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降温,天很冷,下午出门接女儿,从箱底挖出厚厚的羽绒服穿上,瞬间暖和了很多。天阴沉沉的,五点半不到,就已经擦黑了,风一吹显得更冷了。
接了女儿,一路小跑着回家,路过楼下的餐馆,看到后厨里厨师们点着蜡烛切菜、炒菜,有条不紊,蜡烛散发出柔和的光,慢慢的填满了角角落落,使周围的一切变得宁静而又祥和。
看到如此情景,我也想点上蜡烛,吃个烛光晚餐,然后抱本书,看文字在烛光里跳跃,当书看得入迷的时候顺便再感受下孟浩然的“夜久灯花落,薰笼香气微”的场景,可惜屋内无薰笼,屋外不见梅,后半句只能靠想象了。
如此想来,遂转身去了旁边的小店,买了几根蜡烛,带着女儿回家。
待到吃饭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没有电的日子真不好过!充电宝的电是留给女儿写作业的,不能浪费,所以那几只蜡烛就派上用场了。看到我点蜡烛,女儿甚是兴奋,好奇的盯着我的动作,看到我在烟灰缸里滴了几滴蜡油,然后把蜡烛粘立起来,她就觉得妈妈好厉害,这都能做到,还一本正经的提醒我离远点,别被火烧到头发。
说起这个我就好笑,她四岁的时候齐先生带她回家扫墓,看到爸爸烧了纸钱,然后跪在墓前磕头,自己也学,结果离得太近,风一吹,被纸钱的火燎到了头发,吓得她哇哇大叫,从此这个事情就被她深深的记住了,再看到火,第一反应就是头发。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一切准备就绪,一碗汤,一盘饺子上桌,简单的烛光晚餐开始了。不知是烛光下的场面太柔和,还是很少能这样平心静气的坐下享受这样的温馨时刻,女儿很高兴,叽叽喳喳的同我讲她学校的事情,我耐心的听着,听她讲三句事实,七八句想象,听着听着思绪就飞了,飞到了很久以前的时光,远到了三十年前。
那时候,家里经常停电,蜡烛成了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谁家也少不得它。母亲干了一天的活,回到家后,天都黑了,还有一堆家务等着她干,我虽然也能帮着点,但作为六七岁的孩子,也只能干些简单的事情,比如帮她在案台上点好蜡烛,在锅底添几根柴火,垂涎三尺的看着她把擀好的饼子,一种掺了煮熟的红豆和北瓜(同南瓜很像,我到现在都怀疑所谓的北瓜其实就是南瓜)皮的饼子,放进滋滋作响的锅里煎,直到外皮焦黄再出锅,红豆绵软香甜,而北瓜皮又是个什么味道?却怎么都想不起来了,就是觉得那个饼好吃,实在不知道自己怀念的是那个饼,还是那段有点苦却很幸福的时光,亦或是那个年轻干练的母亲,也许,都有吧!
仔细算来,那时候的母亲也才三十来岁,青春活力,承担了家里一多半的负担。而她在烛光下给我们姊妹一针一线纳鞋底的场面总是萦绕在我的心头,那样清晰,那样让我怀念。
厚厚的鞋底上针脚又细又密,她的手很巧,做给我们的鞋面上总会绣上几朵淡雅的花,或绽放,或含苞待放,栩栩如生。有时候心情不错,她还会边做边哼唱几句她们那个年代的老歌,轻松愉快。而我就静静的坐在旁边看着听着,只知道她心情好我就高兴,不用挨骂,却没去多想她低着头眯着眼,用顶针顶过去的每一针,用大指和食指使劲拽出来的每一线意味着什么。
直到多年后读到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才真正的读懂了母亲,体会到了她那藏在一针一线里的爱,就像冬日的暖阳倏忽划过心田,却让你捕捉不到那抹使人熨贴的温热。
如今,三十年过去了,妈妈的年纪大了,黑发渐渐变少,眼睛不再清明,曾经美丽的容颜也已消逝在了过去的时光里。但她对我们的爱却如那陈年老酿一般愈发浓烈。
有一次回家里,吃完中饭,她献宝似的给我拿出几双绣了花的鞋垫子,有给老公的,给我的,还有女儿的,上面绣了有着美好寓意的花果,颜色搭配得很好很讲究,那是她的长项,花面的针脚有点歪有点扭,再不如年轻时做的那般精致。
我细细的看着,看着看着眼睛就模糊了,鼻子一酸险些掉下泪来,我仿佛看见她在不算明亮的灯下,在刺眼的阳光下,一遍又一遍的看偏针孔,极力的对齐每一个针脚,当感觉自己再不能如年轻时那样心明眼亮的飞针走线,随心所欲的改换针法,她心里一定很慌很难过吧!
想到这些场景我心里就憋得难受,没有说话,只是把鞋垫收到缝纫机上,让她教我走线,眼睛却酸涩的要命,眼前都是重影。看到我的样子,她的眼睛红了,她一直都是很通透的人,她了解她的每一个孩子。我的一个小小的举动都能被她猜中心思。
她叹了口气说:“没事,趁看得见,做几双放着。这个缝纫机太老了,你不会用,还是我来吧。”说着就坐到缝纫机前开始穿针,结果试了几遍,还是穿不过去,看了看我,脸上现出浓浓的惆怅与尴尬,笑说自己不中用了,她从来都很好面子,哪怕是在儿女面前。
“我来吧!”从她手里接过线,我轻松的穿进了针孔。于是,我穿针,妈轧线,那个机器真的很老旧了,时不时的割断线,我一遍遍的穿好,又一遍遍的被割断,后来直接罢工了,我一下泄了气。看了看还没轧完的那一只,只剩一半就完工了,索性拿过来,穿好线自己一针一针纳了起来,而母亲就坐在我旁边看着,时不时的调侃我两句,说针脚大了,歪了……就这样,我们俩你一句我一句的琐碎聊天,冲淡了刚刚那番感伤的情绪。
午后的阳光正好,院子里暖暖的,隔壁大伯家院子里的杏子熟了,轻风拂过,送来了阵阵果香,温馨而甜腻。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晚上,妈妈还是那么年轻,坐在烛光下飞针走线的纳鞋底,绣花,她的手多灵巧啊,眼睛多亮啊……
真希望时光不老,妈妈青春依旧!
晕黄的烛光下,女儿正在奋力的啃着一块骨头,幸福而又满足,我坐在桌旁静静的看着她,平安喜乐,满心欢喜。
时光更迭,青春易老,永远不会老的,是母亲倾注在儿女身上的爱。愿天下儿女都能在时光正好的年华里读懂母亲,愿天下母亲笑颜轻着面,喜乐由心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