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感想
《序论》(文学与艺术探索)

《序论》(文学与艺术探索)

作者: b033660e2f0a | 来源:发表于2018-08-03 19:14 被阅读15次

    我在此言明,宽宥我之大言不惭擅涉艺术论题,我主要论述且不过只是我个人对于艺术理论的认知与思考,我求图通过这种反思的方式可以更加真实认识自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与生活存在的紧密关系,摆脱学习生活目前碌庸的恍燥,尤其我发觉自己莫名焦虑没有思绪安静创作,我陷入深深恐慌了,处居在家里幽闭的屋门,脑海动荡着母亲呼喊声音的幻想,我可能总是看到母亲最近忙碌疲惫的影子,它是夜梦灯光披散的风的影子,一、二、三,四,这里还有一个,依寻古树芳草的慈怀韵息。因为我没有完整人生生活的经历,甚至一片惨白的纸浆,我便无法度量生活的实质,又怎能像树木一样紧握住自己的命运?我自以为文学作品不应掺杂虚假功利丑恶邪俗的东西,那么便不能认识真实高尚美善正雅的价值,这究竟是一种怎样不合理的说法呢,作者的真正意图与方法,这两者看是为了统一,实则存在很多矛盾,可能受限于本身、环境、情感,诸多因素皆为人不能掌控,然而方法掌握在人的手里,像命运一样。人们意图习惯取决于登时未曾获得的空灵澄明感觉,它是一场富饶生命的文明盛宴,惊叹领略到人与自然的奇迹,我天真烂漫的情愫迎上心头,欢腾驱跑了沉重的生活困境,空气变得静止,它进入了鼻腔、喉结、肺腑、心脏,它就是我,这个世界除了人、自然唯一让我感到温存与热往的地方,我的热切,只不过是它内心极狭隘的存在,我奚落自己,我激发尝试克服自己内心源于人本性的脆弱,我要捍卫它的存在,哪怕成为脱离群体的个类,尽管这不是我的心声。

    存在?这是一种作为个人艺术与时代肩负的使命,我没有形成家庭责任与社会道德的无形压迫,我只是把它当作了一种经历吗?我没有正确认识艺术与人生的价值,我没有准备为之付出努力创造与证明它的价值,只是作为一门学问。如果我笃信它是自己的人生信条,那么我必须付出更多的血与泪诠释它的崇高与渺小,克服自己的弱敏钝愚,让更多人认识与信任艺术的奇特与奥妙,语言文字赋予了自然与生活的色调与光影,它的冷暖明暗的细尘变化,实在是人间的美学艺术,唤醒万物内心的动漾,闪现出平易而惊艳的感受。这是矛盾的存在,每当涉及超过自我的范畴,我便无法揣摩,我根本无法弥填它令人望而却步的鸿沟,自我的怀疑深深困扰我,我日趋觉察到一种无法游然的直觉,我陷身于乱惘殆闭的困境,我孰重与何所在乎?呼呼哀哉。我时常告诫自己变得专注严谨,否则就连一丝笼统模糊的影子也无处可寻了。所有文明的起源,源于自然的恩赐与自我的创造。自古至今,人热切关注自然与社会的思考与探索,因为它取决存在的根本问题,人渴望于自我的精神与现实生活获得自由与超脱,回归自然与生活的人生家园。

