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本书之前,单凭想象,很难了解原教旨主义的偏执到底意味着什么。女主人公塔拉生在一个原教旨主义家庭,她的成长经历简直是一场噩梦。据说这是作者的自传。一个看似荒诞,却无比真实的故事。
作者名叫塔拉.韦斯特弗,美国历史学家、作家。1986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本书也曾经获得比尔·盖茨的力荐。
在这本堪称作者回忆录的书里,我们看到在她的原生家庭里,父亲是一个具有极端信仰的躁郁症患者,强势、偏执。儿时的她,懵懵懂懂地活在父亲划定好的生活轨迹里。直到后来连续遭遇了两次车祸,又差点在劳动中丧命于父亲的车辆之下。与此同时她接连遭受到哥哥肖恩的家暴,而她的母亲却对此视而不见。她慢慢开始重新审视如神一般存在的父亲,审视自己的命运。最终,她决定离开这个家,离开这座把她的身体和灵魂囚禁在这里的大山。
1.
这样的故事,竟发生在21世纪之初的美国,时间跨度从千禧年(1999),到911事变(2001),再到本拉登之死(2011)。历史在911之后被重构。
时至今日,世界上仍有很多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仍有很多未知之地等待着人类智识的抵达。
故事所在的时代背景,衬托出自以为早已知晓一切的人类的狂妄自大是多么不堪一击。
2.
小说以少女塔拉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她被特殊的宗教信仰和父亲的偏执拦截在一座大山里的生活。以及,她如何冲破加诸于自己身上的桎梏,走出大山,拥抱世界的过程。
塔拉的父亲和所有喜欢假借上帝之口传达意志的人一样,他们多半是出于对上帝的误读。又或者,他们在制造自己的上帝。
出走的过程无比漫长,除了原教旨主义对一个少年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颠覆外,还要归咎于她自己的怯懦、优柔寡断和反复无常。
人最大的对手往往是自己。塔拉的时间一部分用来对抗父亲,一部分用来对抗分裂和摇摆的自己。
她的兄弟姐妹,无一例外,都在“受伤,暴力和来回摆动的忠诚”里沉重的喘息。
3.
在没有找到“自己”之前,不论是留在大山,还是走出大山,塔拉都被禁锢在无形的枷锁里。
当她终于走进大学课堂的时候,她仍然活在偏见的世界。包括她不的被接纳,以及,她拒绝被异质文化同构。
这时,才发现,地理上(或者说身体上)的走出,与观念的走出,仍然天差地别。相较之下,前者容易,后者更难。
信仰和教育不是原罪,偏见才是,无知的偏见和有知的偏见都是。
书的后半部分,也试图探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教育应该旨在开拓人的视野,解放人的心灵,让人类学会接纳和包容多元文化,而不是走向另外一种偏见。
以优等文化自居的族群,正在走向一种无知,走向潜在的冲突。
偏见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原教旨主义。
文化隔阂与认知差异可以让世界颠倒。一件芝麻绿豆的小事可以引发一场战争。一颗苇草也能压倒一头骆驼。
4.
这本书既不励志,也不鸡汤,它反复提醒,被别人定义的人生和被偏见束缚的人生,是多么难以逾越。大抵,人性里趋于堕落的成分,总是多于突破自我的胆识。
书中叙事线索略显芜杂,人物形象在循环往复的叙述中不断被拆分成碎片,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格的自我挣扎以及觉醒和反思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