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及现实的可能~
《消失的地域》Formal Definition
将场景—context的概念正式引入传播学领域的是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在2014年合著的《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一书。
他们认为“场景时代”是依托于五大技术要素的发展而诞生的——移动设备、社交媒体、大数据、传感器和定位系统,场景便是这个移动互联时代下的产物,是基于交互性、即时性、社交化为运作核心的“信息系统”。
Tracing Back
对“场景”的研究最早又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在梅罗维茨所著的《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基于对媒介环境学派学者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媒介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戈夫曼的场景理论——社会环境变化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梅罗维茨成功将媒介与行为相联系,拓宽了场景的概念,将原本局限于面对面人际交流下的场景延伸至整个信息系统环境之中。
梅罗维茨将媒介、场景和行为成功联系,提出了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的动态理论模型。
新媒介、新场景
不同于罗伯特和谢尔正式提出的场景定义,受制于时代背景,梅罗维茨更多是将从印刷媒介至电视、广播、电话媒介纳入他的研究之中。
梅罗维茨认为,电子媒介的诞生将公共场景进行了融合,创造了“共享场景”。
试想在印刷传播时代,知识局限在拥有阅读和书写能力的人手中,那些能够借助读写文字进行交流的特定人群还需要对文字进行抽象的编码与解码活动。所以印刷场景是排外的,但是电子场景是包容和共享的。
电视、广播、电话,随着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品时就意味着所有受众都拥有共享内容的权利。人们不需读懂文字,依靠声像就可以进行学习“体验”。
新场景、新行为
此时新的场景诞生了,社会不再像印刷时代那样被明确的等级界限分离、分层,受众在被最大化的聚合,曾经只有特权份子才能学习的知识已经可以被全体公众学习,各类群体根据电子提供的“共享经历”展开了交融。
如果我们回顾60、7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文化风潮和性解放运动,更能体会到在这种融合场景之下对社会行为带来的影响。
尤其在当下的移动互联场景之下,这种融合意味着不同网民之间拥有平等的权利和身份,世界名校的公开课程可以被所有网民享有,通过直播每个网民都有权利进入“现场”观看政府会议。
【媒介情境论再回顾】
梅罗维茨通过对美国社会如何受到电视媒介影响的分析, 由此探究媒介如何颠覆大众的价值观、行为等, 提出了“媒介情境论”, 即电子媒介如何通过改变社会的情境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
这一理论综合了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以及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决定论”。麦克卢汉早在1964年就提出了“媒介即讯息”这个重要的理论, 即每一种媒介的出现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人们行为的新方式, 媒介本身就反映了社会的变革。
而戈夫曼的剧场理论, 则将戏剧与社会生活进行类比, 认为人都在各种社会舞台上扮演各类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之中, 人们的行为举止可划分为两类, 即在后台、前台的行为。
梅罗维茨表示, 电子媒介, 特别是电视, 令此前互不相同的诸多社会场景得以交叉。此前, 不同人之间存在等级、权力等的区分, 各种群体的人在各种场景中生活, 其生活经历各有不同。各类人依托于电子媒介的发展, 而能够处于相同的地方, 因此, 此前互不相同的社会角色特点因此而模糊。由此可见, 电子媒介并非结合内容对人产生影响, 而是结合对生活的场景的改变, 进而产生影响。
【“消失的地域”细究】
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一书中, 梅罗维茨用印刷时代的媒介环境和电视时代的媒介环境进行了对比, 他认为, 电子媒介 (电视) 促成了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于是有一些“地域”消失了。
(一) 电子媒介促成了不同类型的受众群的并合
许多世纪以来, 印刷媒介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 要求其受众群有阅读能力、掌握写作技巧, 且受过教育。上述要求反过来也会制约人们对印刷媒介的接触, 进而形成适应各种文化、层次各异的受众群。
反之, 电视媒介对视听形象的展示, 即一看就能懂的声音、画面, 受众容易掌握电视观看的技巧, 甚至无须技巧, 无须接受相应的教育、训练。
各不相同的人群共享相同的信息, 联系一个群体的纽带, 即源自电子媒介的共享信息。在此种场景下, 逐步使受众的地域限制消失。
(二) 电子媒介促成了原先接受情境、顺序和群体的改变
印刷场景之下, 伴随读者文化程度、年龄的不断增长, 其对印刷作品的阅读量也在不断增长, 阅读内容逐步自简单、浅显至复杂、深奥。
在电子场景之下, 观看电视无须特定的顺序, 即不必先看简单节目, 此后再看复杂节目。此前的受众容易把握, 相对单纯, 而当前的受众则难以把握, 且较为混杂, 接受信息情境的“地域性”同样消失了。
(三) 电子媒介使原来的私人情境并入公共情境
举个很浅显的例子, 一个人原来很喜欢唱歌, 那是其在自己社会阶层中的私人空间的事, 他可以表演给身边的同样阶层的人观赏。
但电子媒介出现后, 《中国好声音》《美国偶像》等一大批电视歌唱节目兴起, 原先的私人情境地域消失了, 转而放大到公共情境, 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到他的表演, 由此必然也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现象和值得探讨的问题。
原先的家庭物质地域环境消失了, 人的行为变化使得这种情境进入社会场景。
电子媒介的出现, 创建全新的社会交往场景, 此种场景因物质地点的消失而出现。全新的场景的出现, 则相应地产生了全新的交往方式、行为等。
【现实问题?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地域消失”】
虽然梅罗维茨所处的时代为20世纪, 且梅罗维茨阐述的部分内容已并不适用于当前时代。
但是, 从现在发达的移动互联网来看, “消失的地域”这个概念并不过时, 也很贴切。也就是即时的交互性传播方式以及社交媒体编织的网络让时间和空间的融合成为可能。
不论何时, 人们均可与世界各地保持联系, 并即时搜索和发布信息, 地球上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都能以现场直播的方式传遍世界各地。网络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拥有传播的时效性、广泛性、交互性、易取性等多种特性,它是如何给受众塑造一种新的场景,这种新的媒介情境又是怎样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跨越时空网民集聚。
因现实生活或者网络热点而引发的网民的普遍关注,使得一部分人在网络上活跃起来,开始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ex:2008 年对美国CNN关于中国西藏问题的不实报道的反响,以及对许霆案判决的群起攻之等等,近年看来,网民集聚的力量逐渐强大,从对一个事件的评议到人肉搜索,来自四面八方的网民围绕许多不同的议题展开讨论,超越时空的界限。
2、人际传播的新形式。
网络人际传播的方便快捷,形式的多样化,MSN、QQ、电子邮件、博客、微博等等,新形式层出不穷,人际的沟通从传统的书信模式向现代的电子媒介传播转变,提高了沟通效率,密切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也使得各路名人了解与被了解他/ 她的关注群,实现“镜中我”的自我形象修复。
3、社交的可能。
正如保罗·萨福所说的那样:“Internet比任何其它媒介都能更好地调节人的相互作用。”网络可以超越时空限制,把具有共同志趣的人聚集在一起。网络为交友带有更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因为大多数网友都尽可能以自己希望成为的人的面目出现。
4、社会因素界限的模糊。
网络让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互相熟识,在相识中增进对彼此年龄阶段人群的了解,使得父母了解子女,男人尊重女人;因着政府网上信息公开,使得公民对政府的了解加深,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隐上达、君惠下逮”;也使得社会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密切起来,信息的共享让人们对之前容易误解的行业开始了新的认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