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年小结之关于女儿教育的思考

三年小结之关于女儿教育的思考

作者: 隔壁阳台上的猫 | 来源:发表于2017-04-01 06:03 被阅读0次

    从人的职业规划上,三年、五年和八年往往会是重要的时间节点;而描述城市的未来,也常常会许以“三年一小变,五年成规模”。可见,三年这个时间节点值得好好的小结一下。而今恰逢旅居温哥华三年,很多事情也逐渐从一头雾水到略有感悟,此刻就聊一些与女儿教育有关的话题吧。

    还记得女儿上Kindergarten第一天放学回家兴奋的样子,当时真心为她能冲出体制获得自由而高兴,但高兴没几天便发现这下午三点放学一点儿也不美妙,甚至开始怀念在国内上幼儿园八点送五点接管吃管玩的日子,顿感当头棒喝,好日子到头,苦日子开始了……每天便是准备加餐的点心到午餐再到三点之后的课外课串场,各种辛苦一言难尽。

    女儿的学校生活分三大主题:校内学习、校外活动和营养配餐。校内学习不可控,回头可以略整见闻;营养配餐则是各种操劳,另起一篇血和泪;校外活动则是可以在此说一说我一波三折的心得体会。

    最初怀着痛恨国内“八股”教育和体制压迫的心理,往往带着粉红眼镜来看这个新社会,那时觉得课外课都特别好特别丰富多彩,运动类有游泳滑冰骑马打球和打拳等,文艺类有画画音乐摄影和雕塑等,知识类有数学写作话剧乐高和科学等,总之五花八门,绝少有人下课还去恶补什么奥数英语之类的,“自由”的气息铺面而来,于是最开始的课后班便是游泳滑冰和画画,同时钢琴则是延续在国内的惯性学习(插一句:之前没在意学钢琴的有多多,来了北美竟然发现几乎所有的华人孩子不是在学钢琴、就是在考级,这个也可以写篇血泪史了,但今天按下不表)。

    就这样,懵懵懂懂中游泳滑冰画画一直持续着,中间也穿插着上过其他诸如科学课、乐高课、体操课和读写课等等,直到有一天听了一次关于高中IB课程介绍的讲座,以及听到几个虎妈谈论自己孩子培养的血汗历程后,突然悟了,原来眼前的这一切并不是“自由”,只不过是从一个“体制”跳进了另一个“体制”罢了,而放学之后的课外课并不是为了“快乐”、“自由”,真正的本质则都是为了迎合当下教育的“体制”,都是为了以后能更好的进入北美的大学。瞧,绕了一个大弯儿,为的还是升学。

    但是,在我看来这个体制下的升学,不仅比国内难,而且华人孩子比其他族裔的孩子更难,当然我指的目标大学是排名靠前,甚至是美国的常青藤大学。而对于普通大学北美的孩子还是比国内孩子幸福太多,不仅教育质量高,而且事实上只要你想上其实都可以上,找个中产的工作,过个普通人的生活都是没问题的。