    我愚思拙撰拢共汇编十五篇杂文,除之《序论》与《结束语》两部分(这两部分更多含杂我个人关于生命与艺术的认识与归结)。我明白这是一场自我救赎的革命,或者是一场自取灭亡的毁灭,我要杀死内心感到消沉殆净的灵魂,我这是唯一改变自我命运的运动。我主要参详叶朗先生的《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以及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俗文若有不妥言辞,还望寄予告示,若嫌恶鄙人不愿善言亦无妨,凡人言之固执其理,故夫定然谢之。我对于两位德隆望尊的长者绝对没有丝毫违逆的个人看法,我对于叶朗先生作品了解甚乏,可能我之前没有仔细关注过美育与哲思问题,哪怕今日我无法启齿自己多么热爱,多么热爱什么?多么热爱,我不敢说出心中这两个字,我觉得自己目前没有资格宣扬自认正确的道理,以后也不会,但是我会更加默默用心陪伴与感受,这便我最大欣慰了。自己我平日耍玩嬉戏荒了时间多去学问,故更多只是一些关乎自然生活浅泛的感兴认识,实感羞愧不已。更何况已逝我尊崇的朱光潜先生,我记着幼时小学课本朱光潜先生写得一篇《咬文嚼字》现仍记忆犹新与感触颇深,它一直是我应允谨循的文学原则,虽然当时只是将文学作为自己的业余的兴趣爱好而已,甚至没有丝毫文学的理论概念,更别提看作生命很重要的一部分,但这四个字似乎莫名其妙就形成了性格的影子,这或是命运吧,我一日不择书,便觉一世不见书的沉郁鹜杂,可能这话严重了。更甚朱光潜先生的《美学拾穗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位已故的朱老先生在世对于青年人生发展的热诚关心,我多么想写一封信寄给天堂的您,更令我不禁自愧羞赧想到自己年岁已大的爷爷,每次回到老家,爷爷总会骑着他的电动三轮车载着叔家可爱的弟弟来到乡里车站接我,然后到乡里大超市买这买那,还不时问我还喜欢吃啥,我总会对爷爷说,爷爷您买得太多了!我每愈看到爷爷曾经黝黑的头发已经渐变得花白,内心引起阵阵沉痛的波澜,比起夏日炽光的强烈,它更能够伤戳我的眼睛,痛恸我的内心。我心甘情愿接受这一切,但是我的内心却燎燃了久久不曾的寄望,它源于热切关心我们的人。它成为了我内心坚实美好的田野的麦苗。我一定。

    我对于日常生活与为人处世愈加拘谨固执,但是这不是我能决定的。我同样怀念幼时你追我赶围绕街道胡同的时代,它总令我内心动楚欢喜,但我同样不排斥现在自己状态,我感到自己内心越发长越内向了,总是内在琢磨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因为我里面存在我欢喜触动的理由。但大多是晦涩阴郁的果实,只是偶尔品尝喜悦罕甜的果实,故可能这样导致的结果便是自我日思夜想的苦楚惶惑,故我的言论很少提及关乎人与社会的交流与思考,更多只是关乎我们生存的自然与人文的情感,只是一种没有完全生命力与压抑的文字,它只能作为一面自我并不完整的镜子抑或作为一则微乎其微的脉搏,它坚定告诉我还活着我还存在的一丝价值,否则孰乐成为自己的‘病人’与‘医师’?自我治愈?我只是探寻我形成脑海根深蒂固的观念,因何形成令我着实不解,这一疑虑的云翳围绕苫盖我褊狭的天空,强烈引起了我的豁朗阔明的寻索,我的父母、朋友们劝诫我努力考学,我感激它们对于我的悉心劝导,甚至不愿伤害我岌岌可危的自尊,我自己陷入深深自责与愧疚,如果我选择了一条自己四处漂泊与追寻的道路,我无法容忍这样自私无情的自己,那么我就只能暂时放下眼前这一条黑灯瞎火人迹罕至没有尽头的山路,我自己存在性格的缺陷让我明显感到自己的懦弱无能,我在寻找一种理性方式呼唤内心焦灼的渴望,逼迫自己改变这种两难重境的现状,我一度怀疑或许没有人可以寻出、走出这条道路,路的尽头是死亡?甚至可能路途中坠入悬崖了,那么它就结束了吗?先人去了哪里呢?后人怎么来到这个世界呢?我像一个近代封建主义的可怜裹脚女人的思想,感到世事步履维艰。我突然忆起曾经我的朋友处在昏暗地窨子踅索知识的时候,猛掀开窗口遮挡的一条布帘,豁亮的光芒给人内心的动漾,就像住进了一位太阳,照耀得这间小屋床柜桌櫈马扎熠熠生辉,简直是人生家园。人自幼被灌输某种同化思想企图达到人的需求与渴望,人是为了社会而活?人是为了生活而活?人是为了自我而活?人到底究竟活着为了?还是交托给本身吧。人于奇点起先接触它一定眼前一亮,就像咀嚼母乳的婴儿满心欢喜,我曾记着王小波先生的一个简短访问说过一句话,“他谈及文化大革命一个人被踢得‘龟头血肿’,然后打个列子,举个比方”,我意识到这句话似乎不合常人的语言习惯,但我并没有觉得不妥,反而觉得这种说法情趣怡然,但是它绝非刻意而为之。‘天真无邪’它可以是人的单向思维,然而我更觉它是一种完全思维,像是变化莫测的云朵。因为它对于人们的认知没有观念的束缚,这种‘自由’对于认识事物与文学创作颇具裨益。

