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也许有用
“月光”真的不好吗?

“月光”真的不好吗?

作者: 沧海飞蝶 | 来源:发表于2018-09-29 15:55 被阅读0次

    社会上,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总看不惯年轻人的“大手大脚”,批评“月光族”不懂过日子;年轻人则觉得老年人“太抠”,不会生活。究竟储蓄好,还是月光好,这里就和大家聊一聊。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月光族”是指每月赚的钱还没到下个月月初就被全部用光、花光的一群人。同时,也用来形容赚钱不多,每月收入仅可以维持基本开销的一类人。与“月光族”相对应的是努力攒钱的储蓄族。

    上个月发工资时,我和单位的几个小年轻聊了聊,有80后,也有90后的。说起存款,几个人都说,字典里没有这个词,有一个工作了五、六年的同事说,要父母靠贴补才够花销。凭心而论,扣除公积金、养老金等费用后,我们单位实到手工资也就3-4千块,但在一个四、五线的农业城市来说,也不算低了,养家糊口还是没有问题的。其他几个也是有房贷、有车贷,下半年刚开始,今年年终奖的开支计划已经列出去了,也是等米下锅的主。一些老同志的经济状况相对好一些,手里多少有些余钱,一方面是他们开销比年轻人小,另一方面,工资收入相对也高一些。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月光”,已经由每月花光已到手的钱,发展到了提前预支尚未到手的钱,即有房贷、车贷,或有透支卡、蚂蚁花呗等着还钱。

    几十年前,社会上广泛流传着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一个中国老太太,辛辛苦苦劳作了一辈子,到60岁时终于挣够了钱买了一套房子。一个美国老太太,30岁时贷款购买了一套楼房,60岁时终于还清了购房的贷款,而她已经在这房子里面住了30年了。这个故事仿佛告诉我们:中国老太太“不精明”,应该超前消费,提前30年住上房子。

    生活节俭、储蓄备用金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曾几何时,储蓄成了思想保守、不灵光的代名词。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大家开始努力转变着对金钱的观念,特别是花钱的观念。今天,中国人可以象美国老太太一样,贷款买楼,提前30年住上楼房了,风向又变了,社会舆论开始批评不储蓄的月光族了。

    其实,我们稍加分析就能发现观念转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贷款买房,不管是十年前、二十年前、还是三十年前都是稳赚的,而且买的越多赚的越多。同样的经济收入,贷款越多,买的房子越多,赚的越多。

    银行存款,跑不过通货膨胀,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人非要说存款利率比通货膨胀率高,那我祝你钱存在银行、你全家钱都存在银行。

    再看保险。买保险,若是为了家庭保障,没有问题;若是用于理财,那基本没谱。我这不是黑保险公司,就拿我自己来说,十五年前,给刚满月的孩子买了一份子女备用金,每年交450元,连续交16年,到2020年,我就可以领到10000元了。如果从利率上算,那利率不比银行存款低,但问题是,十五年前450元我就可以买半平米楼房,或150碗牛肉面了,但10000元今天只能买1.5平米楼房,或1428碗牛肉面了。也就是说,我延迟了15年消费,不但没有买到更多的东西,甚至购买力还不如每年用450元直接买楼房或牛肉面。

    从过去三十年的经历可以看出,通贷膨胀让储蓄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但通贷膨胀只是观念转变的一个原因,还有人们消费水平提高等等的原因,如贷款买车是只赔不赚的,无论是国产车,还是进口车,从买进来的那一天起就开始贬值了,但人们还是照买不误。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人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月光族”也是如此,他们追求的是月薪的价值最大化。在通货膨胀率高于存款率的条件下,月光族购买力是最大化的,也就是说,在同样的收入下,月光族比储蓄族能买更多的东西。因为储蓄在银行的金钱在不断的缩水。

    我这里不是鼓励大家当“月光族”。个人认为储蓄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保障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资金宽余的情况下给自己留有余地,这是对自己,也是对家庭的负责。

    但“月光族”的选择未必是错的,若是教育、生存必需品等方面的消费,能早花就早花,等存够了钱再去做,可能会错失良机。若是纯娱乐消费、为了非生存必需品或者仅仅为了占商家促销打扣的便宜,还是建议你管住自己的钱包,省下来,留做储蓄,否则你尽管买的多,但买来是闲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月光”真的不好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cb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