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悲观主义盛行的,焦虑浮躁成为家常便饭。
首先我们看看什么是悲观?说到悲观就会联想到消极。悲观往往又和消极互为因果,消极是一种处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悲观是体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假如桌子上有半杯水,悲观者看到的是空了一半,他会感到非常的沮丧。而乐观者会说,还有半杯,他感到满足。同样的环境,因为不同的心态就带来了截然相反的感受。
悲观有深浅两种层次,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对生命的思考和追问形成的,是由哲学思考带来的,而且层次的原因是因为性格、教育、人生环境等原因形成的。
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往往让人等同于悲观。其实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从迷惑的层面来说,生命的本质是痛苦的,所以令人悲观;但从觉醒的层面来说,生命的本质是清净自带的,无需悲观。
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来自于错误的认识和烦恼惑业。只有改变认知,消除烦恼,我们才能从轮回苦海中解脱出来,这种直面现实后的解决之道,不是悲观,而是智慧。佛教是帮助我们建立如实智,认识符合世界的真相,那就是中观。
中观体现在人生态度上,就是不喜不悲。就是如实的看自己,看世界。但如实地看自己,看世界,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人要如实地看待自己的内心,如实的看待真实的世界,看到事物背后的真相才能不被眼前虚假的安乐所迷惑,才能找到痛苦之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离苦得乐,才能正视生命的现状,运用智慧来改善生命、利益众生,但人人们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欲望会不断的扩张,主要表现为占有、比较和竞争。人们不断地占有、攀比、竞争,无非是想要过上幸福生活。盲目的占有、比较、竞争,只是在消耗生命,而不是享受生命,更不能提升生命的品质。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得到了财富、事业、名声、享乐,却依然感受不到幸福,这是因为幸福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和欲望密切相关。当欲望被满足,才会产生幸福感。物质上带来的幸福感正在衰减,现代人得到向往已久的物品或升职加薪,幸福感不会超过三个月。
当欲望不断的增长,就会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如果不放下贪欲,痛苦是永无止境的。世界上种种不法现象,究其根源,基本上都出自贪欲,以及贪而不得引发的震撼。
欲望是无限的,但资源是有限的。人们为了满足欲望,向自然盲目索取,大量的森林和耕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天灾人祸频频发生。疫情洪水,森林火灾、蝗虫蔽日,2020年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疫情也在不断的提醒我们,不断增长的欲望正在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难辞其咎。
我们要建立中观的人生态度,首先要具备正见,远离常见和断见。有了正见,生活上既不放纵欲望,也不一味自苦。修行上只要努力精进,也不过于紧绷,就像琴弦不松不紧才能奏出妙乐。其实人类维持生存需要的并不多,如果生活简朴,少欲知足,就可以有更多的闲暇充实自己,陪伴家人;可以让自己慢下来,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就可以让自己放下负担,去找寻生命的终极意义。
人生在世,需要意义的支撑,这是我们活着的理由。少欲知足,是我们对这个世界最好的回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