的中国散文梳理为24种格调,用分类评述的形式为读者提炼呈现出来,撰写成了《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一书。

    此书按照中国散文发展进程,从近三千年的散文历史中精选了24个专题,分别是古质、跌宕、辞达、安逸、劲健、自重、曲折、悲欣、萧散、铿锵、峻洁、醇厚、汇通、物我、雅趣、经营、锐利、渊博、赤诚、浑融、复调、机智、温暖、与苍茫。

    筛选了古代的《史记》、《论语》、陶渊明和欧阳修等的经典词作,也不乏现代作家如鲁迅、王小波、李娟等的作品,横跨古今,不但展现了散文的发展脉络,更是对每一篇散文作品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深入鉴赏与解析,读来让人眼前一亮。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者定的格调是:悲欣。

    这明明是东晋时期上流社会最流行的娱乐方式,不应该是欣吗?何来悲呢?

    作者先介绍了一下兰亭聚会的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以会稽市市长王羲之为首的四十二位当时最负盛名的文化名流,一同来到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进行了一场文化人的聚会。

    他们探讨国家大事,谈论诗词歌赋,名人佚事,也观宇宙,察万物,并感慨人生际遇,生死无常。

    序文的前面写景:“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表明是在高山上的竹林里举行的聚会,“竹”自古便有坚韧不拔、清风朗月之意,暗喻了当时参与的人都是一些有品调之人。

    行文到中间,开始感慨人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个人都欣喜于自己所爱之物,满足于暂时的兴奋,却不知老之将至,人的寿命长短也只能听天由命,这是本序文“悲”的来源,也是全诗的基调之一,透露出即使盛名如斯,依然会“为物喜,为已悲”。

    读来让人跌宕起伏、心潮澎湃却又沉吟反思,让人不仅领略到了书法的极度典雅与华丽,更在于它的精神内核:用极度华美的笔触来书写人世间永恒的悲哀--生命无常,万物易逝。

    这有点类似于日本文学当中的物哀主题,以及鲁迅先生的那句:“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序文中表达的主题还有一层就是,生命终将归于消失,每个人应当乐于当下,即使时光一去不复返,亦可以用文字与精神使之长长久久。

    经典散文加上作者杨昊鸥长期以来对中国散文的教学与研究功底,让读者在回味经典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与构建。

    如果你也喜欢中国散文,抑或读散文而不自知,这本《中国散文的24种格调》不妨作为你的阅读底本,能够更快融入散文的世界。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培养中国散文的文学气质,从这24篇散文开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ov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