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行

作者: 伊舟 | 来源:发表于2018-09-12 21:31 被阅读2次
    滚滚

    从四川回来近一个星期了,这才真正想念起它来。

    首先想念的就是四川爽快的雨,利利落落地下,猛烈地来,轻快地走,颇有夏季雨水的本色,下完之后立刻凉快,让人神清气爽。不像芜湖的雨,像有人按着暂停/播放键似的,时下时停,时大时小,一点儿也不干脆,倒像是春雨一样,又少了点春雨的温柔,总是闷闷的,湿湿的,总让人莫名烦躁。

    其次想念的是四川人的闲散,当然在成都的春熙路、太古里和锦里是感受不到的,在那儿还是名称变了模样一致的都市样态,并不适合出来旅行的人。虽是这么说,但还是在成都呆得最久,因为我们一行人本是来成都会朋友的。后来临近离开,在泸州的一个小镇上做生意的姑姑执意让我去她那儿玩,一来没有理由推辞,二来也想去镇上看看四川人到底是怎么个闲散法的,便与同行伙伴分手,坐汽车去了泸州。去得早不如去得巧,第二天便是那个小镇赶集的日子,对于赶集,像我这样在农村里长大的人应该都是熟悉的,我们那儿叫“赶场”。一条主街道,两边挤挤攘攘地是卖不同种类物品的商贩的摊子,高音喇叭中流行乐曲的嘈杂声夹杂着村民们讨价还价的声音,十分热闹,是那种很淳朴的热闹,不加修饰的热闹。来赶集的人大多背着背篓,或许是宋祖英乐声中那个晃悠悠的背篓,看起来,大人的背篓大而沉,是装满了东西的缘故,小孩子的背篓小而轻巧,他们略微弯曲的背有点模仿不成功的滑稽。该提一下我姑姑的生意,她是卖酒的,自家酿造的高粱酒,小的时候我父亲也酿酒,只是技术不到家,但记忆中酒烤出来的那个味道是非常醇厚浓香的,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大概如此。

    我说的四川人的闲散之一就是与酒有关,四川本就是个酒窝子,就算外省不喝酒的人都能说出个一二,泸州老窖,宜宾的五粮液,而泸州的宣传语更是——醉美泸州,醉·美,这是多少嗜酒或者小酌的人希望达到的境界啊。而那个小镇上的人喝酒又是一重境界,一张小方桌,四把椅子,几只小酒杯,戴斗笠的老人、叼着烟斗的老人、黝黑的男人一齐围坐在方桌周围,只一杯酒,从清晨一直喝到中午,期间寥寥数语,剩下的多是沉默,仿佛时间就在那透明的液体中停滞了一样,他们也好像不会老去。都说“少不入川,老不出川”似乎有它的道理。其二就是喝茶,想想在成都时同行的人每天都念叨着要去人民公园喝茶和掏耳朵,因为行程安排紧凑,最终也没能如愿。也是赶集的一天,我也像本地人一般有模有样地上街凑热闹,只是少了一个小背篓,走到另一条街的时候,我被那一排齐整整地电动摩托给震惊到了,我天真地以为这是摩托销售一条街,然而走进铺面里去看,恍然大悟,是茶馆,同样的小方桌,只是人更多。看到这一景,总是会想起老舍的《茶馆》,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跨越,中国人民喝茶的习惯以及相伴着的悠久的茶文化却是愈加深厚了。

    姑姑家的酒坛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四川清幽的环境和悠悠的鸟鸣声,或许,再加上一条永远在拐弯的山路。无论是在成都时去大熊猫基地和都江堰,还是后来去泸州和宜宾的小镇,走在路上都是大自然的味道,若是刚下过雨,还吹点夏日的风,都会有种此生无憾的感觉。这份纯天然的清与净,我想,是城里人日思夜想而不可得的。而鸟叫的声音,更令我印象深刻,以至于坐上了返程的车,耳畔环绕的仍是那可爱的叽喳声,仿佛自己还未离开。

    都江堰的山 杜甫的草堂

    从四川回来这么多天,我从来没有想起过锦里、太古里和IFS,也没有想起火锅,甚至连憨憨的国宝也不太想念,而那只小背篓和那位老人的斗笠却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断断续续。旅行的意义到底在哪儿呢,好像在哪里都可以,唯独不在朋友圈里。

    年轻人在旅行途中想的看的听的都是自己从网上找来的千篇一律的东西,而历经了些许生活沧桑的中年人抑或老年人在旅行途中仰望的却只是都江堰的一棵古树,“啊,这得历经了多少年啊”。每当听到此种感慨,我就觉得我好像老了,不,是真的老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川·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abgftx.html