    话题抛出,接下去我要进一步聊的是目标常春藤大学,而关于普通大学的教育同样暂且不表以后再说。

    一、为什么比国内难

    现在大家总在说国内的教育就是书呆子教育,奉行“分数”主义,只要考试拿高分,什么都可以放下不管,而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在国内的体制下分数是衡量的唯一标准,只要你分数够就可以上清华上北大,谁也不好动手脚。但是,在北美的体制下却没有这样明确的标准,尤其是很多常春藤大学其实都是私立大学,录取是由招生委员会决定,而委员会成员往往会有该校毕业的校友组成,那么校友的子女则是优先考虑对象,再接着则是各种优等生,而优等生的录取比例往往是与其族群息息相关,而华裔则通常是被排斥压抑的那一拨人(这里同样可以再扯出一大篇儿来,也不说吧),关于优等生的选择虽没有硬性规定,但参照以往惯例,多半会要求文武双全,文不仅读书考试好而且最好能言善道有领导力会推销自己,武不仅会多样体育技能而且最好还有专项最好还是冷门最好还有获奖最好还能与招生大学的特征相匹配,比如有些大学的乐队特棒而你恰巧会吹超棒的萨克斯,有些大学的篮球队很棒而你恰巧投得一手好球,有些大学奉行打高球而你恰巧打过联赛还获过奖,等等。对于大多数追求常春藤大学的苦逼华裔家庭们,往往不是校友,那就只能走优等生路线了,而这条路上,从小学到高中的课外课则成为发挥重要作用的战场,塑造“T”型人才:第一步是从事基础普及类项目,拓展“T”上面的“一横”进行广度培养,诸如游泳滑冰画画读写多元语言,第二类是参与特色类项目,拓展“T”下面的“一竖”进行深度培养或者特色培养,诸如拿个击剑冠军得个篮球大满贯什么的。一系列培养不仅仅是金钱的较量,还是一场考验孩子和父母耐力的马拉松,但可悲的是,通常看似跑到人生前列的马拉松选手也未必能获得常春藤大学的青睐,据华裔维权团体整理的资料显示,目前亚裔高中生进入一流名校时,SAT分数要比白人学生高140分、比西语裔高出270分,比非洲裔更高出450分。但亚裔在任何一个SAT分数段的名校录取率都是最低的,在同样的分数下,录取率比白人低67%,比其他族裔更低。正所谓名校路难,难于上青天。

    二、认清现实,端正态度。

    看看眼前两个可爱的女儿,是强压还是引导,答案就在眼前。回归生活的本质,能上常春藤自然很好,毕竟那时会拥有不同的朋友圈、会有更好的人生际遇,但一定会幸福吗?我不敢肯定。此刻突然想起在国内工作的时候,自己与女同事谈心常常会说如果再给自己一次机会,我定然不会选择做老板而是会家庭第一,现在想想这话说的不够好,创业当老板与照顾家庭可以并不矛盾,之所以矛盾是因为自己还不够优秀、不能协调好各种关系、不能处理好各种问题,但是否优秀与做不做老板也没啥关系,让自己变得优秀并不是为了做老板为了控制而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能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而非被选择。女儿慢慢长大,我希望她可以学会选择,可以学会了解每个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后果,可以学会掌握自己的人生。

    其实,谈到这里,我很庆幸原来我并没有走弯路,庆幸自己突然想明白了,庆幸自己之前的无意识恰恰造就了女儿的自我选择,虽然有时候我会失望,但我依然对未来充满期待,因为我相信她会走一条自己的人生路。

    三、女儿的课外课

    每个学期前都要提前选择下个学期的课外课,热门课都要提前抢位,每到此时我都要和女儿正经地讨论一回,话题通常都是女儿对这个学期课外课的评价,以及她对下个学期课程的期待,然后确定出即将要报的课程名单,比如这次女儿除了希望延续游泳滑冰画画,还希望继续学做饭、陶艺,还想踢足球跳体操,放弃瑜伽中文,想学Ukulele、法语或者西班牙语;而最终排期则是一三游泳,二四滑冰,同时周三游泳后是Ukulele,周四滑冰之前是画画,之后踢足球,周五晚上法语,周六STEM科学课,周日足球比赛,做饭和陶艺因时间冲突放弃,周五下午和周六上午维持自由玩乐时间,周日因为是踢球也算是自由玩乐了。满满一周的安排,因为都是女儿自己要求的,所以进行下来她都直呼棒极了,而踢球之后的疲惫不堪也成了她的乐趣,希望她可以坚持下去。

    说到坚持,自然谈到放弃,三年时间里也做了很多让我痛心的放弃,比如中文、钢琴和乐高机器人。但前几天她突然说:妈妈,我现在学会了英语,然后开始学法语,之后我就想好好的学中文了。这不就是惊喜吗?还有,前阵子去游泳俱乐部参加入门测试,居然因为受不了自己慢而引来别人注视而中途弃场,而同样几天前,再次给我惊喜说:妈妈,我想上完这次的游泳课我再去参加测试吧,而这次我不会放弃了”。

    看来前几天和她聊“领导力”,她给自己定的今年的目标“不放弃”已经开始慢慢发酵了,而她自己也在奔着自己定的这个小目标慢慢前进,真好!就这样长大吧,上不了常春藤还可以读UBC,读不了UBC还可以上BCIT,只要你幸福就好。

    三年小结之关于女儿教育的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年小结之关于女儿教育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wb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