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高处不胜寒”,人们用来指那些才艺高的人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境界越高,身边能做伴的人就越少。
就像我们说成功的路上人很少一样,因为坚持的人不多。
平凡的人在忙着搞社交,聪明的人在忙着提升自己。
我们和思想境界高的人谈话,总觉得和他们交流起来无障碍,但是在谈及某个深入的点上面,会跟不上人家的节奏,像隔着一层纱一样。
聪明人往往很少社交,不是他们不喜欢交友,而是他们对朋友有自己的选择,不会浪费时间去经营人脉。
聪明的人只跟同频的人交往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许多“忘年交”,会羡慕这样的友情,人与人相处,讲究的是一种“眼缘”吧,也是谈门当户对的吧,门不当户不对,两个人无法走到一起交流。
就像鲁迅和闰土,年少时一起上树捉鸟、下海拾贝、到瓜地刺猹,童年的丰富多彩让鲁迅盼着闰土的到来。可时隔三十年,两人再次相见,已找不到当年的亲密和欢畅,闰土身上不再有年少时的意气风发,而是一个饱经沧桑、唯唯诺诺的中年男人。
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他俩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由于成长速度不同,两人在三观和认知上已渐行渐远。地位悬殊,营造不了平等的关系;价值不对等,感情维系不长久。
如何辨别身边的聪明人?
“当你遇到一个人,他能理解你的处境,尊重你的观点和信仰,和你打成一片让你觉得很舒服。
但当你想进一步和他深入交往时,会发现他总是和你保持一定距离,让你觉得你们总是隔着一层,这人八成比你聪明很多。”
《樵夫与牧羊人》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
樵夫上山砍柴,遇到了牧羊人。牧羊人为了打发时间,一边照看羊群吃草,一边拉着樵夫聊天。
樵夫为了让牧羊人尽兴,放下了手里的活儿,全程“专注”唠嗑。
天黑了,牧羊人赶着吃得肚皮圆滚的羊儿回家了,而樵夫,却两手空空,成了大家嘴里的笑话:
“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为了“合群”,为了“存在感”,就刻意讨好、四处攀附,以致忘了自己的路。
与其低质量的低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