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游 记
河下古镇的悠悠风情

河下古镇的悠悠风情

作者: 云起龙飞 | 来源:发表于2020-11-06 09:11 被阅读0次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把苏杭比作人间天堂的话,那么江苏淮安区的河下古镇便是那温暖亲切的人间烟火了。

河下古镇并不大,可它是淮扬菜的重要发源地,也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地。这里曾诞生文学家吴承恩、巾帼英雄梁红玉等历史名人,明清两代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因为它的存在,使得江淮地区变得躁动而深沉。

徜徉河下古镇,如今依旧是恬然质朴、生生不息的模样,众多历史名人令人敬仰不已。与丽江、周庄等商业化的古镇比较,少了喧嚣和拥挤的人流,却难掩昔日的繁华与深厚底蕴,以其古朴、典雅更让人回味和遐想。

步入古镇,要抚平自己的心境。因为你要想真正了解这个曾经因水而兴的古镇性情,就得放慢步子,到每一处去看一看、听一听,聆听着它岁月流逝的倾诉, 或许你会在不经意间与隐在某个角落的传奇故事不期而遇。

河下古镇坐落在江苏淮安市古城西北,吴王夫差开凿古邗沟入淮末口处,邗沟奇妙地贯穿在京杭大运河与淮河之间,得天独厚的位置,使得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明清时期这里成了淮北盐业集散地,大批盐商汇聚于此经营盐业,河下成了重要的商埠。这里曾经建有漕运最高管理机关漕运总督署,是南北水运的枢纽,素有“七省咽喉”之称。从江南而来的所有船只抵达淮安,由此处入淮北上。而淮北盐南运,必须经过河下镇,再运往全国其他地方。

踏上青石板,我的心也跟着老街的色彩变得凝重起来,感受到它那一份久违的宁静和幽深。一块块青石板数千年来历经雨水冲刷,凹凸之处正诉说着它的沧桑变化。

古镇从北面入口,呈“士”字形,进入古镇往南前行,跨过一座小桥,名曰“程公桥”。此桥是城北通往淮安古城的必经之地,伫立桥上,放眼东西方向,河道两岸杨柳依依,河水清澈见底,似有“小桥流水”的韵味, 同时又多了一份不同于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楚汉之雄风。

南北街道不长, 仅仅约300米,两旁都是一些古店面,街上行人寥若晨星,也听不到叫卖声,窄窄的巷道只能容纳两个人行走。东西街道长约1500米,程公桥下自东向西一条河流穿街而过。临河两岸都是民居,临水而建的老屋墙根都用石块垒起来,青瓦下的墙面由于经历着岁月的侵蚀早已层层剥落,此起彼伏的民居,曲折的巷陌,弯弯的流水,别具一格的水榭成为古镇一幅淡淡的水墨画。

河下古镇历代名人辈出。古镇先后出现了如著名军事家韩信、唐朝诗人赵暇、宋代巾帼英雄梁红玉、明代抗倭状元沈坤、文学家吴承恩等等。

跨过程公桥沿着河岸走,不远处就是一座高大的形同亭子一样的状元楼,楼分上下两层,在楼上放眼远望,整个淮安城一览无余。原来此楼是河下人民为了纪念抗倭状元沈坤而建。

沈坤出生于古镇竹巷街,嘉靖十年中举人, 那时候东南沿海一带经常遭受倭寇的烧杀抢掠。沈坤与戚继光为同时代人,他与戚继光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戚继光自己训练了一支民兵,纪律严明, 作战勇敢,人们称之为“戚家军”,而沈坤也散家赀募集乡勇,亲自训练成一支千人的乡兵,时人称之为“状元兵”。戚继光在抗倭胜利以后,遭到奸人陷害,只被罢官,而沈坤在抗倭胜利以后,竟被人诬陷,死于狱中。戚继光等人的事迹被载入史册,而沈坤的事迹,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载入正史。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家附近建了一座状元楼。

走过状元楼一路前行,不远处便是梁红玉祠。门头上“梁红玉祠”四个大字格外醒目,祠堂就是一方四合院,大殿中央为梁红玉塑像,塑像中梁红玉戎装佩剑,神采飘逸,英姿飒爽。大殿东厢三间,西厢三间,里面放着击鼓战金山时的大小锣鼓,庭院中遍植花木松柏,一棵千年柏树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梁红玉生于河下古镇,出身贫寒,后嫁南宋著名抗金名将韩世忠,北宋后期,金兵南犯,她跟随丈夫韩世忠开始了戎马生涯。大战黄天荡,击鼓战金山,因功勋卓著,蜚声朝野,先后被封为安国夫人、扬国夫人。河下父老为纪念这位女中豪杰, 在她出生地建祠以纪念她。

再往东南方向约300米就到了吴承恩故居,故居门朝南,门前有一座小桥连接着广场与故居,西侧是一个小道纵横阡陌,草木从容、林壑幽美的吴承恩文化广场。进入大门是一个近两百平方米的小院子。中间有一条20米长的青砖通道将大门与客厅连接。道中有一用竹枝与杂草编织的竹篱门,西侧是一片碧绿的竹林。竹林虽小,但由这些细竹枝,

