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词婉作风,开创豪放派风格,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受到后人广泛的喜爱,成为无与伦比的苏轼;而辛弃疾在苏轼开创的豪放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词的疆域,稼轩词摧刚为柔,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相似、区别。
正文:一、苏、辛豪放浪漫主义
1.纵观苏、辛词作,我们显然会发现他们的作品充满豪迈旷放的特点。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苏、辛的词作不难看出二人对生活无比的热爱,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为国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例如苏轼《沁园春·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的“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既表现了他“致君尧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豪放自信的精神风貌,也表现了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2.苏、辛二人的豪放浪漫主义也有不同之处。苏轼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成为苏词的一大亮点。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越,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苏轼由积极进取转而苦闷压抑又力求超脱自适的心路历程,他总是有一颗发现生活美的七窍玲珑心。
辛弃疾词作是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稼轩词比苏词更具雄奇阔大的意境,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
简论苏、辛豪放词风的异同稼轩词总是给我一股“酸”劲,仿佛看到了词人矛盾而焦灼的内心世界。辛弃疾本身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本来就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由此他不得不发出“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舟”的傲岸慨叹。
二、乐观旷达与刚拙自信
1.苏轼的思想性格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来剖析。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他写了大量的政论诗歌,充满了积极入世精神和社会历史责任感。后期更参入了大量佛、道家思想,外儒内佛,已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神情,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是何等的乐观与旷达。他把对自然的山水的关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将壮阔的自然美注入到历史感慨和人生感怀之中,升华了“小我”,精妙绝伦。
2.辛弃疾既有词人气质又有军人豪情,这就是稼轩词雄奇而沉郁的另一原因。辛出生于金人占领区,但他天生有一颗英雄心。据说他精神健壮如虎,这不正是英雄相貌!当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生擒张安国这一壮举,毫无疑问他是刚拙自信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我对《破阵子》这几句印象尤为深刻,在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一位洪颊青眼、骑马练兵的英雄在咆哮着。这便是我心中的辛弃疾。
三、坎坷书生与柔情将帅
1.作为地地道道的黄州人,我对苏东坡有着一份特殊情怀,并不仅仅是流传千古、享誉盛名的东坡肉,而是被贬黄州,他留下的显著政绩和丰富的精神文化。对苏轼有过一定了解的话,你一定会感慨这个柔弱书生的坎坷之路。他的人生不仅仅有“三次波折”,更有大大小小的坎坷。
简论苏、辛豪放词风的异同二十二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又中制科且优入三等,在王安石行新法遭贬,贬官过程中“灭蝗救灾”、“抗洪浚湖”,政绩卓越,四十多岁因“乌台诗案”远贬海南,之后被贬惠、儋州,六十五岁遇赦北归,之后不久病逝。你会发现苏轼的一生坎坷不平,但他谈笑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令我感动,经历磨难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使我由衷钦佩。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我想稼轩词豪与他军人出身,弃笔从戎的特殊经历有关。作为英雄壮士,辛弃疾的心态既不同于晏几道的平和,也不同于苏轼的旷达超然,秦、周等人的哀怨,而常常豪情激扬。“横空只把,曹吞刘矍”,“气吞万里如虎”。而稼轩因国家民族仇恨长期压抑苦闷,又使他怒气翻涌,“说剑论诗馀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
了解辛弃疾“三仕三已”,你会由衷感慨他的“酸”,不是醋酸,而是心酸。智勇双全,英雄气概,壮志难酬,无奈弃笔从戎还不令人心酸么?本想做统兵将领,建功立业,郁志不得,还不够心酸么?我想我大概能理解到稼轩词不同于苏词的豪迈旷达了,我也为辛心酸。
总结:苏轼、辛弃疾为宋词做出了尤为显著的贡献,为奠定豪放词地位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清人赵翼平评苏诗“此所寄李、杜后为一大家也。”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不正契合稼轩词。其实正是由于苏辛二人之不同才能构成豪放的浪漫主义,苏、辛二人都是优秀文化的缔造者,词风文化之大家,更是我心中不可磨灭的英雄人物!
参考:《中国文学史》(第三版)
简论苏、辛豪放词风的异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