    向往?因于性格的偏执,我把这种向往曲解成为单一追求。我努力不去思考任何与之无关的事情企图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没有结果的幻想,这幻想啊,究竟是幻想,还是我向往的现实,亦真亦假,我到底也说不明白了,只是将目光抬起泛含朝起露珠的晶莹透彻瞩望着东方缓缓升起扩散着红韵的太阳,我的目窗登时跷进了两个小小的光源于幽暗隐隐燃起了白点冒着似不与于人的气韵,更像是一种自然万物萦绕的淡淡气息,然后定睛到这一条我朝踏夜跺的覆着一层层槐花散步泥尘纸盒塑料烟头车辆行人男人女老人小孩工人农民等且堵有积水的普通马路,它只是由碎石混凝土沥青夯实碾成。如果人能够像一条条道路坚定自己的向往,它是通向乡村空旷窄长的沥青马路,它是通向城市的宽敞平坦的康庄大道,它是通向田野泥泞悠扬的阡陌交通,它是通向荒芜人烟的塞外漠路,它是一条由内而外间或由外而内的变化道路。我渴望用焦灼的目眼烔悉我生活的世界,可能由于沉溺其中患了近视的瞀病(自嘲曾沉溺现网络游戏),所以耳朵成为了我仅有的最高贵的感官,它像赋予了我第二条生命去聆听自然与内心隐浮的声音,它寄予了我内心渴望的慰藉,它们可能一直存在,或许只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与我们没有经历的地方,这一定是一个充满生命力与的升腾的景象,这一定是生造第三条生命的奇迹,或许朱老先生去了哪里。

    我唯一的户外运动。我经常早起跑步,我可能太缺乏外界的活动,我感到格外苦恼不堪,但我渐渐意识到自己真得热爱文学,就转移了分散的注意力集于文学方面,但对于其它学科的事情却没有了这种上劲头儿,故我自认只是一名不务正业的学生,我觉得自己每日于学校庸庸度日简直浪费了生命的宝贵时间与父母的朝五晚九的殷殷盼望,父母一直期望我可以好好读书,毕业之后找到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我觉得自己可能确实令人失望了。我总是习惯逃避现实的诸多自身不足问题,我觉得自己应该积极努力认识反省与修缮发现生活出现的问题,这样尚称可取的态度,否则实在难以宽恕。故我必拿出充足理由证实自己荒废的时间用途,这是每个人面临的选择,由是我依据这三本书以及自然生活的启示最大努力的归结成文,我只是更好将它作为一种自由的探讨,并非执意证实自己的道理,最好的结果便是引得人们开始关注自然与生活的魅力,于当今时代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我发觉《美学原理》这部作为大学生美学纲要教材,我觉得可能不甚严谨用心,相较后两部中西美学史,里面很多内容存在争议,内容存有很多诸如“就是”、“可以”、“我们”、“大家”等等并不妥帖的含有语气指向性属性字眼,似含有一些偏颇看法,我觉得可能只是叶朗先生的主观臆断,并不一定是多数人的认识,可能是我较真了。因为我经常这样反问自己,我对于我所认识与理解的事物是否具有普遍性,我十分喜悦遇见同一事物不同的认知与观点,我认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但必须存在一定的理论依据,否则只暂归结于胡思乱想的猜论。因为我想真正了解与我们巧妙构成共同生存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它存在关系指引人们能够是否引向美学思考,尤其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时代背景,我虽然没有经历过曾经的时代,能够认识与理解美学史的起源与发展,更能获悉这个时代良性发展需要注意与应变的因素。作为这一代人,我发现热爱文学与艺术的青年很多,每日见到它们顿感欣慰,学校虽然里面偏爱与细读美学的人数尚少,学校可能也就我一人与身边朋友,但是我想说的不止于此,而是自主发现自然与生活令人神往的景象,比起书本,现实生活更是一本栩栩如生触动心灵的百科全书,它富含理性隐含感性,它比任何武器,更能够撼动现实生活与社会造成的阴影,更能够寄予人内心灵魂的启示感受精神世界的宽裕,更能够自然融入生活世界的纷扰变化处寻于安定的状态。