可以看出吴承恩追求奔放、自由与高雅的心境。客厅是三间青砖瓦房,典型的江淮地区大户人家的会客室,是吴家的主屋,中堂安放着一尊吴承恩半身铜像,住房是吴承恩与两位夫人生活的住处。吴家书房门前有一座吴承恩花岗岩全身雕塑,雕像上他手拿书卷,深思熟虑地构思着千古神话。在他面前有个水石园, 虽然那么小, 但有山有水、有洞有道,还真让游人置身于花果山之中,享受着与猴子猴孙们自然相处的乐趣。

如果说书房门前是一座花果山,那么吴家后花园便是一部微雕式的《西游记》全景图。两千多平方米的后花园,是一座文化丰厚、艺苑璀璨的长廊。花园里全是由怪石嶙峋的石头镶成,细看这些奇石,一个个真像《西游记》中描述的妖魔鬼怪:有的像白骨精、有的像牛魔王、有的像鲤鱼精……

古镇不仅名人辈出,而且盛产美食。就美食而言,名扬中外的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就出自这里,然而古镇最富特色的当数茶馓。

茶馓的历史追溯于唐朝贞观年代,盛于明清时期。据传,慈禧太后患乳瘤无药可治,淮安御医韩达哉曾用茶馓、荔枝核和黄酒煎服,连服三次乳瘤消失,慈禧大为赞赏,自此,茶馓在同治年间被列为清室贡品。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云:油馓之甘味为咸,通便润肠、乃有温中益气之效。至今淮安民间的乡下还有产妇生小孩,亲朋好友把茶馓当礼品相送的习俗。那么茶馓与茶有什么关系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人们在品尝时喜欢与香茶同食。

茶馓的做工并不复杂,先把上等面粉倒进缸内,根据面粉分量加水,再加入适量苏打、芝麻和精盐 (或放入糖) 配制,与面粉拌匀后揉成团让其发酵。发酵后把面团搓成火腿肠形状的长条,盘旋放入缸内。大约一个小时后,将锅中倒入麻油,烧至八成热,将面条拉成纤细条绕在手上,那形状宛如条条白丝线,绷开五指后,用两根长长的竹筷插进去绷至两个手掌大, 放入锅中摆动几下,然后竹筷对折一合,茶馓炸制即成。刚出锅的茶馓色泽鲜艳,根根细如发丝, 香味扑鼻,香酥松脆。我们把茶馓放在碗里泡着吃,加入适量的白糖,既觉柔韧,又觉香软。

百年老店文楼,其独创的蟹黄汤包是淮扬菜的一道经典,生意红火,需排队预订。走进文楼院落,有两立柱,东面柱子上写有“小大姐 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上联,西面柱上至今尚缺下联。据传,乾隆南巡途经河下,闻小楼“赌食”文化颇为独特,遂引大学士纪晓岚亲临小楼。不料,君臣二人却被一位小姑娘随口说出的“小大姐上河下 坐北朝南吃东西”上联难倒,百思不得下联,败下阵来买单请客,后赐小楼名为“文楼”,自此名声大噪,而小姑娘所出上联,数百年来竟无人以对。

当我们离开河下古镇时,夕阳的余晖依然演绎着小镇生命的轮回。如今的古镇如同一位老者安享着世外的淡泊与宁静,无声地诉说着它的过去,默默地守候……

相关文章

  • 河下古镇的悠悠风情

    常言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把苏杭比作人间天堂的话,那么江苏淮安区的河下古镇便是那温暖亲切的人间烟火了。 ...

  • 悠悠浏河古镇

    踏着青石板路,走进这座江南水乡小镇,虽不曾亲见她的繁荣之至,然也耳濡目染她的人文风情,古镇给我的印象便是古朴安谧。...

  • 拟一幅对联

    今天游历三河古镇。拟对联一幅: 三河未老影淡淡, 古镇犹新人悠悠。

  • 2019-02-07

    今天重游河下古镇,说起古镇,全国排上名的应该也有好多个。但保持最原始风貌的,河下古镇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 河下古镇...

  • 咏河下古镇

    咏河下古镇 文/花落尘香(周玲) 悠悠古渡岂虚名,翘角飞檐古趣盈。 ...

  • 风情茶马古镇—束河古镇

    初到束河古镇,街头店门口古怪精灵的大南瓜特别有趣,扁圆形的大肚子,表面凹凸不平,纹理或者叫沟粗而深,看着这笨...

  • 河下古镇

    古镇,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上千年历史的过度,这样的建筑群似乎到处可见...

  • 悠悠冰雪风情(下)

    悠悠冰雪风情(下) 焦小桥 在宋代皇帝热衷冰上娱乐活动,宋史•礼志》就记载道:“观花,作冰嬉。”明朝时,冰嬉被列为...

  • 我的成人礼旅行——云南(五)

    8.7悠闲的束河古镇 游客去丽江,玩家来束河。 丽江有三大古镇: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和白沙古镇。丽江古城属于大研古镇...

  • 古镇风情

    我应在江湖悠悠,饮一壶浊酒。醉里看百花深处愁。 在这个城市生活已经快一年了,如果是有什么特别的记忆的话应该就是今天...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河下古镇的悠悠风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ox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