    语言?我无法摆脱自我迫于‘语言’予我内心的颤抖,我发觉自己愈加渴望自己是一个‘聋哑人’的畸形思想,我天真假想我失去了所有外在的官能,但是我知道我应该铭记生活寄予的鲜活感受,作为生而为人的享受自由言论和体验人生经历的权利,作为自然部分的渺小的个体具备的本能,我想通过生活经历唤醒自我意识对于艺术与文学的向往与热爱,每个人尚知思虑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的惊险,正是因于这种匮乏平庸的状态引得内心极大的落差,我完全没有任何的才能触及艺术的大门,变化多端的情绪折磨我的内心,彷徨与思慎夺走了我的欢笑陷入了久久沉寂。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想要成为一名学究或作家,我实在不敢想象,包括现在的我也无法敢想象。我觉得自己生活的时代已经变得不一样了,因何做出一样事情如此艰难?我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粹,我的感受性变得迟钝晦涩,我无法克制住自己的灵魂坚定地从事文学创作,如果我能够到‘自由’的一生,我将乐意用一生度量艺术于当今时代的修缮,我现在并没有走出自我狭隘的目光,我只是一个不入流的人,这一点毋容置疑。我陷入自己让绝望的困境,它像一片迷雾,我丢失我认为最珍贵的礼物,一个人的生命没有寻找到出口,更没有足够时间耐心等待驱散弥郁的曙光。艺术虽然没有终结,但是艺术的内涵确实变得另类个性,我们比以往时代的人更难理解与欣赏艺术,虽然我们生活在信息富盈与交通便捷的时代,但是我们但是我们每日每夜的幻想成为不了一个曾经的我可能缘由内心存在的想象,它的我们无法容纳因为我浮躁的贫弱迂腐的灵魂,仿无法融入我欣羡的优美与崇高的世界,它寄予我的内心弥实志悦变得忧虑,我恍惚忘却所有的一切的自己的境遇,我回归忘却所有的一切的自我,我充盈热情地依偎自然境遇,它寄予我内心的无比欢快的感受,让我觉得自己只是一只时间的友人,再不是陌路人、杀者。方才觉得自己可以做一许自认存在意义的事情,我细心观察我觉得自己实在太缺乏现实生活的磨砺,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我没有。我整日自识我只适合做一简单劳累的工作,像父母每日之所以言,其一我不善于与人际关系的梳理;其二我固执多疑的性格。我思忖了这久只为这一论言,断续一年的时间写完这篇序论,其一方面我要谈及艺术,因为我深知的重要性,同时我深知它里面阐述的内容对于我人生的重要意义,四年的时间,已经度过了三年,我的时间到底做与思考了什么?我认识我意识到自己每年需要父母辛苦积攒的一万四百元,加之生活费两万五。这对于父母并不是一笔容易的支出,我自己虚度了光阴的生活,那么我将是不可饶恕的罪人。我曾经每个时刻的自己包括现在脑海停留的恍影,我似乎从未正视‘现在存活’的自己,我所习惯得只是沉浸于过于的记忆,它的经历,它的感受,仿佛它是我,我只是一个没有价值的替代品。你是多么可笑,把自己孤立于过去的时间,它没有意义,没有人在乎,它只是一个瞬间(时间),谁会始终愚蠢地记住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时刻多么难忘?!它只不过就像所有静止的时间一样被指针甩向后方,时钟上三个指针,时针短而慢,分针较长而快,秒针多长且快,它们总让人们回忆起多么青春多么美丽的曾经,我就这样度过了我的大学,我自私偏护着那份脆弱单薄的感受,我们每个人心中无法面对的现实,我自幼见不得人胡言乱语,见不得人破口大骂,见不得人怒容耳赤,见不得吗,多么可笑!慵顿度日,我没有意识到它的可怕,甚至诚召生命中出现了它——艺术,我在父母的包裹、自我的想象、世俗的厌恶,开始一层层褪去坚硬的偏见,尚察问时间停留多久了?年复一年,春,夏,秋,冬,它们留下了时间斑驳的影子,时间旧的我已经忘记我曾多么热爱这里,我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没有说话,冥思苦想仍旧没有说话。这就是时间,让人沉默,静静欣慰这世界的明与暗的变化。我自问,何时开始认识与理解内心的你,我寻思,它一定是个人成长伴随着某一时空下周身事物、经遇、环境变化而出现一种令人触动与新奇的现象,我开始认识与理解我脑海存在由万物客观形成的现象世界,但它似乎又超越了现实世界,因为它于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形成,却最终回归到人脑之内,姑且称呼为“意象世界”。我绝不尝试怀疑甚至质疑它的本质,因为它是我与自我、我与世界、自我与世界唯一根系的生命支柱。三者合一,便是出现个人生命历程呈现的伟大创造—意象,我开始像每个时代涌现出生命的涓流,流向造就万物繁衍的远古海洋,它像宽广的胸怀容纳了一个草芥的存在,我激动,像是发现遗失的古迹文明,像是寻到消逝的精神含蕴,人类乃至自然,它们起源于神明的恩赐,它发生的一切变化,它的出现、变化、消减,符合了神明的道德规则,没有任何鲜活的生物可以超越界限,或许只有死亡的解脱,尚可以打破局限,又或死亡有死亡的束缚,绝对自由永远无法出现在现实的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是常人难以想象和无法企及的修行,我曾闻早期印度一些宗教中以“苦行”为修行手段的僧人,他们视自己的身体为罪孽的载体,是臭皮囊,必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方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我并没有丝毫种种亵怠,要去妄加评论,他们容不得我这凡夫俗子的推敲,更容不得我这乳臭未干的斟酌,最容不得是我自身的轻蔑。我前述并不是故意提及死亡论,我个人并非崇尚死亡论,我体验着存在的每一过程,它带给我的每一感受,只是认识和理解三者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须得认识生命的发生节点、结束节点与两点之间的完全过程。(注:如果万一被某位热爱学生心理与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或是整日‘担惊受怕’的父母无意看到,恐怕我就全身是嘴,也解释不清了。)万物存在即有存在的道理与使命,死亡即有死亡的道理与使命,然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包含关系,死是生的对立面,二者都是存在的一种生命属性,即存在是绝对,而死亡是相对。故应为“生存即有生存的道理与使命,死亡即有死亡的道理与使命”。这里的生存与死亡指存在的两种属性的过程而非状态或形态的因果。村上春树:“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我更认为:“死是生的对立面,并作为生的延续,达到另一种存在的属性。”如果没有了它(我、自我、世界),没有了它(生、死、存在),怎么认识和理解它,认识和理解它,又何谈认识和理解“我”,又何谈认识和理解“意象世界”。

    最后,吾?如果可能的话,我宁愿永远可笑地活在随意编织的梦幻里,仿佛只有这样,那一颗桀骜不驯的内心才会变得稍稍平静,那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才会变得稍稍谦逊,那一双轻蔑荒寂的眼神才会变得稍稍柔和,那一句滑稽怪诞的话语才会变得稍稍合理,他的存在仿佛只有在梦里才合情合理,在现实难以安然存活,就像黑夜里的星星,它的光亮永远在光芒万丈的白日无法看到,因为离开了黑夜,它便失去了存在的唯一意义。我渴望它能够通过自己不屑的努力照亮它眼里这个阴暗灰尘的世界,我仿佛听到远方悠扬飘渺的风声呼啸着热情高昂的自由战歌。它一年了?四季交替?艺术与文学?

                      写于公元二零一七年四月

                      完于公元二零一八年六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洛落裳:这些文字真的应该静下来看看啊!
        b033660e2f0a:@洛落裳 你注意休息呀!太晚了!
        b033660e2f0a:@洛落裳 好呀!真难得,竟然有人……

      本文标题:《序论》(文学与艺术探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pu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